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讓人幸福

在生活中,我們都迫使自己堅持過一些事情,比如學習某項新的技能,按照某種指導進行行為方式的改變。

我們告訴自己應該堅持,應該努力,如果堅持下去了,等我們實現了目標就會怎樣怎樣。

“放棄”讓人幸福

然而最終的結果呢,往往是放棄,我們放棄了學習英語,放棄了健身,放棄了健康的飲食習慣,更有甚者,我們從此以為自己沒有這種堅韌的優良品質,凡是需要堅持的事情我們都幹不好,甚至放棄了開始。究竟原因為何?

我們的大腦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這種極高的效率導向的行為邏輯。當我們無法看到所進行的事情的結果的時候,大腦本能地告訴自己,這種行為是沒有價值的,沒有意義,得不到結果,所以應該放棄去做其他的事情

這種本能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下來的一種下意識的反應,是我們在與外界自然交互中,為了將基因延續所得到的一種妥協的結果。
“放棄”讓人幸福

在這種基因的形成和強化的人類的進程中,人類祖先所面臨的挑戰,需要複雜的技能較少,而更多的是找到適宜的生活環境。這裡乾旱了,就遷徙到其他的地方。這個動物太強大了,打不過,就去找其他好欺負的動物。

“堅持”與老虎搏鬥,最終可能丟掉了性命,丟掉了將自己基因延續的機會。

而當文明發展至今,外界的環境已經有了完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的時間卻不足以改變我們的底層的基因。

於是,這種矛盾就出現了,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是這種所謂的無法堅持,更容易放棄

打破本能是如此的艱難,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不管是因為基因中的偶發變異還是他們掌握了堅持的秘訣

所以我們才會那麼豔羨歷史上的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偉大的事蹟激勵著我們,而我們卻很難依照他們的方向前進。

“放棄”讓人幸福

如何打破這種藩籬,使得自己可以快意地生活在這個時代呢?

換個思路,我們不再糾結於和自己的本能抗衡,用一種本能去化解另一種本能。

用喜歡去化解堅持

“放棄”讓人幸福

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另一種基本驅動力。大腦通過分泌不同的化學物質來獎勵或者懲罰(大腦認為的)正確的或者是錯誤的事情。

大腦獎勵運動,於是在運動中,人類會分泌多巴胺,這種激素會使人產生愉悅感,於是就成為了我們行事的驅動力。

根據這個理念,我們將可以導致自己快樂生活的事件融入生活中,去做事情,而不是僅僅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做事情。要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快樂機制

“放棄”讓人幸福

去體會,去建立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的感受,讓自己愛上這些事情,而不是通過意志力或者所謂的堅持去完成這些事情

意志力或者堅韌的性格特點或許是某些人天生而來的基因特質,但是做喜歡做的事情卻是每個人的性格特質的一部分。

將需要做的事情轉化為愛做的事情,是一個簡單的方式。比如跑步,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加入了很多自己喜歡的元素在裡面。

比如,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會分泌多巴胺,而這是我們身體生理的基本調節元素。身體通過分泌這些化學物質來獎勵我們喜歡的事情。

“放棄”讓人幸福

跑完後,那種大汗淋漓的暢快感,帶來了一種類似壓力釋放後的輕鬆與愉快的感覺;

跑步時,道路在面前展開,四維是一片沉寂,運動帶來的血液循環加速給大腦帶來的更多地氧氣和營養物質,此時,大腦的效率更為提高,思考,或者更多平時意想不到的點子會不停的冒出來,感覺好極了;

冬天的早晨,出門,那種寒冽的空氣吹到臉上,透心的涼爽,讓人清醒,甚至讓人萎縮,而稍微驅動一下自己,讓自己跑起來,那種戰勝自己的感覺,帶來了強大的自我認知,這種滿足感,能讓自己為自己而微笑;

“放棄”讓人幸福

突破了速度或者距離的極限,一次次突破了自我限制,通過學習和實踐提高了成績,這也是一種自我提高和不斷進步的感覺,一方面滿足了及時反饋的需求,另一方面為了健康的身體奠定基礎;

出差,帶著跑鞋,一天的忙碌之後,這是一種有效的放鬆方式;如果有同事一起那更是一種娛樂,一邊跑步,一邊聊天,讓人沉浸,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放鬆甚至有充滿電的感覺。

。。。。。。

想到這些,你能阻止自己換上跑鞋,奪門而去嗎?

