首個“軍校”在閩西

首個“軍校”在閩西

為了培養紅軍幹部人才,適應紅軍迅速發展壯大的需要,1930年初,各根據地的紅軍先後開始建立紅軍學校,中共閩西特委也在紅四軍隨營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所正規軍校———閩西紅軍學校。

閩西紅軍學校校長譚希林,政委鄧子恢,第一期接收學員200人,學制4個月。閩西紅軍學校雖然是初辦,但新學員在入學、學習課目和生活值日製度方面,都需經過十分規範、嚴格的考核。如新學員入學時要進行體檢、文化考試及軍事技術摸底。文化考試主要是文化摸底,因學員都是貧苦工人農民出身,所以會識字的不多,很多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另外,學員的軍事技術基礎也差,有很多學員還沒有拿過槍,個別學員在操場上連“稍息”、“立正”、“原地轉”法都不會,都是剛走出水田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迫切需要進行軍事訓練。進行身體檢查那就更簡單些,只是讓學員在操場上做一下走步、跑步、跳躍等動作,因挑選的都是優秀青年,一般都通過了體檢。

閩西紅軍學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和政治工作,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也仍然造就了一批政治情緒高昂、戰鬥意志堅定、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領導骨幹。這批學員在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學習後,每個學員都實現了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到一個革命軍人的轉變。隨後,他們分別被分配到部隊擔任連排指揮員,或到廣大農村組織和發展革命武裝,成為軍事技術骨幹,推動了閩西地區的武裝鬥爭。

1930年3月初,閩西紅軍學校改名為福建紅軍學校,招收第二期學員800人,學制仍為4個月。同年4月15日,中共中央軍委強調提出:“閩西、鄂西、贛南現都辦有一校,現在均應收歸中央軍委直接管理。在可能時將閩西、贛南兩校合辦。”7月,軍校由中央軍委接管,改名為“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又稱“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彭楊軍事學校(為紀念澎湃、楊殷兩烈士命名)第三分校”,地址在龍巖大池,校長譚希林,政委鄧子恢,學制半年,以培養排、連指揮員為主要目標。

1931年春,軍校隨閩西蘇維埃政府遷往永定虎崗,改名為“閩粵贛邊區紅軍學校”,校長肖勁光,政委張鼎丞。8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和蘇維埃中革軍委決定,軍校又與紅一方面軍教導總隊、紅三軍團隨營學校合併成立“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址在瑞金城東謝氏祠堂。肖勁光、劉伯承、葉劍英、何長工等先後擔任過校長。紅校共辦了6期,僅1至4期,就為紅軍部隊培養輸送了6200多名排以上軍政幹部,對加強紅軍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3年10月,中革軍委決定,將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擴編成立五所軍校。即紅軍大學(校長何長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步兵學校(又稱彭楊步兵學校,校長陳賡、政委黃火星)、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步兵學校(又稱公略學校,校長林野)、紅軍特科學校(校長鬍國傑,後孫發力)、地方游擊隊幹部學校(騰代遠、劉海雲先後擔任校長,主要培養區、縣獨立團、赤衛隊指揮員)。

閩西紅軍學校作為我黨最早創辦的軍校之一,以全新的教學體系和內容,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軍事指揮員、政工幹部,還為人民軍隊的軍事教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