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死後是怎樣下葬的?

神仙2606


答題前,先感謝一下發明照相機的法國人達蓋爾,正是因為他的這一創世紀的發明,使得我們有幸在今天看到大清朝光緒皇帝死後是如何出殯,如何下葬的,以及可以看到當時皇帝陵寢的建造情況,這些珍貴的影像比枯燥無味的史書文字更加直觀,更為形象。


下面咱先發幾張當時在北京帝都的洋人拍攝的光緒皇帝出殯老照片。咱邊看邊說。

從這三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光緒皇帝下葬之事可謂規模空前,幾乎全部的老百姓都到街上圍觀,但是從圖三中可以看到,在光緒靈柩途徑之地,所有的百姓都需要“跪迎”,負責就是大不敬,而且皇帝的棺槨之上有華麗的棺蓋,抬棺材的人數足足達到了128人,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128人的抬槓者是皇帝,皇后,皇太后等才有資格使用的數目,其他的大臣及百姓是絕對不可以使用這個數字的,最多也就64槓。

在棺槨的前方和後方都是大清的護衛軍,袁世凱當年在天津小站編練的新軍都加入的護衛的陣列,其陣仗可謂空前,在棺槨之後,是抬著各種陪葬品的隊伍,陪葬品有很多名貴的珍寶,佛像等等,而這些東西也是日後盜墓賊最為嚮往的目標,當然還有一些紙糊的車馬,僕人等等紙活,這些東西被抬到陵寢前,都會燒掉,寓意和墓主人一塊進入陰間。


光緒皇帝的陵寢遠在河北易縣清西陵,這裡足足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這些路程全部需要槓夫的肩扛過去,實屬辛苦。悲哀的是,光緒皇帝在入葬清崇陵後沒多久,其地宮便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砸開,其陪葬品全部被一掃而光,光緒帝的屍體被隨意的丟棄在地宮一角,想不到這位生前沒有權力的悲情皇帝死後也不得安寧,真是令人唏噓。


老豬的碎碎念


謝謝神仙2606的邀請。

世間的萬事萬物,只要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有由生到死、自生自滅的過程,作為世間萬物之主的人類也不例外,也同樣要遵循從生到死的規律,人死了就得埋葬入土為安,窮人有窮人的葬法,富人有富人的葬法,或許有人好奇,那皇帝死了之後又是怎樣下葬的呢?


古代皇帝的喪葬制度是比較嚴格的,有許多的帝王陵墓修建得相當的豪華氣派,富有的皇帝其陵墓裡的陪葬品也多,死了也不甘寂寞,要做風流鬼,就讓一些妃子來陪葬,死後怕外人來打擾,為了防止被盜,裡面還設有重重機關。

一般來說皇帝的陵墓在皇帝登基不久就開始選址建造了,修建陵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費時費力還燒錢,有的甚至在皇帝死了之後都還沒有建成,只得加快進程,草草收工。


皇帝的陵墓因年代不同而有所區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積土為陵,就是把皇帝的棺槨埋入地下,上面用土堆積而成一個大的墳頭,這一般是早期的帝王,或者說是被殺被廢的皇帝。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這在唐朝比較普遍,唐朝的帝王陵除少數積土為陵外,大多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唐太宗的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還有一種是“寶城寶頂”的形式,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在寶城的前方,建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型城臺,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形式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清代自順治起皇帝和后妃的陵寢均選擇在清東陵和清西陵兩處安葬。


古代皇帝都是最高的統治者,死後自然要風光大葬,各朝各代的下葬過程都有所不同,下面以離我們較近的清朝來談談皇帝死後的下葬過程。

在清朝初期,因為剛入關,清朝很多習俗都還是沿襲了後金女真人的習俗,皇室貴族死後都要火葬,在火葬的同時還有活人殉葬,清太祖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就是火葬的,還有三人殉葬(包括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和另兩個庶妃),皇太極死的時候也是火葬加兩個章京,順治死的時候同樣也是火葬,從康熙以後就廢除了火葬和人殉的制度,採用土葬。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制度,首先皇帝死了要說“山陵崩”或“駕崩”,在沒上尊諡之前得叫“大行皇帝”,其意思就是離開了人間;另外還要處理好屍體,在身上抹些防止蚊蟲的香料,然後穿壽衣嘴裡放上珠玉等祭品。

