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父母沒做好這五件事

1.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為自己負責的心態

2.激發孩子的夢想

3.找到適合孩子的榜樣

4.成為或者為孩子找到人生導師

5.科學規劃道路

【事件回放】

湖南華容縣的“神童”魏永康有一個輝煌的過去,是所有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成長軌跡:

2歲,掌握1000多個漢字;

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

8歲,連跳幾級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

12歲,湖南省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三等獎,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岳陽賽區一等獎,湖南省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岳陽賽區一等獎。

13歲,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16歲,湘潭大學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20週年物理知識搶答競賽二等獎。

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人羨慕、人人稱讚的神童,卻被中科院勸退了。因為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熱了不知道脫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著單衣、趿著拖鞋就往外跑;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襪子髒衣服到處亂扔;他經常一個人窩在寢室裡看書,卻忘了還要參加考試和撰寫畢業論文,為此他有一門功課記零分,而沒寫畢業論文也最終讓他失去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他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

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父母沒做好這五件事

神童的媽媽懺悔不已

“我不怪他,只怪我自己的教育方法太狠了,對他也太狠了。”已經年邁的媽媽曾學梅老淚縱橫。

完全忽略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

在魏永康上中學、大學時,考慮到魏永康年紀尚小,學校都給他的媽媽曾雪梅另外安排了住處,以便照顧魏永康的生活。

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曾學梅都不讓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甚至為了讓兒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耽誤看書,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曾學梅還親自給他餵飯。“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我心想,他將來長大離開我,人這麼聰明,很快就能學會的,不曉得他已經形成習慣,改不過來了。”曾雪梅說。

阻止孩子參加人際交往活動

魏永康自己曾說,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關在家裡看書,從不允許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電話給他,他媽媽都說他不在家,擔心分散他的精力,因此他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周圍的同學也漸漸疏遠了他。

魏永康房間的牆壁上,到處寫滿了格言警句、學習的打油詩、公式等等,以前,他每天睡覺前都要“看牆壁”,強化記憶。

長此以往,魏永康在中科院時,也只是悶頭讀書,獨來獨往。不是他孤僻,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與人交流。

不鼓勵孩子,而是言語刺激

2007年,魏永康沒有拿到碩士學位就被勸退。“我當時恨不得他死了才好。”曾學梅說,當她來到北京的中科院後,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樓,還指著旁邊車水馬龍的道路,讓兒子去被車撞死。“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他都這麼不爭氣了,他去死!我還管他幹嘛!”曾學梅說,自此之後,她和兒子幾乎不怎麼交流了。

魏永康離家出走了。最長的一次達39天,最後由於把錢弄丟了,是由警方把他送回了家。而如今的媽媽曾雪梅十分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當時能夠鼓勵兒子,或者不罵兒子那麼狠,孩子也不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父母沒做好這五件事

家長們從中要吸取的教訓

“神童”年幼時的成績令人讚歎,但之後的經歷卻讓人惋惜。從媽媽的懺悔中,各位家長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先學做人,再做學問,家長們切不可以“讓孩子好好學習”為由,包辦孩子的一切生活。生活能力、獨立意識是從小一步步培養建立起來的,而非一蹴而就,三五天內養成的。

自我意識的重要性:

①沒有自我就沒有界線,不會尊重別人界線,也不能尊重本人界線。

②沒有自我,就容易被人擺佈、欺騙、傷害。

③沒有自我,就不知道要什麼,應該怎樣,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感,沒有動力。

④有自我,才有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提升自己的需要

⑤有自我,才會感到權利、責任、資格及能力。

⑥有自我,才能談追求成功快樂、學習進步、幸福人生。

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父母沒做好這五件事

讓孩子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因此孩子外出看到生人就躲或不敢說話,有的還會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易敏感、退縮;有的孩子比較自私,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因而朋友較少,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因人際關係緊張,而影響才能的發揮。

17歲神童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父母沒做好這五件事

對孩子多用“鼓勵政策”

孩子的所謂挫折感、無力感大多是由後天學習得來的。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如果家長總責罵:“你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恐怕不是讀書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用這些想法去評價自己。因此,當面對困難或失敗時,常常遭受批評責罵的孩子會因為失去自信心而採用放棄和逃避的態度。

肯定鼓勵孩子的方法:

孩子需要鼓勵,家長也同樣需要肯定和鼓勵。

親子溝通中的愛的三種語言:

一是 三明治回應

二是 非暴力溝通

三是 先跟後帶

愛的語言之一:三明治回應:

第一層 哪裡做到了,哪裡做好了

第二層 哪裡期望下次做得更好,怎麼做?

第三層 做一個正面總結。

愛的語言之二:非暴力溝通:

1.說事實: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

2.說感受:身體感受、內心感受

3.說出期望或需求:正面感受背後,往往是期望和需求滿足了(或是正面經驗被激活了);

負面感受背後往往是期望或需求沒有滿足(或是負面情緒被激活了)

4.行動:為自己的期望或需求採取行動,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愛的語言之三:先跟後帶

1.三不原則:放下“應該”,不否定、不批評、不對抗。

以下每一步都是先跟,後帶,逐步將一個人帶到正向思維(我要什麼、我有什麼、我能做什麼)

2.理解的回應:

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說出看到、聽到、經歷的事實,說出他的感受、他的想法,用“是啊、對啊”給對方回應。

3.找出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孩子在乎的價值、孩子的需求)

4.肯定其能力及過去的成功經驗,並引導其找出更多選擇。

5.帶到合作、共贏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