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幅員上行走:阿姑泉邊牡丹香。


位於西安市戶縣的阿姑泉牡丹苑景區迎來了牡丹怒放的盛花期,漫山遍野的牡丹陸續開放。我們的攝影師走訪了這裡。

阿姑泉牡丹園位於陝西省戶縣城南10公里處的終南山北麓,因地處戶縣石井鄉阿姑泉村的山坡上而取名阿姑泉牡丹園風景區,因為這裡有三口千年不涸的泉,故名阿姑泉。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鬥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

“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

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

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

《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

《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豔芬馥,絕少倫比”。

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

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燻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后詔遊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燻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莊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藥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

中原品種群的栽培歷史最為悠久,中國牡丹的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中原地區。成為中國牡丹園藝品種體系形成的主線。中原是中國牡丹園藝品種的發祥地。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痴。

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每逢春季開花,滿苑花香四溢,整個古泉山就變成了一座奼紫嫣紅的牡丹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