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為何要在鼻子下面留一撮毛?僅僅是為了時髦嗎?

蘇小傻


日本武士本來就有留小鬍子的習慣,不過這撮獨特的“仁丹胡”是來自於希特勒的創意。

日本古代高官都喜歡留八字鬍,是身份的象徵。在平安時代,有個小官叫大伴近茂,他與當時的權臣藤原重安不和,為了表示不妥協,他就和他的衛士就都留了方塊胡。


後來藤原重安圍剿大伴近茂,他和他的衛士誓死不降,全部戰死。日本人都尊敬勇士,所以為了紀念他們他們,以後的武士就都留起了方塊胡。

而二戰前的德國由於希特勒也流行起“仁丹胡”,希特勒為什麼鍾愛這種奇葩的鬍子呢?據說是因為“共產主義”的馬克思留著一口舉世聞名的大鬍子。


希特勒為了顯示納粹主義的與眾不同,就精心設計了那款“仁丹胡”。由於希特勒的個人魅力,“仁丹胡”很快就在軍隊流行起來。

日本明治維新後,全盤西化,他們主要學習的國家就是德國,在軍事方面更是派了大量軍官到德國軍事學校學習。


當德國的“仁丹胡”流行時,日本軍官看到這造型,可比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方塊胡帥多了,就紛紛模仿起來。等這些軍官回到日本,士兵們就得很酷,於是在日軍中也開始流行起來。

不過我看到這“仁丹胡”,腦海就浮現了粘住鼻涕或麵湯的畫面,不禁起一身雞皮疙瘩。



花木童說史


“鬍子”生活中處處可見,且自古以來很多男人把它稱為他們的象徵。而且他存在的形態有很多種,像西方人鬍鬚,多長得冗雜茂盛;像中國人鬍鬚,多長鼻子下方和嘴部下面一點,且不會過長。

而經常看抗日電視劇的人會發現,日本人的鬍鬚都長在鼻子底下,且是一撮的那種,他們稱為衛生胡。很多人認為給日本人鼻子下面加上這一撮鬍子只是為了增加滑稽感或者是時髦,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日本這樣的鬍子是確實存在的,且日本人的鬍子不是隨便人都可以留的。鬍子是他們地位的象徵,只有武士才有資格擁有鬍子,他們的鬍子是有重要作用的。

在戰爭時具有優先搶救權。

我們看二戰時期電視時,總能看到那些戰敗的軍官在即將被俘時,總是拔出軍刀,剖腹自殺,而事實他們也害怕死亡,而日本天皇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效仿希特勒的鬍子,對日本少校以上的級別統一標識,都在鼻子下方留一撮鬍子以作為標識,這樣在戰爭中遇到危險,他們就會有優先權了。

在關鍵時刻起領導作用。

軍官在軍服或者配件方面確實會與普通士兵有所區別,但是有時候為了戰爭需求或者在戰爭時弄丟了。這時他們可憑藉這一標識,迅速找到領導,使戰爭可以在有領導的情況下有序的進行。

威懾他人

他們認為留著這撮鬍子代表著無限光榮,在敵人看到他時,就知道他的地位,自然會有所忌憚,當然事與願違,因為我們中國有句老話,擒賊先擒王。

所以這撮鬍子也是有利有弊,但也不是為了時髦,從最早時期來看,應該是為了衛生,因為他們認為鬍子太長時常會在就餐時弄髒,所以就刮掉兩邊,留下中間一撮,也是受到西方人的影響。


羽評郡主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為何要在鼻子下面留一撮毛?僅僅是為了時髦嗎?


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人形象想必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從各類抗日劇中有過一些瞭解,大致就是以下這樣!



提到戰爭時期的日本人,似乎鼻子下一撮鬍子已經成為了日本兵的形象,沒有這一撮鬍子好像就不像日本人,我們甚至一度認為這撮鬍子是來搞笑的,其實你仔細想想,希特勒也是留著這樣的鬍子。



難道是因為二戰時期日本人跟風,所以才留的這樣的鬍子嗎?


