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大才華 作家們都要“用功”

不管多大才华 作家们都要“用功”

《一見》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它又名《中國文學訪談錄》,甚少有這樣一本彙集了20篇媒體專訪名作家的“對話錄”,一方面是作者專訪的都是當代最火熱、最有爭議的作家,另一方面也在於作者站位於媒體、讀者和思辨者的三重立場。

《一見》的作者王逸人是長春人,為報社主筆和獨立電影導演。“《一見》中這些作家的作品真的是我的個人底色。”王逸人說。

在他採訪對話的作家名單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大牌”的名字,比如麥家、格非、閻連科等等,和著名作家們對話,一般是不太容易留意他們的外在或談話的細節,但作家們的“私人印象”卻很令人好奇,對於採訪麥家和格非時的場景和細節,王逸人依然記憶猶新。“那次對話做得很開心,當然也是如約做的。因為先在大學裡做了演講,他的助理怕他過於勞累,訪談中間給我遞了兩回條子,但都被他拿走了,最後助理也就不再遞了,算是盡興地把全部話題談完了。”

讓王逸人印象最深刻的該是去北京找作家格非,“他平時在清華大學教書,是教授。他開著車到著名的‘宇宙中心五道口’那邊的大門來接我,然後去了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那是他的一個‘據點’。在那裡邊喝咖啡邊聊天,一下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作者的私人肖像其實並不神秘,“其實他們都是些普通人,但因為多年的文學訓練,還是能夠很快就進入到那個氛圍裡去,無論是言談還是寫作。”同時,不管多大才華的作家或評論家,“用功”仍然是他們的法寶。閻連科頸椎病犯了,很厲害,帶著個塑料頸託,可一開房門,看見他正在筆記本上寫作。

在《一見》中,兩位陝西著名作家也成為了聊天的對象,對於陳忠實和賈平凹,作者也是充滿了敬佩。

“去年《收穫》雜誌舉辦了一個‘40人,我的40篇’活動,找了40位作家、評論家報自己在這40年中最喜歡的40篇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唯一的滿票就是陳忠實的《白鹿原》,我想這個結果還是眾望所歸的。《白鹿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一顆碩果。陳忠實老師去世後,我挺感慨的,因緣際會我們曾有一次關於他心中‘文學神聖’的對話。”王逸人說,能有那次得益於他和作家出版社的大編輯張亞麗比較熟悉,她給很多著名作家出過書。那一年正好是陳忠實出版散文集《接通地脈》,於是他就通過張亞麗編輯和陳老師聯繫上了。“如果沒有這檔子事,還真不容易找到他。現在陳忠實老師斯人已逝,便是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匆匆,人生太過匆匆。”

至於賈平凹先生,作者對他旺盛的創作欲和用功的心態深表欽佩,“多少年了,他幾乎是每年一部長篇小說,毫不懈怠。他是那種‘一句頂一萬句’的人,並不願意多言,很多時候講話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講完了就歸於寂靜,他似乎很喜歡這種寂靜,應該說他是個內心極為豐富的人。” 華商報記者 趙蔚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