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1代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或稱

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興宗,投軍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縣 。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號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

朱元璋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皇朝政權,國號“大明”。

明太祖在位期間,為其家族能夠長期統治平民用殘酷方法殺害了許多人, 自著大誥三編宣揚部分經過。據臣下劉辰所著國初事蹟他又發明使用多種殘酷殺人方法。

明太祖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汙腐敗,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清洗權貴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駕崩後傳位於嫡長孫朱允炆為明惠宗。

明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至明朝中後期,朱元璋子孫人口繁殖至近百萬人。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志行卓異者,有司正官舉名,監察御史、按察司體覆,轉達上司,旌表門閭。又令: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後,不改節者,旌表門閭(貞節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婦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許再嫁。如不遵守,將所授誥赦追奪,斷罪離異。其有追奪為事官誥赦,具本奏繳內府,會同吏科給事中、中書舍人,於勘合低簿內,附寫為事緣由,眼同燒燬。”明朝婦女守寡盛行。又創立明朝入宮婦女生殉制度。

明朝第1代皇帝-朱元璋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未時,朱元璋出生於濠州鍾離縣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寺村),排行第三。朱元璋先世家沛”(今江蘇沛縣),後徙句容(今江蘇省句容市)達百年之久。祖輩生活在古泗州(今江蘇省盱眙縣)。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為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淮北大旱,引發饑荒,朱元璋初六父崩,初九兄薨,廿二日母崩,與仲兄極力營葬後秋九月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雲遊淮西潁州。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遊歷淮西、汝潁、泗等州完畢,返回皇覺寺並逐漸讀書識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覺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成為郭子興身旁一名親兵並賜名元璋字國瑞,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即後來的馬皇后)。後來朱元璋見郭子興與其他濠州紅巾軍領袖如孫德崖、趙均用不和,屢有衝突,朱元璋不願涉及濠州內鬥,故主動要求返家鄉招募新兵,徐達、湯和等朱元璋兒時好友獲准隨行,不久朱元璋的部隊已有結集了數千人。次年,朱元璋部隊攻下滁州,成為他首個據點,同時也在攻佔滁州期間,李善長加入朱元璋部隊,成為他一個重要幕僚。此時,濠州的郭子興被孫德崖及趙均用迫走,前來滁州投靠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名義上仍是郭子興部下,朱元璋乃將滁州兵權交予郭子興。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分兵攻六合,六合乃滁州屏障,故朱元璋領兵援六合,幸好脫脫被誣陷而被迫交出兵權,元軍不戰自潰,滁州也轉危為安。朱元璋見滁州地小,建議進攻長江北岸的和州。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興病故,郭子興次子郭天敘被立為都元帥,朱元璋與郭子興妻弟張天祐為副元帥,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路,並計劃攻取集慶路(今南京市)。此時,元軍降將陳野先願協助紅巾軍攻集慶,郭天敘與張天祐感軍功不及朱元璋,故決定在陳野先引領下,親自領軍攻打集慶。結果紅巾軍攻集慶時陳野先叛變,郭、張二人被殺,陳野先也死於亂軍中。郭天敘與張天祐死後,朱元璋成為都元帥,盡領郭子興舊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領軍再次攻打集慶,結果集慶被朱元璋部隊一舉攻陷,朱元璋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即位,建國號

大明,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裡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部分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太祖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禎、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隨後,太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鑑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太祖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強明朝特務統治。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太祖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庸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佈《昭示奸黨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密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時太祖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位僅存者馮勝被殺。

在處理內政同時,太祖亦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34](1388年)。同時太祖進軍遼東,使朝鮮王朝等歸順(1388年)。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逝於南京皇宮內,享壽七十歲,在位三十一年。與已故的妻子馬皇后兩人一起長眠於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載,責殉諸妃,強迫伺寢宮人盡數殉葬。《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朱元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