其實不然,這撮毛是有學名的,它的學名叫做衛生胡,留鬍鬚有著象徵男人尊嚴的一面,但是後來為了方便梳理,吃飯的時候也不用擔心鬍鬚掉進飯裡,所以才慢慢演變成為這樣的,所以很多人稱其為“牙刷胡”,“板刷胡”或者“人中胡”。



這種鬍鬚其實是從歐洲開始流行的,時間大概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開始流行的,而且是從美國流傳開來的,不過後來是由德國人發揚光大的,據說,希特勒留著這樣的鬍子出席了出席了一場集會,在場的人都覺得這樣的鬍子很奇怪。


當時的人們認為,鬍子要麼就不留,要留就應該留長一點,這樣才能體現男子氣概,沒想到希特勒當場對著眾人說道:“如果它現在不時髦,那麼以後會因為我再度流行的”。


在之後不久的將來,這撮鬍子就隨著法西斯的罪惡鐵蹄傳遍了整個世界,日本人的優點就是學習能力強,缺點就是死腦筋,他們在學習西方一些東西的同時,把這一撮鬍子也學了過來,並且日本人將這撮鬍子理解為地位和能力的象徵。



在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留不留鬍子並沒有特定的要求,但日本人士兵們覺得留這樣的鬍子讓人看上去更威武,在戰場上能夠讓人更懼怕他們,所以爭先留了起來。


隨著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的醜陋行徑,這一撮鬍子更是加上了一絲猙獰的味道,也使得這一形象深入中國民族骨髓,成了侵華日軍臉譜化的形象,再難抹去了。


隨著二戰的結束,這一撮小小的鬍子,任然廣受詬病,人們也將這種鬍子和軍國主義聯繫在一起,永遠的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同樣的鬍子,或許是長相的問題,放在西方人臉上就顯得很符合,放在日本人臉上就顯得不倫不類,正是應了中國那句古詞“東施效顰”,



我是方小哥


自明治維新開始,日本開始全面西化,既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軍事上也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派軍官和優秀士兵留學西方,海軍學英國,陸軍效仿法德,引入了西方的軍銜制度等。

西方貴族的社交禮儀,包括軍官配軍刀、戴白手套等都傳之日本,同時西方男子剃鬚,包括留鬍鬚等習俗,也被日本人仿效。

二戰時,確實有許多日本官兵保留了留鬍鬚的習慣,有許多人在人中位置,留有一小撮鬍子,被稱為衛生胡,也有中國人稱其為仁丹胡,圓圓的一撮象極仁丹,當時,仁丹被視作清暑開竅之靈藥,似乎包治百病。

其實,沒有必要過分解讀日本軍人的鬍子,像西方人留大鬍子的,在吃飯飲湯時,極為不方便,鬍子濃密容易沾上雜物,非常不衛生,可能出於追求時髦吧,有日本軍人將自己的鬍子留成了衛生胡。

但這種鬍子,是很難留出來的,特別是在人中這個特殊位置,人中穴位想要留出濃密的鬍子確實很難,所以日本人將其視作時髦了,日本社會認為這種鬍子都能留住,那這個男人當然很Man的。


由於戰時,養大鬍子既不便保養,進餐時也不方便,沒有鬍子,似乎缺失了男子陽剛氣概,因此才有一些軍人留起了小鬍子,並被日本社會視作時髦。

此外,在日本傳統中,鬍子是許多武士的標誌,表達其忠義剛猛之心,被一些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軍官兵保留了下來,除了時髦以外,應該也包含了傳統的成分。


國平軍史


這種鬍子確實是因為時髦。小鬍子不是日本專利,在歐洲,本來流行的是大鬍子,你看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演獅子不帶化妝的。後來隨著文化演進,尤其是電影流傳越來越廣,慢慢地這種鬍子就流傳開來。有個專門的名字叫衛生胡。卓別林在演出中就最喜歡留這種鬍子。小日本子一向擅長學習,就把這種本來流傳歐洲的鬍子造型學到手了。至於為什麼現在變成了沒人留這種鬍子了,那是因為希特勒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所有人都不願意留這種鬍子。不愧是掀起世界大戰的狂人,一個人就毀了一個經典造型。


大馬哈虎猴


日本人的鬍子不是隨便人都可以留的。小鬍子一度成為地位的象徵。日本人的等級制度也分為四等士,農,工,商。士就是武士的意思,只有武士才有資格擁有小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