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擁有多少實力?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歷史一書生


朱三太子本人並沒有什麼實力,甚至沒人知道他的死活,他是因為崇禎皇子的身份,進而成為了民間“反清復明”的一杆旗幟。

清朝入關之後,“反清復明”的起義和運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特別是在順治、康熙兩朝,大小規模的起義此起彼伏,而這些起義不約而同的都是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號。

其實,清朝初年,民間不斷爆發“反清”起義,與大清王朝早期的政策特別是多爾袞時期的政策密不可分,特別是多爾袞頒佈的“剃髮令”、“圈地令”、“逃人法”、“屠城令”等弊政,造成了上至地主士大夫階層,下至平民百姓的一直不滿,再加上清朝初年對於明朝官員的全盤接收造成了明末的腐敗政治局面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極大的加劇了社會矛盾。

在此情形下,對於已故明朝的懷念成為了民間的主流思想,也就造成了反清起義不斷的局面,而下落不明的朱三太子,更成為了所有起義者的口號和精神寄託。

所謂的“朱三太子”,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朱慈炯,生母為崇禎皇帝的周皇后。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前一天,在崇禎皇帝的安排下,將他的兒子們分別進行了化妝出逃,結果都被李自成所抓,只是李自成並沒有將他們殺掉,反而利用其對明朝舊部進行勸降。但是後來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擊敗後,倉皇逃回北京,草草舉行了登基儀式後進而撤出了北京,之後所有被李自成復活的崇禎皇子們便全都失去了音訊,就此下落不明。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民間開始流傳其各種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說,說他並沒有死,而是暗中積蓄的力量準備重建大明江山,而朱三太子也就此成為了所有“反清復明”起義者的旗幟,儘管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下落,但是打出“朱三太子”的旗號就意味著有了目標和合法性,這也使得“朱三太子”成為了清朝統治者最為頭疼的對象。


除了打著“朱三太子”名義的形形色色的起義外,“朱三太子”的名號也開始逐漸被冒充和利用了。

在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楊起隆冒充“朱三太子”,在京城發動了“反清復明”的起義了。

只是這場起義僅僅持續了兩天,馬上就被鎮壓下去,楊起隆本人逃竄。隨後的多年裡,楊起隆及其部下又多次以“朱三太子”的名義鼓動清朝官員及軍隊起義抗清,最終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楊起隆在陝西被抓後處斬,整個事件才得以平息。

除了這些民間的起義外,就連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在最開始的時候,打出的都是“朱三太子”的旗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併發布了《討滿清檄文》,打出了“興明討擄”口號,而他擁護支持的人,便是“朱三太子”。

“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帝,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記名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忍隱,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警惕者,蓋三十年矣!”

吳三桂說自己投降清朝就是為了忍辱負重,擴充軍備,好在機會成熟的時候,起兵反清,重新擁立被宮中太監保護下來的先皇三皇子,也就是“朱三太子”,而這也成為了吳三桂起兵造反的原因和目的。

只不過後來的吳三桂拋棄了“朱三太子”,自己選擇了稱帝,但是足可見“朱三太子”的名號的重要影響力。


實際上,從北京城中成功逃脫的並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炯,而是崇禎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慈煥從李自成軍中成功逃離後,便隱性埋名,流落民間。

隨後為一戶姓王的鄉紳家收留,由於這位王鄉紳為前明官員,對於明朝極為忠誠,於是就將朱慈煥安頓了下來,朱慈煥也就此改名王士元。隨著王鄉紳的去世,朱慈煥重新流落民間,經過一份周折,最終在江浙地區定居了下來,以教書為生,結婚生子,同時也將自己是前明崇禎皇子的身份掩藏了起來。

但是後來,朱慈煥無意之間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更為致命的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後,有人開始利用他的名號在江浙地區開始了“反清復明”的起義,驚嚇之餘的朱慈煥帶著家人逃到了山東,但是仍被當地官府緝拿。

最後,年過七旬的朱慈煥被康熙以“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的罪名凌遲處死,被同時處死的還有他的全家老小,明朝正統的皇族血統,也就此滅絕。

而在清朝的史料中,記載著朱慈煥是5歲時便去世了,同時將其封為悼靈王,非常明顯,這就是政治統治的需要,一個“朱三太子”已經夠讓清朝統治者頭疼的了,在來一個真正活著的崇禎皇子,將會帶來更多的起義與反抗。況且,清朝自詡為是明朝的繼承者,而並非推翻者,擅殺前明皇子將直接挑戰清朝存在的法理性,也將動搖統治的根本,這也是清朝的皇帝們將其經歷進行修改的重要原因。


