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我們怎樣讀名著

名家名作:我們怎樣讀名著

我們怎樣讀名著

錢 理 群

01

在進入“名作”的閱讀之前,請年輕的朋友們先讀讀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學大師巴金和一個孩子的故事》。還要請朋友們認真地讀一讀、想一想這位世紀老人寫給你們的小妹妹(或許還有你們自己)的這段話:

“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

說得多麼好啊!

我們要說的話——名作的意義,讀文學名作的目的,以及怎樣去讀……都在裡面了。

02

但要真正懂得它,卻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固有的文學觀念、讀書的目的、閱讀方式,以至我們的思維方式……

文學的核心,文學創作與文學閱讀的出發點與歸宿,都是“人”,是人的心靈,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其實教育、出版的核心、出發點、歸宿,也是“人”;正是“立人”,把文學、藝術、教育、出版……都統一起來了——這幾乎是常識,卻是人們最容易忽略、忘卻的。

讀文學作品惟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話),是陶冶我們的性情,開拓我們的精神空間——

你坐在小屋裡,打開書,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人與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你將出入於“人”“我”之間,“物”“我”之間,達到心靈的冥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堅持讀下去,日積月累地潛移默化,你會發現,你變了,像巴金老人說的那樣,“變得更好”了。

03

要讀名作,就是因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的精華都凝聚於其中,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都彙集於其中。

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各類學科(不只是文學,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作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

在這個意義上,受教育(這裡講的是識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讀名作”

人在受教育時期,例如中學時期,讀什麼書,不是小問題。

像魯迅所說,胡亂追逐時髦,“隨手拈來,大口吞下”的閱讀——這頗有些類似今天的“快餐式閱讀”,吃下的“不是滋養品,是新袋子裡的酸酒,紅紙包裡的爛肉”,其結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吃“爛肉”、喝“酸酒”長大,是可能成為畸人的。魯迅因此大聲呼籲,“我們要批評家”,給青年的閱讀以正確的指引。

關心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讀名作,讀經典”即是一種導向:惟有用前輩人所創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下一代,才能保證他們成為巴老所期待的“更純潔,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靈的健全的“人”。

我們抓教育固然要關心改善教學物質條件,但如果忽略了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對象的精神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人”,那我們就會犯下歷史性的錯誤,而貽害子孫萬代。

04

讀文學作品,特別是讀名著,還要有正確的方法。

那種“一主題二分段三寫作特點”式的機械、冷漠的傳統閱讀方法,是永遠也進入不了文學世界的。

要用“心”去讀,即主體投入地感性地閱讀:以你之心與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會、交流、撞擊,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真實的歡樂與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補充、發展作品提供的藝術空間,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義。

也許你讀完作品,只有一些朦朧的感覺、若隱若現的人物身影,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湧動、思緒的感悟,或者某種想象、創造的衝動,儘管你不能(其實也不必要)作出作品主題呀、結構呀、寫作技巧呀……的明確分析,其實你已經“進入”了文學的世界,這樣的“第一(原初)感覺、感悟、湧動、衝動”是最可貴與最重要的,它是文學閱讀(欣賞)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以後的文學分析的基礎。

05

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因此,文學閱讀的另一個重點,應是對作品語言的感悟。

真正的文學大師筆下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心地去體味、沉吟、把玩,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的。

文學名作(經典)的閱讀,就是一種發現與開掘: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與開掘,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與開掘。

說到底,這乃是對“人”(他人與自我)的發現與開掘。它的魅力就在這裡。因此,他人的示範性分析,無論怎樣精彩,都只能啟發,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閱讀。名作的真正魅力要你去發現,通過你的感受、體驗、想象而內化為你的精神。一切決定於你自己。

年輕的朋友,打開書,請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