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戰記憶,鬱慕明來了,他們也來了!

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戰記憶,鬱慕明來了,他們也來了!

參訪團一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史實展示前駐足停留。左為新黨主席鬱慕明。

萬里長城萬里長,一寸山河一寸血。長城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深厚而悠長,在遙遠的古代,長城是歷朝歷代至關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時至近代,抗日戰爭爆發後,長城與長城附近的山川險峻,亦發揮著中國軍隊抗擊日軍重要防禦依託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推進“兩岸共修抗戰史”系列叢書的編纂工作,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民革中央組織了“長城抗戰緬懷之旅”參訪團。參訪團中兩岸的朋友共同沿著先輩的足跡,沿著先烈們在長城沿線抗擊侵略的一個個戰場,從爆發“七七事變”的盧溝橋到北京昌平的南口戰役舊址,從山西忻州的忻口戰役舊址再到山西大同的平型關大捷舊址,紀念先烈們為國家、為人民而犧牲奉獻的精神。

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戰記憶,鬱慕明來了,他們也來了!

參訪團一行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長城與抗戰是共同的民族記憶

長城萬里,雄關漫道,那些關於長城的歷史,關於抗戰的記憶,尤其是發生在長城上下的抗戰篇章,都深深地印刻在我們民族的記憶裡。

在參訪團來到民革中央參加“兩岸青年共修抗戰史 同走抗戰路座談會”時,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深情地說:“長城抗戰爆發後,各地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十餘年的抗戰中,無論國共雙方還是社會各界人士都英勇奮戰,屢建奇勳,在強敵面前表現了無畏的戰鬥勇氣和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篇章,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尊嚴和榮譽。

在談及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戰記憶時,臺灣世新大學的夏春祥教授講到了一本打動自己內心的書。這本書是臺灣作家陳明忠的《無悔》,作者回憶了曾被日本學生欺負、霸凌的經歷,因而產生強烈地中國認同——不再於帝國主義的附庸下生活,希望在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中讓民族尊嚴浮現,也期待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中國人不再被他人歧視甚至欺負。

夏春祥認為,中日的衝突從敵佔區人民日常生活中被壓迫、剝削,到長城沿線戰場上中國軍隊的反擊,都是當時中國人共同經驗中不可抹滅的一部分。將長城抗戰視為民族記憶的共同紋理,是絕對必要的工作,也是在保存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拼圖。

長城抗戰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在今天更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民革中央委員、國際問題研究專家高程認為,大國博弈形勢錯綜複雜,特別在美國遏制中國步伐加緊的情況下,祖國和平統一事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這種挑戰尤其需要尋找和喚醒兩岸民眾之間的共同歷史記憶,而大力傳播兩岸中國人民共同抗戰的歷史,正是提高兩岸精神認同、打擊“臺獨”輿論基礎的有效方式。

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抗戰記憶,鬱慕明來了,他們也來了!

參訪團臺灣嘉賓、新黨主席鬱慕明在觀看百團大戰史實展示

“新的長城”在抗日戰火中築成

正如國歌所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抗戰爆發後的1935年,田漢所填詞的《義勇軍進行曲》發行,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

榆關、熱河、喜峰口、古北口、冷口、南口、張家口、平型關、忻口、娘子關……這些長城沿線的地名,很多人並不能全部知曉,這些地名也沒能全部寫入學生的歷史教材。但是,這些地方都曾是先烈們以血肉之軀守衛國土與日軍殊死較量的戰場。

沿著長城自東向西,“長城抗戰緬懷之旅”參訪團來到全面抗戰爆發後的重要戰役舊址,感受先烈們的抗戰精神。參訪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聆聽抗戰的光榮歷程,在南口戰役舊址紀念碑前靜默沉思,在忻口戰役舊址紀念碑前鞠躬致敬,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前敬獻花籃。

長城立於險峻,當參訪團的足跡踏上這些舊址之時,無不感慨行路之難。

新黨主席鬱慕明感慨說:“重走這條路讓我們體會到了,戰士們當年要走過這麼多遼闊的土地,還要頂著敵人的炮火,是多麼艱難,抗戰的勝利我們後人說說容易,可真正堅持打到勝利哪有這麼容易呢?”

鬱慕明認為,長城不僅在古代抵禦外來入侵,在後來也為抵抗日軍侵略發揮作用,長城精神、抗戰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精神。

對長城抗戰的認知隨旅程而清晰

“在更深入地瞭解了抗戰的歷史後,我認為我們的抗戰歷史是值得驕傲的,可是很可惜的是島內多數的年輕人對抗戰的這段歷史的認識是幾乎空白的,臺灣當局對歷史教育中中國歷史部分刻意的削減,讓他們失去了感到驕傲的機會。”新黨的青年黨員代表這樣表述臺灣青年所能接受到的抗戰教育。

來自臺灣中原大學的大三學生饒芷萱也覺得自己這一輩人對抗戰的瞭解不夠多,因為教材裡介紹的只有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通過這一次的“長城抗戰緬懷之旅”,她對抗戰時期的戰役、將軍有了更多的瞭解,尤其是對平型關大捷印象深刻,平型關大捷不但振奮了當時的中國軍隊,也一同激起了全國人民抗日的決心。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研究生胡少艾是臺灣宜蘭人,在他的家鄉有一條嵐峰路,為紀念陳嵐峰將軍所命名。他就住在嵐峰路附近,而現在他來到南口戰役舊址後,又知道了一件關於陳嵐峰將軍的事蹟,陳嵐峰曾經在北京昌平發生的南口戰役中奮戰。他說:“抗戰的歷史與精神並不是和我毫無相關,抗戰的痕跡就在生活中,等你去了解和發現。”

“在‘去中國化’教育下的臺灣青年對於抗日戰爭的歷史瞭解是近乎扭曲和無知的,這次‘長城抗戰緬懷之旅’,首先是對參訪的臺青展現了歷史原本的面貌,也弘揚了當年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光榮歷史。”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臺籍研究生張立齊相信,實地走過的腳步可以讓臺灣青年瞭解真實的、值得驕傲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