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糧票有多重要?

現在的年輕人,往往把糧證和糧票混為一談,在老一代人看來是很可笑的——糧證是從糧店領糧的憑證,上邊記錄著家庭人口和每人的糧食定量。而糧票則是供出差、看病、探親等外出活動去飯店吃飯之用。要想得到糧票,城鎮居民需拿糧本到糧店辦理,並扣除糧證上的相應定量,農村人口則拿糧食到公社糧管所換取。

六十年代的糧票有多重要?

當時發行的糧票有三類:一類是全國糧票,由國家糧食部門發行,在全國各地均可使用。第二類是地方糧票,由各省市糧食部門發行,限於在本地使用,如果出省辦事,則必須將地方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第三類是軍用糧票,由軍隊統一撥付。特點是面額較大,從50—1000斤不等。那個年代出門沒有糧票,就算億萬富翁也寸步難行。

六十年代的糧票有多重要?

當時的糧票比金子都金貴,因為金子不能吃,而有了糧票就保證餓不死——下邊是一位老教師寫給他學生的一封求救信,讀來實在令人心酸:

“xx同學英鑑:久未晤面,尊況想必勝常。茲有急事,懇祈援手。我一時不慎,遺失糧票四十餘斤,在陳厄運,勢將不起。瞻望前途,毫無生趣,只恨無勇氣自殺耳。我誠知每人皆不充足,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助我暫渡難關,以免發生意外•••”

一位堂堂的人民教師,竟然因為丟了四十斤糧票而要自殺,由於沒有勇氣去死,只好向畢業的學生們伸手乞求,而且多少不計。這樣的一封信函,現在看來實在不可思議,但在那個年代卻絕非稀奇。因為四十斤糧票相當於一個重體力工人一個月的口糧。如果四口之家,就等於本月每人減去了十多斤口糧。您說這個月怎麼過?如果求借無門,不餓死才怪!

——註釋:在陳厄運,指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在陳國被匪人圍困不得脫身。因為沒有食物,以至於面有菜色——哈,寫信這位老先生可真夠有才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