其次,宮中還要為大行皇帝舉行一場叫“上諡”的典禮,給大行皇帝起一個新的名字,以對其一生的功績進行評價和總結。


比如康熙皇帝,年號康熙,名字叫玄燁,廟號聖祖,諡號“大成仁皇帝”,這是古代根據皇帝生前所作的事蹟給他來個總結就是諡號,起諡號之前,模仿古代竹簡,用偏木條連綴起來,在上面寫上歌頌皇帝的功德之詞,然後再寫上皇帝的廟號和諡號。


在皇帝死後,禮部衙門會擬出一份葬議單,上面列出皇帝葬禮的程序和儀式,皇帝死後當天,嗣皇帝和其子孫都要身穿孝服,戴著髮辮守孝,所有官員及百姓一百天之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一個月內禁止婚嫁,服喪期內各寺觀必須鳴鐘三萬次,朝廷要在天安門舉行頒遺詔儀式,誦經和弔唁活動也連續不斷的貫穿整個喪期。

還規定抬棺人員要在德勝門演練抬槓十天,槓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在演槓的同時,還要安排大量的勞役日夜施工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再還要選擇吉日入殮操辦喪事,皇帝的棺材叫“梓宮”,要刷上七七四十九道漆,駕崩的先帝入殮後移到乾清宮,正式進入喪葬期,王爺、貝勒、貝子、公、公主、福晉等貴族人員都要回家齋戒,內閣大臣和官員一律不許回家,要集體住宿到本衙門中齋戒。

靈堂設在乾清宮,皇帝的梓宮要在那裡停放27天,靈堂旁邊要設置黃龍帳幔,把梓宮放在中央,前面還要設置鋪著極品黃緞繡龍褥子的花梨木寶塌一個。

寶塌前還要設置花梨木供桌,上面放著銀質的香鼎灶臺和花瓶,供桌前還要擺放三個花梨木香幾,中間香幾放著銀縛山爐、香合、匙、箸、瓶等,左右香几上面有銀燭羊角燈,兩旁靈前還擺設早晚膳桌和水果卓,停放梓宮的乾清宮門外的左邊,放置著金緞制九龍引幡。

然後梓宮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等到了下葬的黃道吉日,先由七十二人將棺槨抬出東華門,此時皇室官府傾巢出動,浩浩蕩蕩,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大型儀仗隊,約有一千六百人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紙紮,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槓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在棺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隊伍,浩長的隊伍連綿不斷。


在清代,皇帝的葬禮和登基、婚禮、壽辰一樣重要,都要大操大辦,所耗用的錢財不計其數,舉全國之力為皇帝一家操辦喪事,確實夠奢侈的。







遺產君


古代的皇帝下葬的流程,各個朝代都不太一樣,也都因人而異,但一般脫不了以下幾個程序:

1,停靈祭奠,長達幾個月至半年更有一年以上的。

2.棺槨起運至陵墓,在這過程中沿路的百姓都要下跪祭拜。

3.棺槨下葬至墓室。

4,封閉墓道,覆蓋封土。

5,在墓地建立祭祀的享殿!

我們從第一個流程詳細說明:一般正常死亡的皇帝,他的陵墓是提前修好的,從即位便開始修陵。一直到他死前。

皇帝死亡之後,全國便進入皇帝大喪期,皇帝在宗廟停靈,供大臣和子女祭奠,停靈時間長短不一,如漢文帝,由於陵墓修建未完善,停靈長達半年,路上又花費了月餘,才正式走到墓地。

還有慈禧太后,停靈了一年有餘,才從北京出發,走到遵化的清東陵,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在皇帝下葬過程中,有的還要殉葬活人,活馬等殘酷的方式,如春秋以前的諸候王都要人殉,西漢以後逐步取消!








豫南陳刺園主


死,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所必須面對的事情。偏偏中國人對於“死”,又是諱莫如深。聖賢如孔子這般,也是對死避而不談,他曾對子貢說道:

“吾欲言死之有知(筆者注:智慧、意識),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

在孔子看來,人死之後,有沒有“知”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若是有“知”,害怕孝子賢孫送你上西天;若是無“知”,則怕不肖子孫把你扔屍荒野。

孔子的這種疑慮,自然是針對普通人而言的。對於王侯將相,根本無需擔心這一點。因為每一位封建帝王,在死前就把自己的後事安排的明明白白,後人只需根據“規章制度”來下葬即可。

如此,不管有“知”無“知”,皇帝都會在地下世界,繼續自己的榮華富貴。管他子孫孝不孝、賢不賢,先把屬於自己的榮華“圈佔”了再說。

那麼,古代的皇帝又是如何圈佔資產的呢?