雍親王府


朱三太子是一個符號,是反清復明的一片旗幟,但其實他的意義不在於擁有多少實力,而是其所代表的朱明正統性,始終是清王朝統治中原合法性的一個隱患。

清朝初年出現了一個極其弔詭的現象:一方面,由於清王朝的全力追殺,真正的明朝皇室成員無不隱姓埋名,另一方面,假冒朱家後代層出不窮,有假冒王妃的,假冒親王的,當然最多的是假冒太子,特別是“朱三太子”的。這些人不甘寂寞,刀頭舔血,鋌而走險,希望以此渾水摸魚撈些好處。

其實折磨清朝統治的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而是層出不窮的假冒“朱三太子”的人。

最典型的案子是順治十六年(1659)的“朱三太子”案。一夥江戶無賴組成一個騙子集團,其中一個號稱是朱三太子朱慈煥。他們說朱三太子因為地位特殊,可以和順治皇帝直接搭上線,只要交錢,他們就有辦法讓一個目不識丁的人立刻成為現職位清朝官員,而且還是鹽道、糧道、工部、吏部等肥缺。憑這樣荒唐不經的謊言,他們半年間居然騙到了7萬多兩銀子。案發之後,一時間朝野轟動。

而另一個與此類似的案子發生在稍早的順治十三年(1656),真定的一個商人破產之後,突然奇想,自稱“朱三太子”朱慈煥,搞了一個廟會,招攬香火錢,一年後原價退回。按現在的說法,是一起典型的招搖撞騙兼非法集資案。事發的原因也很可笑:有兩個人都花了幾兩銀子,預購了“未來”的七品“縣令”。拿到收據之後,他們馬上自認為已經是有身份的人,在大街上爭搶道路,互不相讓,直至大打出手,鬧成治安案件,到縣衙一審理,自然一批人死於非命。

這類騙子中,最“成功”的一個,當時“南太子”王之明,這個人是萬曆朝駙馬的侄孫,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聊起宮中的奇聞異事,對帝王生活羨慕不已。正巧天地大變,他和太子年紀相仿,又頗知“宮中故事”,遂自稱東宮太子朱慈烺,南下南京找自己的“伯伯”弘光帝,

弘光帝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人也比較昏庸,但在這一突發事件上,處理卻相當理智。他宣佈,關鍵是要堅定太子真假,自己壯年無子,如果太子是真的,將來正好繼承自己。

為了堅定結果又說服力,弘光拍板,一、審問過程中不得刑訊逼供,二、鑑定全過程公開。

在公開鑑定這一天,大殿里人山人海,騙子王之明北迎入殿內,他人小鬼大,故意大搖大擺,徑直“踞上座,南面”。那些大學士、尚書們只好位居其下。

王鐸曾經當過三年太子的老師,一見面馬上斷定此太子為假,為了讓大家信服,他問太子認識我不,太子說不認識,王鐸又問給太子講書在哪個殿?王之明只知道宮中有文華、武英等殿,隨口回答是文華殿,其實是在端敬殿。

劉宗政、李景璉兩個翰林也曾經見過太子,都認定這個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朝臣們拷問其他宮中內情,他回答也多不著四六,不過小騙子王之明心理素質不錯,遇到這類問題,他態度傲慢,動輒就說:爾等宵小懂得什麼?

雖然審訊結果最終證明太子是假冒的,但是中國民眾的判斷,從來大多是基於情感而非理智。南明政府的公信力,早就破產,何況中國人幾千年前就都變成了“陰謀論者”。百姓們普遍認為王鐸等人都是弘光指使,因此紛傳太子為真,連外地領兵的大臣,也相信這種傳言。

弘光為了不擔上“故殺”的罪名,就決定把王之明關起來再說。

就這樣光了幾個月,清軍南下,朱由菘棄城而逃,王之明終於翻身,南京百姓在二三士紳的率領下,跑到監獄,放出了他們心目中的“真太子”,擁著他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有些沒有逃跑的南明官員給跟著上殿行禮如儀。

王之明終於苦盡甘來,一償宿願。南京百姓擁立他,是希望他率領南京軍民抵擋清軍。不過王之明止步在此,他登基後第一件事情居然是要選秀女。不過秀女還沒有選好,南京城就破了,王之明被清軍抓獲。

