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唯一的"科幻小說"實是"隱晦罵人小說"

1899年老舍生於北京。諾貝爾文學獎在20世紀60年代曾青睞老舍先生,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老舍先生卻以投太平湖自盡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大獎擦肩而過了。老舍先生的作品給我們的感覺一直是帶著現實主義色彩的,就好像

《茶館》、《駱駝祥子》、《月牙兒》這些作品。老舍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特別是《駱駝祥子》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通過祥子悲劇的描寫,完成著他的雙重文化批判:既有現代理性審視傳統文化,又從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立場出發,批判都市現代文化的弊端。這樣,祥子的悲劇性的刻畫便被納入了老舍小說整體的文化批判視野。還有《月牙兒》寫了兩代不得已入了"風塵"的女性悲劇。總體來說老舍的作品都是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這種寫實性作品也是文學的主流形式。

老舍唯一的

然而,偉大作家不僅是隻擅長一種風格。雖然老舍擅長的是現實主義,老舍也會出乎很多意料的寫一些其他風格的作品。好像浪漫主義的、具有諷刺意味的科幻作品。筆者將要提到的這部作品也是老舍所有作品中最特別的一部——《貓城記》。對於老舍的介紹,筆者就一筆帶過了,因為老舍的的名氣太大了。而這部《貓城記》卻要好好普及一下。

老舍與科幻小說《貓城記》

舒慶春,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唯一的

《貓城記》講述的內容是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在碰撞到火星的一剎那機毀人亡,只剩下"我"倖存下來,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城,開始了艱難的外星生活。說《貓城記》是一部"科幻小說"一點沒有問題,因為這部作品的主人公乘坐飛船來到火星,遇到當地智慧生命貓人;結尾部分解釋,主人公目睹貓人國滅亡後半年,乘法國探險飛船回到地球。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識貓人朋友,到學習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無不符合社會科學邏輯。

老舍唯一的

當然筆者介紹這部作品並不僅僅因為它是單純的科幻小說,也並不是因為現在因為劉慈欣作品而帶起來的"科幻小說"熱潮,主要還是因為它和清末"譴責小說"有著更多的相似性。在"科幻小說"的外衣之下,其實這部科幻作品更多的像一部"譴責小說"。

所謂"譴責小說"是魯迅最先提出的概念。魯迅概括這類小說的特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中國小說史略》,故稱之為"譴責小說"。

這種小說廣泛揭露和批判·現實,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但批判不徹底,並寄幻想於封建最高統治者。藝術上多用諷刺手法,筆無藏鋒,極度誇張,但概括和典型化不夠。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鶚的《老殘遊記》,曾樸的《孽海花》等,就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貓城記》與清末"譴責小說"的共性

1,

映射現實,一罵

清末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大量出現的暴露社會黑暗﹑指摘政治腐敗的小說,這些小說的出現的唯一目的就是作者看到社會不快而一吐為快。因為是公眾作品所以其中很多東西都不能直接點出,只能夠用側面而隱晦的手法進行表述。好比《老殘遊記》就對當時流行的"太谷學派"有所影射,還有《官場現形記》說的就是一部影射官場的典型作品。譴責小說家們秉持著不吐不快的原則,大尺度地將一些問題寫進書中。描摹現實的黑暗來說,譴責小說用了很多的篇幅和筆墨。小說表面上描寫的不是中國社會,貓國裡的人也不能具體地指定為中國人,但是透過藝術畫面,我們卻能明顯地感覺到老舍是在對貓國的描述中完成了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批判、對中國國民人格的審視和解剖。

老舍唯一的

主人公在貓過的遊歷生活,實際上是揭示了現實。書中有種貓人原先也是種地吃糧的,如今只種迷樹,以食迷葉為生。據說這種食物是外國人帶入貓國,從此迷葉定為"國食"。貓國人全都吃迷葉上了癮,吃迷葉之後"雖然精神煥發,但手腳不愛動,於是種地的不種了,作工的不作了,大家閒散起來。" 書中的"迷葉"一眼就能看出來講的是當時深深殘害著中國的"鴉片"。

老舍唯一的

貓人熱衷於內鬥,起鬨,對什麼事情都是以一種敷衍了事的態度來處理。既盲目恨外國人又對外國人怕得要命。最後,"我"親眼目睹了貓人們在兇殘的"矮人"的侵略面前束手待斃,紛紛投降保命,不料換來的是亡國滅種――貓城滅亡了。 貓國的子民面對矮人國的侵略,一昧投降而不抵抗,這就與現實中九一八事變中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一樣,任由日本人在東三省胡作非為。《貓城記》的罵人目的十分明顯一罵當時腐敗不堪的民國政府。

