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大志,十五而立——孙权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张大可教授说过,孙权执政长达52年,无论内政、外交,还是军功、文治,多有建树。孙权不愧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孙权,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即位为江东之主,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孙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孙权说:“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将其比作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勾践。

孙权城府深厚的本事

辛弃疾有一阙很出名的词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那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语便道破了孙权城府深厚之能。

乱世中的隐忍学

纵观孙权的一生,他15岁便立大志,在父兄的军队中名望很高。在父亲战死后,有时还给哥哥出谋划策,让哥哥孙策大为惊讶。孙策死于非命后,孙权接管东吴时才18岁。年纪轻轻便接掌了这么大一片基业,虽然有张昭和周瑜的真心拥护,但孙权的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赤壁之战之前,孙权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向曹操投降,二是与刘备联盟。这个时候,孙权迫不得已用了纵横术,与刘备联盟。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继续维持,直到孙刘争夺荆州的局势越来越严重。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偷袭荆州,而后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低头向曹操称臣,间接与曹操联盟起来。这次俯首称臣,虽然孙权心有不甘,但是他却十分识大局,一直都做隐忍状。成功偷袭并杀死关羽之后,孙权知道与刘备之间的大战即将来临了,此刻刘备发动大军来讨阀东吴,结果孙权起用陆逊大败刘备,后来间接地导致刘备病逝。刘备一死,孙权在隐忍中猛然抬头,又与蜀汉再次联合起来反抗曹操。这几度战和之中,足以看出其政治家的心胸与谋略。

政治上的利益学

孙权在保持实力地盘的前提下,不仅可左可右,而且曾经信誓旦旦的宣言也可以突然改变。阶级社会的政治家有许多是无耐型的,你也可能说他们没政治原则和立场,可是他们却认为那是一种变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作的让步。

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其实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鲁肃曾给他献上东吴建国大计,“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虽然孙权不便于公开接受要灭九族的“建帝王之号”的建议,但是从他后面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完全依照这个大计来做的。

在孙权的眼中,谁有利于扩大他的地盘,谁就是朋友;谁如果对他的地盘构成威胁,谁就是敌人。利益所在,敌人所在,这便是孙权的“墙头草”原则。而且即便此刻为敌,一旦所牵涉的利益问题发生改变,那么敌人也可以转而变成盟友,永远不变的只是利益。

为何两次放弃称帝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孙权

在魏、蜀、吴三国领袖当中,孙权的年龄可以说是最小的,当然也是最后称帝的。也许有人说,这最后称帝有什么奇怪的,毕竟这江山要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想孙权小小年纪,便前有老奸巨猾的曹操,后有红白双脸的刘备。然而,最让人称奇的是,孙权前半生当中其实是有两次称帝的机会的,但是他都放弃了。

难道是孙权自己不想称帝吗?似乎有点不可能,毕竟从孙权从小立的志向来看,我们就能一眼看出其目的所在。所以说孙权推辞称帝不是不想,而是有所顾虑。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称帝的机会。建安二十五年十月(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改元黄初。第二年四月,也就是半年以后,刘备也称帝,改元章武。这个时候,孙权也是完全有可能荣登宝座的,毕竟大汉已经没了,而且他的手下都劝他早点称帝,但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却沉默了。

易中天曾说:“孙权有可能把黄袍当衬衣穿。但不敢反过来。”是的,当时的孙权之所以隐忍沉默,一来是想着安抚国内士家大族和南方的山越人,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协调好国内矛盾;二来当时的大汉虽然已经四分五裂,但毕竟统治那么多年,人民的正统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孙权不想过早冒这个风险,遭受世人的非议。

于是,这次的孙权聪明了一把,既然自己暂时不能称帝,那么就只能称臣,这个时候刘备是蜀汉的皇帝,曹丕是魏国的皇帝,究竟向谁低头呢?左右思考一番之后,他毅然像曹丕称了臣,三个月之后,孙权接受曹丕的封号,封为吴王,这是第一次,放弃了称帝的机会。

第二次,是在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的四月(公元223年)。当时孙权的很多手下都力劝他称帝,可是孙权在经过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已经变得老奸巨猾了,这次他又推辞了,他对群臣说:“我还是不想称帝。”

原来第一次之所以没有称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实力不强,那个时候刘备刚称帝不久,事隔两个月,便打了过来,孙权百般忍耐之下,只能忍气吞声,向曹丕称臣。这第二次之所以不称帝,也是因为不敢。为什么?原来黄初三年,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这下孙权对曹丕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曹丕一见孙权态度转变,便也火了,发兵征吴。

这个时候,魏蜀两家都与自己有了隔阂,孙权自然是不敢称帝了。要不然,这江山还没坐稳,就等着两面挨打了。

少年大志,十五而立——孙权

草船借箭的“真正主角”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说的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趁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