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點關前,新一輪股指期貨鬆綁,時機成熟了嗎?

3300點關前,新一輪股指期貨鬆綁,時機成熟了嗎?

股指期貨


2019年,可以認為是A股市場的趨勢轉折年份。時至目前,還沒有結束4月份的市場行情,A股市場就已經實現了30%以上的累計漲幅,而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上漲步伐與節奏確實出乎了市場的預期。截至4月19日收盤,A股距離3300點關卡,也僅僅不到1%的空間。

股市大幅上漲,這三年半時間A股市場深度調整的後遺症問題,也得到了逐漸解決。例如,減緩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預警乃至平倉問題、緩解了股指期貨長期處於形同虛設的狀態以及逐漸消除股市融資與再融資效果降溫等問題。

其中,多年來,市場對股指期貨的爭議一直存在。但是,對股指期貨交易規則的調整,卻於這幾年頻繁變動,從2015年下半年的持續收緊,到2017年由緊轉松,再到近年來的加快鬆綁,股指期貨的本質功能似乎也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約束限制。

不過,對於近年來股指期貨交易規則的變動,多與市場環境的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性。以今年為例,隨著股票市場行情的大幅回暖,股指期貨也於近日迎來了一次實質性再度鬆綁的規則變動。

具體而言,主要強調這幾點。其中包括將中證500股指期貨交易保證金標準調整為12%;將股指期貨日內過度交易行為的監管標準調整為單個合約500手,套期保值交易開倉數量不受此限制。此外,則是將股指期貨平今倉交易手續費標準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三點四五等。

從這一次的交易規則變動分析,最具亮眼之處的,莫過於對日內過度交易行為的監管標準發生大幅度放寬的跡象,調整為單個合約500手。就在前一次的規則變動中,股指期貨日內過度交易行為的監管標準為單個合約50手,而在2015年9月7日的規則收緊內容中,還一度將日內過度交易監管標準調整為10手,進一步加劇了股指期貨形同虛設的問題。

如果說2015年屬於A股市場大起大落、信心驟降的年份,那麼2016年至今,A股市場則屬於信心逐漸修復的階段。與此同時,作為股指期貨工具,無論從近年來的交易規則鬆綁,還是從近期日均持倉量指標的變化情況分析,都顯示出逐漸回暖的一面。

在實際情況下,雖然如今股指期貨的活躍度仍與2015年下半年前的狀態有著不少的差距,尚且未能夠完全從之前深度調整的市場環境中走出來,但在股票市場投資環境逐漸回暖、股市賺錢效應逐漸升溫的背景下,股指期貨也逐漸恢復常態化,而以往遭到市場冷藏的本質功能也正逐漸獲得盤活。

這些年來,日均持倉量、日均成交量的持續低迷,導致股指期貨工具未能夠發揮出正常的功能,不僅反映出股指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已經大打折扣,而其流動性也接近枯竭,而且在功能受阻的影響下,卻影響到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外資資金參與A股投資的積極性,對加快引導場外機構資金,還是構成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

這一兩年時間,機構資金投資A股市場的信心有所增強,且呈現出進場提速的跡象,一方面反映出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逐漸獲得機構資金的認可;另一方面則受益於A股市場對沖工具的逐漸完善,而股指期貨逐漸恢復常態化,也提升了實力資本參與A股的熱情,由此可見,在風險對沖策略逐漸完善的趨勢下,仍將會刺激更多的機構資金參與其中,尤其會對對沖基金帶來實質性的刺激影響,這或多或少會為A股市場引導更多的長期補充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指期貨逐漸恢復常態化的背後,實際上說明了政策層面上逐漸意識到A股市場的投資信心已經逐漸恢復至前幾年的活躍水平。與此同時,即使經過了之前股市的深度調整,但期間卻不斷恢復股指期貨的原本功能,並對交易規則進行逐漸放寬,這恰恰說明了管理者的治市底氣,同時也意味著現階段A股市場的風險防禦能力已經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2015年下半年,A股市場經過了一輪非理性的深度調整走勢,而期間轟轟烈烈的“去槓桿化”過程更是讓投資者心有餘悸。至於股指期貨,也被當時市場認為股市非理性下跌的催化劑,而在輿論壓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股指期貨的交易規則也在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大幅收緊的跡象,而股指期貨工具也開始陷入形同虛設的狀態。

然而,就在股市身處高波動率的背景下,近年來A股市場的開放步伐並未減緩,從滬港通、深港通的通車,再到A股成功納入MSCI等事件,反映出A股市場走向國際大舞臺的步伐仍在加快推進。不過,作為全球影響力較高、市值規模名列前茅的股票市場,在對沖工具、風險管理策略上,卻與海外成熟市場存在著較大的發展差距,而如今股指期貨恢復常態化,也是A股市場不斷強化風險管理工具的重要一步,接下來不排除會有更多完善的對沖策略與創新工具引入,以不斷滿足海外市場投資者的需求,這也是A股走向國際大舞臺的發展趨勢。現階段內,股指期貨恢復常態化,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機已逐漸成熟。

實際上,股指期貨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而在股市投資活力得到實質性激活的背景下,股指期貨的大幅鬆綁或許間接演變為助漲的影響。長期而言,隨著A股風險管理工具的逐漸完善,會吸引更多實力資本的參與,尤其是中性策略以及套利策略等資本。但是,對於A股市場而言,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風險防禦能力,這也是不斷放寬風險管理工具的交易規則、不斷引進創新工具以及不斷開放市場的重要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