清人利用他來安撫江南百姓,所以對他很禮貌,雖然王之明沒有享受到“秀女”,但一心想著做起清王朝的封王美夢來。

不過小騙子好運不長,江南弄地區很快就“內外俱定”,王之明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清人遂將他和弘光帝一起送到北京,不久之後,找了個藉口,把他和弘光一起處死了。


文話史


世間的人很多,有利用價值的卻並不多。朱三太子有沒有實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前朝的象徵,具有朱明正統性,對清朝來說猶如芒刺在背。

至於是否確有其人,高低胖瘦,有才無才,光面麻子臉都無所謂,朱三太子只是一個被各路有野心的人作為利用的工具符號與價值武器。


直到清代中期,還有人號稱是朱三太子,在民間興風作浪。假冒朱三太子作案的原明勢力,層出不窮。從1644年開始,各路反清諸侯,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清廷,甚至天地會也奉朱三太子正朔。

最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十二年(1673)楊起隆起事,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身在京師的楊起隆,借用朱三太子名號,率眾舉事,最後兵敗被殺於陝西鳳翔。明末清初,號稱擁立朱三太子的人,就有上百人之多。直到南明滅亡,大規模叛亂才基本消弭。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之前,把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等兒子藏在可信之人家裡,流落民間。康熙皇帝把三藩平定之後,在陝西,河南,江西等地,屢次有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運動。

比如,漳州人蔡寅,江蘇太倉一念和尚,臺灣朱一貴和浙江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等人,導致朝廷最終已經不知道朱三太子到底是誰了。

清廷為了安撫明代舊人,也為了一網打盡,清楚民間力量,康熙三十八年就宣佈:

訪察明代後裔,授以職銜,俾其世守祀事。

不過,各個地方上報:明亡已久,子孫湮沒無聞,今雖查訪,亦難得實。

雖然各地明皇室上層人物被誅殺淨盡,但是朱三太子的名號卻是一種有力的號召。可見,真假不重要,人人幾乎都可以是朱三太子,崇禎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都可以是朱三太子,號稱為明覆仇,實施反清復明。

那些偽“朱三太子”如雨後春筍,乃至各地官府顛倒耳目者二百年,派人喬裝打扮和細訪暗查,都在尋找朱三太子後裔。不過,大江東去,天命不再,最多隻是小股騷亂罷了。

不怕自己銷聲匿跡,就怕的是即使隱藏民間,流落江湖,過安穩的生活,也被別有心思的人惦記,朱三太子註定不是凡人。

因此,所謂朱三太子僅是清康熙年間的人懷念明朝後代的一種通稱與符號,其實不一定確定指的是誰。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在大明的歷史上,曾經出過兩個下落不明的皇室子弟,第一個是朱允炆,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建文帝,剩下一個,便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君主,史稱崇禎皇帝,朱由校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在後世許多清宮劇中,出場率很高的朱三太子。而在我們後世的一些古代影視劇裡,他也是清朝皇帝們所頭疼的存在,那麼這位朱三太子,在大明亡國以後,究竟是怎麼對滿洲人的江山造成威脅的呢?

說起這個,都不得不聊一下他的父親崇禎皇帝,朱由校是個比較倒黴的君主,由於前面的幾個皇帝一直在內耗,導致大明傳到他手裡時,這個帝國已經搖搖欲墜,在宦官與東林官員的黨爭影響之下,明末社會上動盪不安,各地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時可謂聲勢浩大。其中李自成實力最強,他以闖王自居,一路打到了北京城,在毫無退路的情況下,崇禎先是逼迫妻子自殺,又親手砍傷自己的女兒,最後吊死在煤山上,不過在此之前,他做了一件事。

他把自己三個兒子,長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煥全部送出皇宮,叫他們隱於民間,但是想法十分美好,現實卻是很殘酷的,朱慈烺去南京投靠自己外公周奎,結果被出賣給清軍,周奎用自己的外孫,換取了地位與富貴,朱慈炯被清朝廷所殺,剩下的朱慈烺,卻活了下來一直隱於民間。當時民間一直有傳言說,朱慈煥並未身死,而是在暗中謀劃,準備招兵買馬反清復明,因為朱三太子也成為那些想反清復明人的一張大旗,只要是想反抗清庭的,總會說自己是朱三太子。

