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寄語——《設計》雜誌社總編柳冠中


新年寄語——《設計》雜誌社總編柳冠中

《設計》雜誌總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柳冠中教授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中國社會正處於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是要求我國在製造與科技上向成為工業設計強國、自主創新設計強國邁進,也是一個從傳統文化價值社會向現代知識經濟強國和科技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對此,工業設計要先行,從消費文化到產業方式轉變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巨大促動力。

從設計技巧走向設計產業化

何謂設計?設計的目的並不是美化、更不是以追求時尚為目的,而是生產關係的調整,是作為一種諧調各種社會關係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工業設計誕生於大生產的工業革命中,與生俱來就是協調“產品-製造、商品-流通、用品-使用、廢品-回收”之間的矛盾,工業設計作為“生產關係”的角色,必須能在這4個子系統之間進行整合創新。工業設計作為“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向合理、健康的目的發展。

我們引進了“工業”,在滿足我國大量需求基礎上,對工業製成品的上下游產業鏈的“產業化”——需求研究、設計開發和市場機制、環境保護等方面不夠重視,致使基礎研究、設計創新和知識產權嚴重缺失。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工業設計在實現產業化上經歷了四個基本階段:

一是工業設計推廣化階段,也是以“促進工業設計職業化”為中心的階段。近40年來,職業設計師主導著工業設計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設計機構,成為工業設計的主力軍,其主要從業方式是“打游擊”式的外觀造型美化。“工業設計職業資格認證”“工業設計機構資質認證”“示範基地”“設計服務人才從業能力培訓及資格認定”等實施,將促使這支龐大的設計生力軍儘快與國際設計水平比肩。

二是工業設計規模化、結構化階段。步入新世紀,我國工業設計的發展已體現在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規模化、結構化之中,工業設計進入以“構建工業設計行業結構”為中心的階段。這一階段,“企業發展需求”成為主導工業設計產業鏈的基礎,製造業是工業設計的主戰場。較為典型的是,設計公司從單純“輸血式”轉型為進入與企業、行業主戰場的“捆綁式”合作,協同打“陣地戰”,共同研究開發“原創性”的產品設計和建立“行業型品牌戰略”,這已開始成為我國工業設計結構性業態。據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不完全統計,全國設有工業設計中心的製造企業超過6000家;規模以上工業設計專業公司約8000家;全國設計創意類園區突破1000家,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園區超過50家;全國各地的工業設計行業協會63個,其中省級以上工業設計協會16個;工信部認定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10家,22個省市認定的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超過1300家;全國各地舉辦的設計周/節已有23個……我國工業設計已開始進入到製造業的全產業鏈中。

三是市場化階段。近年來以“工業設計拉動為核心的產業創新”的階段初顯端倪。在市場化階段中,“社會發展需求”主導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政產學研商”為主力軍的“大資本、大設計、大孵化”的服務型社會產業鏈——“研究設計開發營銷服務”一體化的新型設計產業鏈機制形成。體驗設計、服務經濟的產業結構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定義的“社會設計概念”,將在這一階段萌發。信息時代、知識經濟下的設計將重點探索“物品、過程、服務”中的“方式創新”——謀“事”,其研究具有廣泛性和縱深性兩個維度上的意義。工業設計將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產業鏈”概念加以定義,“新產業”將是“主戰場”。

從創新節點到全產業鏈創新的發展趨勢看,數字化快速成型,智能開源設計,以及互聯網對製造、銷售、人才、投資等生產資料的公共分配,改變了以往製造企業主導的傳統產業鏈模式,設計師和設計服務機構突出的創意和集成能力得以直接轉化為面向市場的產業項目,每天都有設計創新者成為明星企業家,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無論是設計產業,還是產業設計,這樣的趨勢已經成為一股巨大的社會前進推動力量,這是時代的必然。

從企業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任何天才般的靈感,都不能改變一個企業,更不能為企業帶來持續永久的光明。設計只有上升到企業創新管理的頂層架構,成為企業自身的創新體系,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和力量。工業設計不僅是靈感和圖紙,而是全流程協同創新,是策略和過程,是企業整體對社會共同目標的追求和實施行動。