皇帝死後,會把遺體裝殮梓宮(棺材),然後供新皇帝及王宮大臣、后妃等人祭拜。當皇帝出殯之前,各種陪葬品會裝入梓宮,並將梓宮封蓋。

在皇帝出殯這一天,宮中內務府要焚燒各種紙人紙馬、亭臺樓閣、生活用品等等。

據說慈禧太后出殯那天,東華門外焚燒了一艘用綾羅綢緞紮成的法船,這艘法船長60米、寬7米,上面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光是這艘法船就用銀10萬兩!可想而知,她的棺材裡究竟斂了多少財寶!

紙紮燒完之後,就該挪棺材了。

在此之前,新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都會在梓宮前痛哭祭奠。待梓宮出宮時,皇帝則會跪在一旁,身後跪著滿朝文武。梓宮運出宮門外,皇帝帶著這幫大臣要跟著棺材一切送葬。

此時的新皇帝,內心應該是笑嘻嘻的,因為等老皇帝的棺材運出宮門,這天下才實打實的易主。死皇帝也是皇帝,一城不容二主,這是鐵律。

皇帝的棺槨可不是一般人家的薄皮棺材,它不僅大,而且重!從皇城到地宮,甭說千把人抬過去了,萬把人也不一定成事兒!

為了將棺槨運到地宮,匠人會特意修一條路,然後將棺槨放在靈車上,眾人一起推到地宮。靈車所過,當地官員則會攜帶百姓,跪在道路兩旁默哀迎送。這些當地官員會在皇帝死後,一直到下葬那天,每天都會在路邊祭酒。介尼瑪要是碰到哪個皇帝停靈仨月,還不得把這幫龜孫子給累死?

當然了,封建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甭說找幾個人幹活,就算找幾個人殉葬,也是常有之事。

皇帝出殯送葬的隊伍,自是所有出殯裡最宏大的。

送葬隊伍由儀仗隊伍、扛夫隊伍、武裝護衛、王侯隊伍組成。

儀仗隊伍走在棺槨之前開路,大約有1000人,各持器物吹拉彈唱;隨後跟著扛夫隊伍,這幫人則是扛拉皇帝的棺槨向前,保證棺槨平穩抵達地宮;跟在扛夫後面的,則是皇帝的孝子賢孫和王公大臣,他們身披孝服負責哭的;最後是武裝護衛,負責保護整個送葬隊伍的安全。

除了這些人,沿途還要安排無數人專門撒紙錢,以確保棺槨所過,遍地是“錢”。

當棺槨送到陵區之前,靈車是不能再漂移了。這個時候,扛夫的作用就表現出來了。對的,沒有猜錯,扛夫開始拿棍子扛棺材了。

靈車撤下,隨即換上64人扛,在欽天監官員的指揮下,將棺槨抬到地宮門口。然後在地面上鋪滾木,把棺槨緩緩挪到“金井”旁邊,最後把棺槨抬到金井上。

棺槨安置好了之後,扛夫可以撤了。再進來的,便是將皇帝生前喜歡的東西,擺在棺槨兩旁的供桌上,同時點燃“萬年燈”。

如此,皇帝的安葬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待所有人退出地宮,則會有專門的工匠負責關閉石門,最後將地宮大門封死、填埋。在此過程中,若是有人留戀皇帝的珠寶,藏在地宮捨不得出來,那就永遠不用出來了。

一切完畢,送葬隊伍原路返回,只留下護陵工作人員即可。

從皇帝的下葬過程來看,只有一個感覺:奢侈。且不提陪葬的珍寶,僅僅是下葬這天的人力,就耗資50萬兩白銀,沿途所用紙人紙馬紙錢,又是另一筆不菲的數字。而皇帝躺著的那個地宮,光是修造就要耗資800萬兩白銀。

皇帝們這麼下血本給自己安排後事,到頭來又便宜了誰呢?

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後自知之。

還是孔老夫子有先見之明啊!人總是要死的,坦然面對即可。人死之後,難道還能指揮後人怎麼安排後事?所以啊,更重要的事情是享受當下,後人怎麼對待自己,死後無需過多考慮。

像古代的這幫帝王將相,墳頭草都不低了吧!後人又去了哪裡呢?殊不知東陵被盜之時,末帝溥儀除了乾嚎,又有什麼用呢?奢華,只是別人覬覦的理由罷了。


祗樹


有太監,陪葬宮女,親兵系統入墓,參加下葬儀式的所有人都要死去,建造地宮的工匠,所有陪同,隨著地宮關閉,所有人都留在底下


談笑歷史


輪才能進不了前五,但是他有做事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很欣賞曹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