在康熙十二年,就發生了件事,楊起隆冒充下落不明的朱三太子,在北京發動了反清的起義,但清兵很快將此事鎮壓下去,楊起隆在不敵的情況下,帶著部下連夜逃出北京城,後來在全國各地,一直以朱三太子的名號反清,直到七年以後,楊起隆在陝西被抓捕,此事才宣佈告一段落,但民間反清的運動並未停止,還有很多的“朱三太子”在民間起事。

只要你瞭解過清朝歷史,那麼吳三桂這個人你肯定不會陌生,他在三藩之亂開始時,也是扯著朱三太子的大旗,據說朱慈煥逃出敵人控制以後,被一戶王姓士紳家所收留,改名為王士元,過了幾十年安生日子,但最終還是被官府所抓獲,當時他已經有七十餘歲,但還是被康熙下令處死,全家人也被殺。總的來說,朱三太子這個人並沒有多少實力,史書上也沒有精確記載其生死,他只是反清復明的一杆旗幟而已。

無論是楊起隆,還是後來的吳三桂,以及那些宣稱自己是朱三太子的人,這些人雖以反清復明為口號,但也是以公謀私而已,困擾清朝皇帝們許久的朱三太子,也不是朱慈炯本人,畢竟他的下落不明,讓皇帝們真正忌憚的,是以上這些想反清的軍事力量,這些才是清王朝最大的敵人,至於朱慈煥本人幾乎沒什麼威脅。


木劍溫不勝


朱三太子有顛覆整個大清朝的實力,只要他存在一天,就會讓清朝的皇帝寢食難安,欲除之而後快。

那麼,朱三太子怎麼就這麼厲害呢?

其實,朱三太子最大的實力不是他個人有多麼聰明絕頂和雄才大略,也不是他手下聚集了多少英雄好漢,而是他有無人可敵的身份。

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兒子,而崇禎皇帝又是明朝比較少見的,深得人心的帝王。雖然在他執政期間沒有成功抵禦滿清的入侵,而且在他執政期間國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最後起義軍首領李自成還打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雖然如此,崇禎皇帝在民間的影響力和地位,在那個時代都是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因為雖然他個人能力不強,但卻是一個胸懷天下的帝王,其責任心更是難得。

崇禎皇帝生前堪稱勞模,他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並且十幾年如一日。他非常節儉,幾乎只穿布衣,為的就是能夠節省出經費來支持對清朝的戰爭。

而在他當皇帝的短短17年的時間裡曾經六下罪己昭,平均不到三年就會檢討一次自己的過失,在中國數百位皇帝中絕無僅有。有人認為崇禎是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帝王,這一點我是很不贊同。

在當時,如果能夠犧牲他獲得大明的中興,我相信會毫不猶豫的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前,他還念念不忘城中百姓的安危,留下了“認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絕筆。

他的所作所為,讓他作為亡國之君,卻沒有留下罵名,反而在民間擁有比較高的聲望。尤其是當清朝剃髮易服,改變漢族人的風俗時,更是激起了人們對崇禎的懷念。

有了這一前提,作為崇禎帝的兒子,朱三太子就有了別人難以企及的光輝形象,人們愛屋及烏,將對崇禎的崇敬之心,不自覺的放到了朱三太子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利用朱三太子造反,也確實收穫了不少歸附者。僅康熙年間,就有10起藉助朱三太子的名義造反事件。所以,朱三太子一直困擾著滿清的前幾位皇帝,朱三太子在一天,他們就寢食難安一天。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朱三太子也許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是他的血統決定了他難以置身事外。康熙四十七年,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在山東被抓獲,康熙將其全家處斬。從此,困擾了滿清半個多世紀的朱三太子案告一段落。康熙心中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以上!


歷史風暴


清初近60年,有關明室的最大疑案,也是入主華夏的清廷前期最為警惕的事情,當是崇禎帝的皇子下落與真偽問題。中國王朝史數千年,改朝換代的次數更僕難數,以異姓取代前朝之事也是屢見不鮮。一般而言,對於前朝的皇族或血脈,只要對方不挑事基本上都不至於趕盡殺絕,至少也要做做樣子先優容一段。而清朝的特殊點在於,它的入主,不僅是異姓,也是異族,更是偶然得天下的,還缺乏心理準備,在武裝實力及民心歸向上都沒有信心,所以對於前朝皇子這樣的“政治遺留”問題是最有戒心的。雖同是異族稱帝,它和元朝還不大一樣,蒙古人橫掃天下的資本它是不能望及項背的。

