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55年4月18日,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去世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商人。母親寶琳·柯克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善於演奏鋼琴。愛因斯坦學習說話的速度比較緩慢,父母因此很擔心,甚至曾經找過醫生看診。他2歲後才學會使用字詞,並且養成一種奇怪習慣,就是每當他想要說話之前,他都會先小聲的對自己說幾遍,直到覺得滿意,才會大聲說出來。家人都很擔心,怕他以後會有學習障礙。圖為1882年時的愛因斯坦。

16歲時愛因斯坦參加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1895年入學考試,這時的他比大多數考生至少要小兩歲。雖然他在數理科部分得到高分,但沒有通過考試的文科部分。理工學院院長建議他先完成高中學業。第二年9月,他成功通過瑞士高中畢業考試,大部分學科都獲得優良成績,特別是在物理與數學兩個學科,都得到了最高分6分。

1896年,年僅17歲的愛因斯坦獲准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係數理科學習物理。他在那裡遇到未來妻子米列娃·馬利奇。同班六名學生中,米列娃是唯一女性,她比愛因斯坦大三歲。1900年,愛因斯坦獲得教學文憑,平均分數為4.9,是全班五名學生中第四名;米列娃的平均分數為4.0,是最後一名,校方不准她畢業,必須留級一年。愛因斯坦和米列娃在1903年1月結婚。


愛因斯坦在1900年畢業,沒能留校擔任助教,接下來兩年時間都沒能找到教職。1901年獲得瑞士國籍,由於健康因素,他沒有被徵召入伍當兵。1902年在大學同學馬塞爾·格羅斯曼的父親協助下,成為伯爾尼瑞士專利局的助理鑑定員,從事電磁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鑑定工作。1903年成為正式職員。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並且和在伯爾尼遇到的幾位朋友組成討論小組,自嘲地取名為“奧林匹亞學院”。

之後愛因斯坦決定攻讀博士學位,1901年成為蘇黎世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阿爾弗雷德·克萊納的博士學生。經過不斷修改,1905年,他的博士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終獲接受,愛因斯坦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他發表了關於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四篇論文,在物理學的四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該年被後人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到了1908年,愛因斯坦已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頂尖學者。

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根據這理論,他預言,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時會被彎曲。1919年,這預言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觀測1919年5月29日日食的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的很多新聞媒體都以頭版報導這驚人的觀測結果,愛因斯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者。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開創了激光學術領域。愛因斯坦獲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3月,愛因斯坦與第二任妻子愛爾莎坐船來到比利時。途中,愛因斯坦獲知,納粹藉口闖入了他的暑假小屋,又沒收了他的心愛小船。抵達安特衛普後,他立刻到德國大使館繳回護照,並且宣佈再度放棄德國國籍,他又向普魯士科學院提出辭呈。10月,愛因斯坦成為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常駐教授,他此後有生之年,幾乎都在這裡度過,他再也沒有踏上歐洲一步。

愛因斯坦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受到大眾廣泛尊敬。從1930年代直至二戰,愛因斯坦一直建議美國政府向想逃離歐洲的猶太人頒發簽證。他支持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人家園,但是,他最初時極力反對建立一個有邊界、軍隊和世俗權力的猶太國家;他主張文化猶太復國主義,主張以一國兩族的形式建立以色列-阿拉伯二族混居的國家。圖為1931年訪問美國大峽谷,與當地居民合影。

愛因斯坦69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腹主動脈瘤,1955年4月13日,腹主動脈瘤破裂,引起內出血。他正在撰寫的一篇慶祝以色列建國7週年的電視講稿,還沒有寫完,就於18日過世,享壽76歲。醫生曾建議立刻動手術治療,但愛因斯坦堅決拒絕,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圖為去世當天,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辦公室內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