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諺語“七不出,八不入”的由來是什麼?

什麼都是做夢867


農村諺語“七不出,八不入”的由來是什麼?

剛才還在懟一個所謂的權威人士對“七不出八不歸”的瞎扯。說什麼“七不出”指的是不把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安排好就不出門,“八不歸”指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沒有做好就不能回家。


都是瞎扯,胡說八道。農村老俗話要是有那麼深奧,就不是農諺了。所謂的農諺,就是農村人很容易理解的,淺顯易懂的東西。有那麼深奧嗎?把忠孝禮儀都扯出來了。農村老俗話說,“老人不講古,後生會失譜”,對農諺的誤解,就是失譜,會貽笑大方的。

“七不出”。也不是和“三六九往外走”對應來說的,其實就是講的大家都知道的民間故事“牛郎會織女”。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只要是國人都知道,是一個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織女下凡和牛郎私定終身,生兒育女,但遭到西王母的反對,認為仙和人不能通婚,於是就把織女帶上天了,一年只能相見一次。

那就是農曆的七月初七。這一天所有的喜鵲都會去天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以方便牛郎織女相會,因此農曆七月七日是國人傳統的情人節。如果這一天一對有情人分離,就不是好的兆頭。用農村老俗話說就是七月七易分離。這一天夫妻之間一般不要分開,要在一起互訴衷腸。

“八不入”,又叫“八不歸”。農村老俗話說又說“二五八好回家”,那為什麼又說“八不入八不歸”的呢?肯定還有說辭。是的,“八不入”指的是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已經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孃家。有句農村老俗話說,“臘八吃了孃家米,姑娘一生還不起”,意思是說,臘月初八回孃家能把孃家吃窮,當然是這個意思但有些誇大。

臘月初八不能回孃家,也不過是一種民間忌諱罷了,不能當真。農村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要過年了,做兒媳婦的應該在婆家幫忙幹活做事,而不是回孃家。既然有“臘八不吃孃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的說辭,遵照習俗就好,不然真的孃家人有什麼不好的,而你正好臘八回去過,就有口難言了。

新社會,萬象更新,沒有必要抱殘守缺,有些老一輩的思想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了。新時代的女性要是被老習俗捆綁住手腳,那可是得不償失的。


農村老俗話


農村諺語“七不出,八不入”的由來是什麼?

農村有關諺語,上下千百年,要說談由來談出處,可能意義並不大,這麼多年了,能流傳下來的自然流傳了下來,農村各地習俗也不一樣,側重點不一樣,說法和意義自然也不一樣,就這句,都能扯出三種意思,來看看你贊成哪種呢?


一、吉利說

在很多農村地區,認為七和八是祭.祀之日,是不吉利的代表。

例如湘西人就認為,“七”與“齊”,“八”為“爬”互為諧音。“齊”則是出門,暗示喪葬,回家如果用“爬”,暗示在外不順,故有此禁.忌習俗。

特別是七,有“頭七”等說法,一些客家人,連同帶有七的日子都被定為不宜出門,初七、十七、二十七,如今正是農民返城的日子,少不了這樣的聲音。

當然了,這樣的說法雖然是農民對美好生活願景的一種表達方式,但確實是不符合新生活下的農村,如果選個日子出門就能得個好彩頭,那就不用努力了,天天掐著日子看就行,但可能嗎?大家心知肚明。


二、地方傳統說法

七不出也有說成和農曆的七月初七有關,這天我們都知道,是農曆傳統的情人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相傳這天喜鵲會去搭建一座橋,專門讓牛郎織女相見。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悲情的,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對愛人的愛,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到達了頂峰,這一天只適合把家歸,和家裡的愛人共度良宵,所以有七不出的說法。這天都出門,豈不是要和愛人兩地相隔?違背了人們對愛情嚮往的初衷。

八不入,有句話老話這麼說的“臘八吃了孃家米,姑娘一生還不起”,意思是臘月初八這天,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會把孃家吃窮,之所以有這麼一說,多半是提醒為人兒媳,不管什麼日子,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婆家,臘八就是給兒媳一個提醒,快過年了,要回婆家準備了。


三、忠孝說

個人更認同七不出八不歸的忠孝說法,雖然很多人記不住,但從出發點也好,傳承的意義也好,七不出八不歸的忠孝說最具有正面意義。

七不出,古人多男主外女主內,出門在外多為男性,這出門前,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安頓好家,好男兒雖志在四方,但後方才是努力的源泉所在,一切為了家,如果家沒有安頓好,是不可以出門的,那為什麼是七不出呢?這裡多半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七種生活必需品來代替家裡的事,也就是說,只有安排好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家裡妥當了,才可以出門。

八不入,這裡說的是八種情況下不可以回家,古人認為,違背了“忠孝信悌禮義廉恥”中的一種,就沒有臉回家,回家也是丟家裡的臉,意在提醒人們,出門在外,也要做到“忠孝信悌禮義廉恥”,不能踏出紅線一步。


總結:三種說法不存在誰對誰錯,討論出處確實意義不大,單就三種說法來看,理解七不出,八不入,顯然第三種最為正能量,這樣的品質和為人處事的方法也值得咱們傳承下去。


農人解說


過去農村俗語說的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流傳到現在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現在的農村人們還是認為出門的日子不能帶7,從外面回家鄉不能帶8這樣的日子。其實完全背離了這句諺語的意思。

古人說七不出門,意思是當你要出遠門,要給家裡留守人準備好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生活必需品,八不歸家是說你在外,不能違背忠孝信悌禮義廉恥這八項為人處事之道,如果違背了,就不要回家鄉讓家裡人蒙羞。

古人流傳下來很多道理民諺,但是很多流傳至今,已經被歪曲成另外一個意思了。


城鄉印象


農村諺語“七不出,八不入”的由來是什麼?

在農村留下來了很多的老諺語,這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在我國就留下了很多和農業生產相關的俗語,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是農業大國,農業在世界都是處於領先的地位。俗語因為非常的通俗易懂,所以被很多的人都知道,能夠流傳至今,甚至可以說比有些唐詩宋詞更具傳唱的價值,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俗語已經慢慢的從我們身邊消失了,能傳下來了都是非常經典的俗語。


相信很多人對於“七不出,八不入”這句俗語都不陌生,因為每年過年出門的時候家裡的長輩都會這樣說,也都會提醒我們如果在初七出門的話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然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很多人對“七不出,八不入”的來源都說不清楚,有的人是說為了吉利,有的人說是中國的傳統禮儀禮節,現在已經很難具體說清了。

“七不出”民間的說法是,對於一個家裡的大人來說,要離開家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好家裡的大小事情,不要等到出了什麼事情才後悔,這些事情雖然小,但卻能真實的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這七件事指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缺一樣菜桌就擺不齊;“八不入”,我國對於傳統文化道德都非常講究,人人都要講,人人都要遵守,如果違背了傳統的禮儀道德一定會受到各方面的譴責的,“忠孝信悌,禮義廉恥”這八件事到什麼時候都不能違背,違背了回家都愧對自己的祖先。


“七不出,八不入”這句俗語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讓我們出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不要出了什麼差錯,家裡人會很在意這些老說法,也是因為他們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畢竟在古時候挑選一個好日子出門十分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