所以,從順治元年的那年冬天開始,以京城“劉姓詐稱皇太子事件”為端口,“大明朱三太子”的不斷出現,像埋在紫禁城深處的一顆顆地雷一樣,一直困擾了大清帝國最高層近一個甲子。不管是不是真有“朱三太子”躲過了劫難,亦或還是有人冒充,對新朝來講都是巨大的陰影和幽冥,是辮子皇帝們的心頭大患。如同傳聞中的前朝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訪朱允炆下落一下,找到各種“朱三太子”然後徹底斬草除根,是清王朝開國前期維穩的主要工作之一。甚至搞到後來,是不是要找到“朱三太子”都不再是要點了,藉此名目撲滅任何殘餘勢力、打擊所有反抗力量、全面消除隱形威脅才是目的。


所謂“朱三太子”,明確一點,指的是崇禎帝的第三個皇子朱慈炯(民間又有朱慈璊、朱慈英等叫法),或者泛指崇禎死前留下的三個皇子。

崇禎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二、五、六、七子均早殤,當1644年春李自成直搗北京時,皇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慈烺、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慈炤,在崇禎上吊前授意下改穿民依,流落民間。據一些學者考訂,當年他們分別為16歲、11歲、9歲,此後都不知所蹤,又時不時冒出,真假難辨。清定鼎至於中期,社會輿情非常詭異:一方面,清廷當年,是以傳檄宣佈“義師為爾復君父仇”的名義入關的,不得已戲要做足,表面上始終宣告尊重前朝王子,用多爾袞的話說,“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但實際都是殘酷誘捕殺害;另一方面,明知這是要掉腦袋的,但“朱三太子”卻在這幾十年間如同雨後春筍一般聯翩現身,此起彼伏前仆後繼,這些人不斷地去挑動中央王朝的神經,然後一一送命。

明知是在刀山火海中舞蹈,何以“朱三太子”還會續續不絕,我自己推想的原因也有幾個:其一,人心思漢,很多反清民眾,有意打出擁戴太子的旗號來,以此作為巨大號召力反清復明,比如順治12年蘇北朱周稘的假冒,清廷為什麼這麼如臨大敵,原因也在於此——這倒不是“朱三太子”有多大實力的問題,而是對他影響力的憂慮;其二,江湖無賴在民間行騙。典型的是順治13年直隸某人以此搞廟會賺香火錢、康熙12 年落第秀才楊起隆的裝神弄鬼等;其三,有些地方官員急切需要靠這個搞“政績”表功,製造了很多冤案;其四,為了安撫人心,表示前明血脈已經斷絕,搞定自身的“合法性”問題,清廷本身也會推出真假“朱三太子”來處決以掩人耳目。現在的史學研究,一般都認為,清初花樣繁多的“朱三太子”,其實無一正宗,均為“復刻版”。“原裝”的朱三太子從未出現,至於到底是早就凍餓拋屍荒野了,還是明智地隱藏在了民間終老,還真難以說清楚。


關於清初“朱三太子”疑案,現在搞研究的,都比較信從民國時明清史大學者孟森的意見。

他在那本名著《明清史論著集刊》一書裡,收有《明烈皇殉國後紀》一文,比較細緻地考證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隨著“王士元案”的審理結束,困擾清廷60餘年的“朱三太子”問題才得以徹底解決。這也是“朱三太子”在民間的最後一次現身。為什麼是“最後一次現身”,我想,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朱三太子”在此前後無法再掀風作浪,當然核心原因不是清廷的鐵血鎮壓,而是“造反”也好,“反清復明”也好,到了此時,已基本失去了民意基礎。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此時天下早已承平日久,老百姓安居樂業,除非大明鐵粉和亡命之徒,不大有人願意去跟隨“太子”去刀口舔血了。

所以,“朱三太子”,自始至終終究只是民眾表達不滿的一個名號。它也告訴我們,歷史上的任何統治者,如果老是像舊社會一樣欺榨百姓,那麼,來自民間的“朱三太子”們其實就是抓不完,也永無法殺絕的。史為後鑑。從這個層面講,什麼是好的社會的制度,我們可能永遠懵懂,但其底線標準我們可以是非常清楚的:至少它不會總逼迫著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做“朱三太子”,使國家在動盪的循環中,永無寧日。您說呢?

