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不聽話,是因為父母忽視了這件事!

孩子叛逆不聽話,是因為父母忽視了這件事!

下班回到家,多多媽就發現多多情緒不太好。她問多多發生什麼事了。

多多小聲說:“今天考語文了!是單元大考,老師說這次考試很重要,成績要記錄進檔案的!”

多多媽內心不由得一陣緊張,直覺告訴她,多多這次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她故作平靜地問“考都考了,就不用管它了。反正成績還沒出來,等成績出來了再說。”

多多心煩地說:“成績已經出來了,我只考了合格!75分。”

即使有心理準備,女兒語文成績不會是優秀,但媽媽怎麼也沒想到她會只考合格。她有點吃驚地問:“怎麼會只考75分呢?”

“就知道你會失望。”多多氣呼呼地說。

“我沒失望,我只是沒想到你語文會只考合格!”

“這還不是失望?”多多問。

“不是!我真的不介意,都已經考完了,還想它幹嘛?又不能改變成績,所以媽媽沒失望,我覺得你也不要再想成績了,總結一下原因,看看自己怎麼會失分這麼多!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就可以了。”媽媽說。

“你還說自己不介意,明明就是很在乎的。”多多生氣地說。

“我真沒在乎,都跟你說了沒關係,就算記錄進檔案,那也沒轍,已經這樣了,還能怎麼樣,放在心上也不能改變成績啊,反正都已經考完了,不如就這樣吧!”媽媽努力解釋著。

“你總是這樣,每次都說沒關係,但每次到最後你都會批評我!”多多突然哭了起來,跑進房間,把門關了起來。

多多媽覺得莫名其妙,她感到自己已經很心平氣和了,一直在忍,努力接受女兒成績不好的事實,結果女兒居然變得這麼刁蠻任性,脾氣這麼大,她特別懊惱,她不知道究竟哪裡出了狀況,讓女兒變成現在這樣。

聽完多多媽的講述,我告訴她,並不是她對女兒的態度出了問題,也不是女兒刁蠻任性,關鍵的原因在於,她沒看到女兒的情緒,沒有把女兒的感受說出來。

多多媽很疑惑地說:“把她的感受說出來,這個重要嗎?”

我問她,當她很努力地去準備一個項目,每天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忙了一個多月,結果那個項目最後卻失敗了,難道她不失望嗎?這個時候如果我告訴她,沒事,別放在心上,反正想也沒有用,不如就這樣,她會是什麼感受。

多多媽想了想,說:“這麼說,我好像有一點明白了,雖然這個說法好像也能接受,但是我心裡還是會有點不舒服。”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事,尤其在面對孩子的問題,當孩子因為某個問題抱怨、難過時,我們總是努力說服孩子,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抱怨不公平,他們的難過沒有用,但結果卻是父母長篇大論說一大通,孩子卻依然不高興,行為上也沒有任何改變,有時候彼此還會發生爭執。

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父母採用情感隔離的方法把自己與孩子的感受切斷了,父母急切地想要用有效的方法趕緊幫助孩子情緒恢復,卻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安撫,不是幫他想辦法,而是接納他的感情,看到他的情緒。

父母越是忽視孩子的感受,矛盾可能越容易激化。

這是因為,當出現強烈的情感衝擊時,我們的理性腦會暫時關閉,由原始的爬蟲腦和哺乳類動物腦控制我們的行為。這兩個大腦是沒有邏輯推理能力和理性控制能力的,遇到問題時,他們只會用最原始的方法來對待,這樣的情況下,人就會處於強烈的情緒之中。

當這些情緒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安撫時,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意見或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這時,父母的長篇大論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即使苦口婆心解釋一大通,孩子還是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說長篇大論時,他們可能會沉默,可能會走神,一般不會反抗,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尤其青春期前後,孩子的情緒波動非常大,當他們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時,就會做出反抗的行為。

所以,想要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在孩子出狀況時,父母要先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背後有不安的情緒,先把這些情緒處理掉,孩子的行為才可能被糾正,否則,再多的語言都是白費。

我告訴多多媽,讓她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孩子已經高年級了,即將面對小升初擇校,她知道記錄進檔案的成績有多重要,這麼重要的一場考試,她真的會無所謂嗎?她真的能夠輕輕鬆鬆就放下嗎?