2,批判官僚,二罵

《官場現形記》側重對官場生態的全面勾畫,對各級官吏的出身和他們醉心升遷、徇私舞弊等醜惡行徑進行描寫,揭示了整個政治體制的腐朽,賣官鬻爵、上下其手成為了官場的常態,官員的貪婪、猥瑣的嘴臉一覽無餘,行賄、納賄的方法和類型也都隨著官員的特點不斷變化著。它撕開了官場的遮羞布,將官場的醜惡和無恥赤裸裸地暴露在讀者面前,又用辛辣和誇張的喜劇刻畫手法來諷刺官員,用催人發笑的場景對各級官吏進行正面直接地蔑視。《老殘遊記》中剛弼(即剛毅)為齊河知縣。他一向以"清廉"自命,自以為"清廉得格登登的",卻主觀武斷,剛愎自用,草菅人命。尤其在到齊河縣會審一樁毒死 13口人的命案時,他既不認真研究案情,又不深入查訪瞭解,單憑自己的主觀臆測,就認定無辜的魏謙父女是殺人兇手,嚴刑拷打,刑訊逼供。在他的淫威下,許多無辜的百姓都遭了殃……

剛毅虐民的醜行,非但沒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且也跟毓賢一樣,得到腐朽的清王朝的重用,當上了刑部尚書,進了軍機處。但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偏偏又好賣弄自己,因而鬧出不少笑話。當推薦人才時,他竟說"該人和黃天霸的水平相當";跟屬下談話時,他常把民不聊生的"聊"字念成"邪",把禹稱作"王",把皋陶的"皋"字讀成"臬",說什麼皋陶為"舜王爺駕前刑部尚書臬大人臬陶"。他的拙劣表演,被人們傳為笑談。

老舍唯一的

譴責小說描寫的官員向讀者傳遞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揭露官員的醜陋而罵罵官員。《貓城記》同樣如此,貓國在遭受外敵入侵時,統治者崇洋媚外,依靠外國人來管理迷林。而外國人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不能分裂給貓人帶來任何好處。在貓國國土一步一步淪喪的形勢下,以貓國的大蠍為代表的官吏們首先想到的是投降。面對敵國的侵略,貓國的大臣們首先是一言不發,因為他們想不出什麼的辦法來抵禦外敵,再就是一個人提出用美色來誘惑敵軍而達到求和的目的時,沉寂了好久的會場才打破沉默。這就是"為民做主"的官,他們一聽侵略者來了想到的就是"逃跑"。貓城裡的官不像譴責小說裡得官可以單獨拎出來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然而這些官員放在一起就有了群像特徵:自私、怯懦等貶義得詞語放上去都是可以的。自鴉片戰爭以來,無論是清政府、北洋政府還是國民黨反動派總是依靠外國勢力,懼怕外國勢力。外國勢力時而聯合起來瓜分中國,特別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入侵中國後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使得國家處於危機的邊緣。對於日本侵略者,國民政府大都消極抵抗。

老舍二罵的就是那些所謂的國之棟樑的官。

老舍唯一的

3,隱隱無奈,三罵

貓人也是有一位想振興自己民族的英雄。他試圖通過自己的犧牲喚醒貓人的覺醒,但貓人太麻木。作品提到當他被殺頭示眾時,人們卻只知道糊里糊塗地圍觀,看熱鬧。這裡就和魯迅的《藥》有著相同的意味。辛亥革命失敗,夏瑜被送上了刑場,沒有人會問"這是誰","為什麼死"。"我"聽到的只是些"臉上的毛很長","只有頭,沒有身子"等話語。貓人的民族劣根性導致了貓國的滅亡。貓人的精神面貌不正是和那時的國人一樣嗎?在這裡作者借貓人來諷喻國人。他深刻地剖析了國人的國民性。同時作者也進行了深深的思考。將國民的這種劣根性與民族的存亡與振興聯繫在一起。作者正是通過這個諷喻希望文本接受者對國人的國民性的思考和認識,從而認識到要使國家獨立富強民族振興,就必須深刻批判國民的劣根性和改造落後的國民性,喚醒麻木的民眾。僅僅靠少數人的覺醒是不夠的,絕大多數民眾的落後的國民性和愚昧麻木的民族精神面貌必須得到徹底的改變

。老舍和眾多五四時期的作家一樣希望以這樣方式來告誡那時候的國民,在那個從上到下都"爛掉了"的時代,老舍三罵,就是罵的是國民的劣根性,對民眾的無奈。

老舍唯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