19,1,31,晚,閒談幾句


劉愚愚


在清史中記載康熙年間作亂的朱三太子是宮中一個奶媽的孩子,這個奶媽就是朱慈煥的奶媽,這個朱慈煥就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子。

而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聞,大多是因為當年李自成攻入紫禁城之後,崇禎的血脈幾乎全部銷聲匿跡。

有記載說這些皇子們大多是沒有逃出叛軍的魔爪,全部都殉國,但是後來出於一些政治目的,使得朱三太子不斷出現。

首先誰也沒有想到李自成打下了紫禁城,但是卻沒能頂住北方世族和滿清八旗的反攻。

所以天下最終為滿清所得,此時的漢人便開始了懷念明朝,畢竟明朝無論如何都是正統的漢人政權。

而這時民間就流傳崇禎的皇子中,並沒有全部都殉國,說是有一個皇子被奶媽調包,用自己的孩子替換。

這個時候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聞就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使得不少意圖光復大明者選擇了利用這個傳聞。

事實上我更偏向於相信這個朱三太子是明朝的遺臣,清史說他是野心勃勃的陰謀家。

但是個人覺得一個人一生都在為前朝奮鬥,其這個人就值得肯定,畢竟當年同清朝作對,抓到了就是誅滅九族的大罪。

而且當年的清朝也有類似於錦衣衛的機構,所以朱三太子在順治和康熙年間幾乎都是流落山野。

在當時漢人逐漸接受滿清統治的期間,朱三太子選擇了同清朝抗爭,無論如何他都是一條漢子。

在清史的記載中,一直將朱三太子視為是一個逆賊,一個狡詐無比的逆賊,還饒有其事的將三徵葛爾丹糧草被焚一事推給他。

其實無論怎麼來看,朱三太子都屬於一個悲劇人物,無論他是否是皇子奶媽的兒子。

單單是從他這一生來看,只能用不容易三個字來形容。而且他帶給清朝的恐懼,是來自清朝對漢人的不信任。

即便是到了乾隆年間,依舊是有人自稱是朱三太子後人來“反清復明”,這說明當時的漢人之中,存在一大部分人是不甘心於清朝的統治。

就算是到了清末,依舊是有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這無一不說明對於漢人王朝天然存在的一種懷念。

辛亥革命之後,孫先生第二天就跑到明孝陵祭拜了朱元璋,這種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歷史總是很難展示完全真實的一面,就如同如今我們看到的《明史》一般,其實無論如何去想,明朝真有那麼不堪的話,何至於統治中原長達將近三百年!


小司馬遷論史


朱三太子的實力來自於他代表皇明正統,想當年,更正統的建文帝不知所蹤,可也苦苦糾纏了朱棣整整幾十年。

建文帝無兵無將無實力,但就是靠著一個正統的名號,朱棣的餘生就對著這個影子如臨大敵。

建文帝的事例還僅是明朝內部的正統爭奪戰,可見人們對於正統的迷信。

滿清入關後,吳三桂想扶持崇禎帝的皇太子朱慈烺為新皇帝,多爾袞拒絕,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有四個說法。

一是吳三桂帶到了陝西,後來朱慈烺就死在了這裡。

二是南明弘光朝認為他已經死於大順軍。

三是和弘光帝朱由崧一起,被多鐸俘獲,帶回北京處死。

四是早在清軍進城時就被外戚交給了清軍手中,然後被處死。

太子朱慈烺本人給清朝帶來的麻煩至此結束,但皇明正統仍然可以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剩下的就看朱三太子了。

崇禎一共生有七個兒子,老二、老六、老七都死的早,太子已除,還剩下老三朱慈炯、老四朱慈炤和老五朱慈煥,嚴格地說,老三朱慈炯就是朱三太子,但事實上後來朱三太子經常被用於老五朱慈煥,所以這“朱三太子”聽起來更像是老朱家剩下的三個兒子。

崇禎自縊之前,打發了太子和其他兒子分別躲到外戚家,尋機流亡民間。之後他們便不知所蹤。

清朝這邊多爾袞和順治那時候還要剿滅大順軍、大西軍以及各處南明勢力,這些南明勢力內部都還爭著正統,大家沒人認這“朱三太子”,清朝也就沒放在心上。等到康熙年間,南明勢力被撲滅,民間再舉義旗,也就不需要再考慮這些南明勢力的餘脈,很明顯,相對而言,“朱三太子”比南明餘脈正統的多。