從設計公司的創新創業來看,越來越多的設計公司,正全力以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資源,從材料到元器件、從技術到製造工藝、從需求到營售、從投資到管理、從產值到價值,這種全產業鏈的整合創新方式,在優秀龍頭設計公司的開拓引領下,正成為日益成熟的主流設計創新模式,尤其在設計產業化趨勢下,變得尤其重要。

四是戰略化階段。這一階段“國家發展需求”將主導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徵。這場變革是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國正在規劃工業設計產業在國家層面上戰略佈局中的角色,在歷次發佈的政策中制定了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戰略,包括了目標、路線、組織、策略、方法和工具以及規劃了設計教育、職業培訓和人才梯隊建設的規劃:2006年國家政策首次正式提出發展工業設計,“鼓勵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呈送的報告上批示“要高度重視工業設計”。這一批示成為中央政府部門加速制定工業設計產業政策的重要節點;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把“工業設計”列入需要重點發展的7個服務業種類之一;2010年8月,工信部等11個國務院部門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首次從國家政策的角度明確了工業設計的產業地位,確定了我國工業設計現階段的概念定義,勾畫了工業設計的產業架構和行業體系,規劃了到2020年工業設計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任務,有力地開啟了我國工業設計產業加速發展的進程;2011年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業,促進工業設計從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這一導向的提出,為工業設計發展指明瞭方向;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從國家層面強調,進一步推動工業設計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發揮工業設計對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作用;2015年,《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全面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和工業基礎能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等內容中多次提出工業設計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工業設計在國民經濟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7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為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建立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印發了“關於《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創建工作指南》的通知”,正式啟動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創建工作,鼓勵建立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工信部將在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中通過指導、培育和選拔,開展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認定工作。這一系列的國家政策標誌著我國工業設計的國家戰略已開始與我國製造業深度融合的開始。

從設計產業到產業設計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工業設計從起步到產業化,成績斐然。同樣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中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製造大國,而是加工型大國。所謂“制”意味著規範、標準、工藝、設備及流水線,“制”是人家的,“造”是我們的。以螺絲釘為例,目前我國能生產的國標最小型號M3,而M1螺絲釘現在還需要進口。事實上國內到處都有螺絲釘廠,而日本全國僅一家螺絲釘廠,所以人家能做得精益求精。這種在生產上追求“小而全”的特點,可視之為“小生產社會觀念”,不懂得在產業鏈的上下游互補合作,工業化社會的分工合作,其最大特徵就是“我的優勢是你不懂,你的優勢是我不懂,這樣才會有合作”。

過去我們都是沿著歐美方式走。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以及新興市場國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新陣地是中國製造業面臨的雙重挑戰。為加快推進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我們必須找到另一個系統,從這個系統裡面找到我們的思路,這就是“中國方案”。

當前,工業化與信息化高度融合發展,互聯網、大數據、3D 打印、虛擬現實等新思維新技術對整個產業生態圈、產業結構、生產關係帶來深刻影響及顛覆性作用,工業設計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創新支撐作用愈加凸顯。而工業設計服務模式已經從造型設計轉向高端綜合服務與體驗設計;從視覺設計轉向交互、過程設計;從面向個體的設計轉向面向群體的社會化設計;從面向產品的設計轉向面向產業創新和商業模式的設計。

工業設計不再僅僅是體現創意的專業能力,設計專注於為製造業提供創意服務的時代已將成為過去,甚至將工業設計稱為生產性服務業也明顯不能表達今天的設計創新定位和能力,工業設計正在或者已經快速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產業力量的角色發揮著矚目的重要作用。

工業設計不再囿於物品的專項設計,不再僅依附於“商業和技術”,以集成創新為核心的“分享型服務設計”提供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工業設計成為現代科技與藝術、經濟與文化、創新與發展的統一,成為產業協調發展的關鍵,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成為工業時代的社會創新方法論。同時,中國產業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改革、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過程中,欠缺的不僅僅是集成高新技術的“物-商品”原創設計,政府應該推動的是以設計創新為抓手的“產品經濟”——“物”設計到“產業鏈”——“事”的規劃、從“產品”打造到“機制”策劃的產業協同、集成創新的發展路線,同時,也是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中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致全體設計的同行們:

“中國方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引下的設計將成為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