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卷到底是江南版"二人轉"?還是下里巴人版蘇州評彈?都不是!

路過一間茶社,聽見一陣咿咿呀呀的聲音從樓上傳來。茶社門前落地放置著一塊牌子,告知往來遊人,裡面正唱著當地的地方戲——同裡宣卷。外面草草聽過去,覺得這宣卷像是江南版的“二人轉”,或者是更下里巴人的蘇州評彈,正琢磨著,同行的朋友便要拉著我去一探究竟了。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宣卷原來的影響力,可絕不低於評彈。”

一張二尺長桌,桌上鋪著紅色桌圍,上放鳴尺一隻,手帕一方,摺扇一把;一老一少二位穿旗袍的女子站在臺子中央,年老者說,年少者唱;二位著唐裝伴奏的男子,老者懷揣二胡站在桌右,少者敲打胡琴坐在臺左;臺下五六十位大爺大媽,圍五六張大圓桌而坐,噼噼啪啪嗑著瓜子。時而到了插科打諢的橋段,突如其來的鬨笑便淹沒了說唱和伴奏。這便是宣卷書場最平常的場面。

最早的宣卷出自佛教,確切地說是來源於唐代變文。早期其所講唱的,主要也是因果報應和佛道故事,用以勸善教化,所以也就有了宣卷之名。同裡宣卷演化至今,表演形式上,早期的宣卷伴奏樂器簡單,只有木魚、磬子和碰鈴,因而被稱作“木魚宣卷”。後來,一些宣卷演唱者在樂器中加入了二胡、三絃、揚琴、竹笛等等,於是也就有了“絲竹宣卷”。內容上相對既往的佛道故事更為多元,也同時生出了許派、徐派、吳派、褚派等幾大宣卷派系。可惜當年日本侵入江南一帶,以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動盪,讓宣卷受到了不小打擊,以至其在江南的影響力已遠不及當年。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書生小姐的經典橋段,往往是江南的伶家墨客濃墨重彩之處。這《珍珠塔》也不例外。越劇、錫劇、潮劇、淮劇、評彈……一出講述方卿、陳翠娥愛情故事的《珍珠塔》遍及江南,唱詞唱腔五花八門。作為傳說中故事的發生地,同裡宣卷自是不會落於人後。

唱同裡宣卷用的是同裡話,一個是吳語區太湖片“臨紹”小片,一個是“蘇嘉湖”小片,戲曲唱起來必須要精準。同裡宣卷在吳江底蘊深厚,特別是在鄉村,婚喪嫁娶、新房上樑、孩子滿月都要請宣卷班子助興,宣卷在當地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隨著現代各類娛樂方式的崛起,唱宣卷的人越來越少似乎令人擔憂,可唱宣卷的師傅們似乎並不擔心所謂的“後繼無人”。如果讓這麼小年紀的人就揹負一項使命,那宣卷就成為了一座大山,會讓人窒息。宣卷應該是輕鬆而愉悅的。

“以前宣卷從來都是草臺班子,因而只能走村串巷,上不了檯面。如今我們教學生時,是把宣卷當成一項高雅藝術來教,而不是像以前的師傅教徒弟那樣,怎麼能取悅觀眾怎麼來!”樂器之間的配合、節奏的掌握,都是學生們要學習的基本功。

宣卷到底是江南版

現在一些唱宣卷的師傅會融合其它戲曲的唱腔、身段、指法來改良宣卷的表演形式,有些師傅也會試圖讓宣卷的內容更現代,讓現代人更加容易聽懂與接受,讓它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欣賞的藝術,宣卷也因此有了新的活力。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雷虎。攝影:阮傳菊。內容來自:《風物中國志·同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