從康熙十二年的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在京城聚眾造反,歷經康雍乾三朝,起義者與清朝統治者一直在爭奪著“朱三太子”的解釋權,清朝統治者對發佈“朱三太子”的死訊之高頻率不勝其煩。

康熙十六年三月,“朱三太子”出現在福建漳州,蔡寅率領幾萬“白頭軍”起義。

同年六月,“朱三太子”來到河南柘城指導當地起義工作。

康熙十八年八月,“朱三太子”又到了吳三桂陣營裡添亂,被安親王嶽樂從湖南擒獲,帶回北京殺掉。

同年,“朱三太子”繼續活躍在陝西漢中、興安一帶,連楊起隆也一併復活。

康熙三十八年,七十多歲的“朱三太子”夥同“金和尚”在太湖嘯聚,圖謀刺殺南巡時 的康熙,事敗,“朱三太子”再次引頸就戮。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八十多歲的“朱三太子”一人分飾兩個角色,同時在江蘇太倉和浙江四明山起義。事敗,“朱三太子”又壯烈犧牲。

康熙四十七年,“朱三太子”、老五朱慈煥在汶上縣被俘,人家倒是沒有起義,但還是經九卿科道會審後,被判定為“假冒”,與兒孫全部處死,一網打盡。

十三年後的康熙六十年,臺灣爆發了朱一貴起義,“朱三太子”又施施然出現在了起義現場。

雍正七年,廣東有個叫李梅的,號稱“朱三太子”仍在人世,地方派兵要去擒拿李梅,卻被他逃掉了。

此後一直到乾隆初年,“朱三太子”又勤勤懇懇地出現在了浙江和廣西,可能他也意識到了中原統治已是鐵板一塊,為了防止再被死一次,老人家更多的是巡遊越南、呂宋等東南亞一帶。

假如仍然活著,此時的“朱三太子”已經一百多歲,到熱帶地區頤養天年,倒是一件讓明朝遺民欣慰的傳聞。

可惜思念前朝的遺老也紛紛故去,“朱三太子”又實在是年紀太大,力不從心,他後來放棄了對乾隆的糾纏,隱於故紙堆裡。

且慢!話說乾隆吃了長生不老藥之後,又在新世紀露面騙了好幾百萬,誰人敢說接到的下一個電話一定不會是來自東南亞的“朱三太子”?


歷來現實


首先,看看朱三太子的來歷

據《明史》記載“莊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懷隱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貴妃生永王慈炤、悼靈王慈煥、悼懷王及皇七子。”也就是說崇禎皇帝共有7個兒子,這裡的莊烈帝是清朝撰寫明史時對崇禎皇帝的稱謂。

這七個兒子中懷隱王慈烜、悼懷王及皇七子很小就死了,悼靈王慈煥五歲時生病而死。至闖王破城,崇禎自縊時,尚在世的皇子有三人:太子也是長子慈烺、第三子定王慈炯、第四子永王慈炤。

記載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情況的《甲申傳信錄》中記載了三個皇子的下落:“闖令行君臣禮,不從,遂長揖。闖曰:『若父何在?孤必無殺意,何不出一見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縊宮中,無他往也』……四月九日,復入朝,闖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殺我』!闖曰:『汝無罪,姑免』。…………或言定王已遇害於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終不知所之。”,也就是說其實三人都不知道下落,因為定王是死是活也不知道,只是有人傳說死了。

《明史》也記載記載“京師陷,賊獲太子,偽封宋王。”李自成抓到了太子朱慈烺,並封他為宋王。但對三人最後下落都是:“不知所終”。

崇禎皇帝的三個皇子都不知下落,後人就偽造他們的名義號召百姓起義,反抗清朝的統治,名義上是朱三太子,但朱三太子指的不是一個人,而是指的崇禎皇帝的三個下落不明的皇子。所以朱三太子也成為號召反清復明的一面旗幟。

再看清朝與朱三太子的鬥爭

<strong>

清朝入關後,實行剃髮易服,激起國人反抗。有人冒充前朝皇子,反抗清朝,僅康熙一朝歷史上真實的“朱三太子”案件就有十起之多。

《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十二月……京師民楊起隆偽稱硃三太子,圖起事。事發覺,起隆逸去。捕誅其黨。”,也就是康熙十二年楊起隆假冒朱三太子一案,是比較大的一件。