“放棄”讓人幸福

將自己喜歡的感覺建立在要長期完成的事情上,這是一種構建意義的過程。

而所有的這些意義,需要自己去賦予,去建立,基於自己的生活體驗而自己量身打造,如此以來,它才堅不可摧,又無比的匹配合適。

用心流去提高能力

在逐漸行動的過程中,你會建立自己新的能力體系。原本感覺困難的事情越來越簡單,目標也會越來越高。此時,我們需要在自己的能力和目標之間建立一種和諧與相互促進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目標和能力的匹配,且稍高於能力一點

“放棄”讓人幸福

過低的目標要求會讓自己陷入睏倦,不斷地重複行為無法帶來積極的體驗,讓人麻木讓人無聊。最終,要麼放棄要麼毀滅自己活躍的內心;
較高的目標,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讓人沮喪,自我懷疑,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自己的渴望,這種無力感也是一種摧毀自己的“有效”手段。

看不到未來,看不到積極反饋是我們高效率的大腦所不能容許的。而此時,我們的大腦給我們的最直接的指令就是:放棄,去幹其他更有效率的事情

而,我們從小到大接受了那麼多的關於堅持,關於忍耐,關於毅力的美好的故事,於是,矛盾出現了,難以調和。於是我們在這種扭曲之下迷失,懷疑,頹廢,一次次放棄了自己。

“放棄”讓人幸福

所以,在行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掌握方式方法。將目標建立在自己能力的基礎之上一點的位置。達到,再調整目標,再達到,再調整。

還用剛才跑步為例,剛開始,自己的跑步配速在7分左右,然後自己將目標定在6分40秒,買了幾本介紹跑步的書,看了一些介紹的視頻,於是開始操練。鍛鍊核心肌群,每週提升跑步里程的10%,調整跑步姿勢。。。,一個月後,已經可以穩定在6分40秒了。

下一步,6分半,同樣的方法,一點一點地提高。

再下一步,6分20,6分10,慢慢的,現在可以基本穩定在了一小時10公里。

在這裡,有一個最近非常流行的概念:心流,英文為flow。這個概念描述的是一種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們會將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當下所進行的事情上,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時間。

就是那種我們之前所說的

廢寢忘食的感受。

“放棄”讓人幸福

有研究表明,這種投入感和人們對於幸福的自我認知是正相關的。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越是可以體會這種投入感,越是可以體會到幸福。

我們的神經系統極為精巧、複雜和高效。做個粗略的比喻,就像我們的計算機的軟件系統。

用於處理我們日常機體正常運作的神經系統就像電腦的windows底層的程序,我們都知道有,且在運作,但是我們都感受不到。

“放棄”讓人幸福

這些底層的神經系統控制著我們的肉體的正常運轉,比如心跳,體溫,呼吸,飢餓感等等等等。

用於思考或者記憶等的高級思維處理的是我們大腦後期發展起來的大腦皮層組織,就像是電腦中為了實現某個功能所安裝的其他軟件。

需要進行文字等處理的時候,就安裝word,需要進行數字表格處理就安裝excel,需要安全防護就裝個殺毒軟件什麼的。

“放棄”讓人幸福

有時候,底層的神經系統需要將一些信息反饋給上層的大腦皮層進行處理。比如,當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時候,我們就能感受到心跳,呼吸;當需要食物的時候就會感受到飢餓的感覺。這種感受,需要上層的大腦皮層進行下層神經系統的處理。

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我們完全調用了上層的大腦皮層,底層控制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反饋給大腦皮層的信息都沒有能力去處理。底層的神經系統感受到了餓,但是此時大腦皮層的在個人能力範圍內的運算能力都被當下的事件所佔用,這些餓得原始信息無法被處理,無法被直覺所感受。

“放棄”讓人幸福

就像感冒的時候,鼻子堵塞,別人都在說,咦,什麼氣味這麼難聞,而你卻一點都聞不到。

提出這個理論的匈牙利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經過8000多人的訪問研究後,得出了進入心流(flow)狀態的方法:

假如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固定的點在哪裡,我們就能大致預測出你何時會走進“流動”的狀態,那就是:挑戰大於平均值技能熟練程度也大於平均值的時候。
“放棄”讓人幸福

換句話說,就是當自己當前從事的工作,目標與能力相匹配、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時候,人們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

而這種心流的狀態,一方面刺激了我們能力的提升,追求更高的目標;另一方面,使得我們沉浸在當下,體會了更多的幸福感。

當我們放棄堅持後,用喜歡和心流重新給自己的生活構建堅實的構架,在目標、能力和快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的生活狀態。這種平衡,不就是幸福嗎?


“放棄”讓人幸福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