多多媽告訴我,不能!

我告訴她先承認多多的感受,與孩子一起面對這次考試沒考好時的難過、失望,拿到考試成績時的傷心和無助,害怕成績影響自己未來的擔心。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時,他們會覺得輕鬆,才更願意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這時,可能父母不需要說什麼,孩子自己就能找到解決辦法。

多多媽半信半疑地用這個方法與孩子溝通,當她說出多多的感受時,多多哭了,她說自己考試沒有發揮正常的原因是沒有把時間控制好,前面基礎題花了太多時間,以至於最後時間來不及,閱讀和作文沒有認真做就交卷了。她決定以後要合理安排時間。

孩子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他們會被困在情緒裡出不來,他們感覺自己的心理好像又一些不對勁,但又不知道這些不對勁是什麼,這時,

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言語之外的擔心、失望和無助,父母還能夠像容器一樣,接住孩子的這些感受,用清晰地語言去描述這些讓孩子心煩意亂的情緒,給這些情緒命名,孩子就會感到自己是被接納、被支持的,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

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感受是正常人都會有的一種經歷時,孩子就會感到深深的理解與安慰,他們的情緒才會更快被處理,心情重新迴歸平靜。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才能正確思考,做出正確的舉動。

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也會隨之減少,對父母就不會太過抗拒,反而能夠虛心接納父母的意見。這時,父母就算長篇大論給他們講一大通道理,孩子也能聽得進去。

就比如,一個孩子經常回家說自己很笨,很傻時,如果父母要努力說服他,跟他說他不笨,舉例告訴他那些很聰明的事情,很可能結果越來越糟。

但如果父母能夠看到孩子這麼說背後的情緒,答案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比如:

孩子:“我很笨。”

媽媽:“你怎麼會這麼覺得呢?你不覺得自己很聰明嗎?”

孩子:“我不聰明!”

媽媽:“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我感到你內心有一點難過。”

孩子點點頭,小聲地說:“嗯。”有的孩子會眼圈紅起來。

媽媽:“恩,我能理解你的這份難過,每一次你很努力地學習,成績還依然不如意時,你就會對自己失望,每一次,老師叫你回答問題,你內心有點慌亂,就會覺得大腦好像一片空白,即使知道正確答案,你都不敢說出來,結果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你就覺得自己好糟糕,好差勁,你好生自己的氣,內心也好傷心……”

這時,孩子就會告訴你他在學校的經歷,就能知道他這樣評價自己的真實原因。

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看到他們行為背後的情緒,懂得他們的心情,把自己設身處地的放在同樣的場景,用:“你是不是有點難過”、“聽起來你很生氣”、“這一定讓你很傷心”、“你當時一定感到很煎熬”……等形容情緒的語言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孩子才會感到被理解,才會願意進行溝通。

如果父母聽不見孩子的感受,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企圖用最快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孩子就會有更多叛逆的行為和不可控制的情緒出現,彼此關係會變得越來越緊張。

很多時候,在父母去準確描述孩子的情緒時,孩子都可能會哭,會把壓抑的生氣、難過、憤怒都釋放出來,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接納,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摸摸他,給他足夠的安撫,當孩子感到自己是能夠被看見時,他們的行為就容易發生改變。

因為孩子是最忠實於父母的,他們內心最大的渴望就是靠近父母,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一旦這份願望被滿足,孩子就會最大的努力面對自己的問題。

所以,父母一定要聽得懂孩子行為、語言背後隱藏的情緒,這樣,才能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END——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