康熙十六年、十八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均有記載朱三太子起事。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山東巡撫趙世顯報捕獲硃三父子,解往浙江。……誅其首惡者,硃三父子不可宥,緣坐可改流徙。”,康熙認為的罪魁禍首朱三太子一家被殺,但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無從可考。案卷中朱三太子招認實為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康熙以為朱三太子已死,再不會有朱三太子造反了,但是託名朱三太子朱三太子的反抗仍然層出不窮,康熙六十年:“丙寅,臺灣奸民硃一貴作亂,戕總兵官歐陽凱。……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平臺灣,擒硃一貴解京。”這次起義就是託名朱三太子。

在雍正、乾隆兩朝,關於朱三太子的傳說也非常多。乾隆初期,有人傳說他正在南洋招兵買馬,隨時準備反攻。

不管誰是朱三太子,扯起故國旗號,擁立亡皇后裔,起兵對抗朝廷,是不少受壓迫人號召大家常用的一種方式,當然不少野心家也用這種手段。朱三太子沒有什麼實力,只不過是一個招牌罷了。

<strong>


萊駒為右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有一個化名楊起隆的朱三太子,和康熙纏鬥了一生。到了康熙晚年,還在南京聯合當地官員準備炮轟康熙,最後兵敗被殺。

在清朝歷史上,朱三太子就像一個幽靈,困擾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時不時就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造反,攪得滿清的皇帝心神不寧。

那麼朱三太子到底是誰?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呢?

1644年,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在自殺前,派人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出城外,計劃讓他們逃到南京,東山再起。



崇禎的兒子一共有五個,活下來的只有三個,分別是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煥。

誰知道他們三個人剛剛逃出北京城,就被李自成給活捉了。本來李自成準備帶他們三個人逼迫其他的明朝官員投降,沒料到沒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關大敗,被清軍和明軍打得落花流水,後來在九宮山被殺。



在李自成逃跑的路上,崇禎的三個兒子都走失了。不久以後,就在江湖上冒出了兩個朱慈烺,一個被送到了南京後處死,一個被送到了北京城同樣以假冒產品的名義被處死。

老二朱慈炯先是被明朝舊官員收留,然後同樣被送進了北京城,被清政府以假冒太子的名義給處死了。

有人會問,清朝皇帝殺明朝太子是非常正常的事,為什麼要以假冒太子的名義來處死呢?原來清兵入關是以為崇禎報仇的名義進來的,後來他們換成自己的江山,是從李自成手中奪來的,不是從明朝手中奪來的,以此來換取明朝舊官員的支持。

甚至康熙乾隆都曾經祭奠過明朝皇帝的陵墓,證明自己和明朝皇帝都是自己人。因此清朝的皇帝在處死明朝的太子時,就只能以假冒太子的名義。



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命就比他的兩個哥哥好好,逃到了前明舊官員王先生的家中。被王員外改名王士元,跟自己的兒子一塊讀書。

王員外死後,朱三太子被迫當了和尚。浙江的胡鄉紳是一個信佛的人,經常和朱三太子一起談佛經。胡員外看他是一個面目清秀、學識淵博的人,就勸他還俗,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晚年時,朱三太子當起了教書先生,在一次喝醉酒後,無意中把自己的身份透露了出去。結果在江湖上越流傳越神奇,1706年就有人在浙江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兵造反。

朱三太子嚇得重新開始流亡,從浙江遷到山東。但依然沒有逃過追捕,除了一個兒子逃脫外,全家人都被凌遲處死。



康熙是非常虛偽狡詐的人,他曾經六次祭拜明皇陵,行三拜九叩之禮。1699年,他為了把明朝皇帝的後人一網打盡,還對外宣稱要找到一個明皇室後裔來管理明孝陵,可惜明皇室的後人沒人敢站出來。

在朱三太子被殺前,清朝官員先進行了審訊。朱三太子為自己辯解道:我這幾十年,一直在東躲西藏,今年已經75歲了,離死也不遠了。如果我要造反,早些年就會和反清義軍合兵一處,何必要等到今天呢?

然而當明王朝滅亡的時候,昔日享盡榮華富貴的那些皇子們都不會有好下場,要麼自相殘殺,要麼被清兵殺死。比如當時的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都是這個下場。

既然清朝的皇帝說被殺的都是假冒皇子,那麼真皇子就應該還活著。乾隆初年,就有從南洋經商回來的人說,朱三太子在呂宋島招兵買馬,準備反攻大陸。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