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風”吹進孩子心靈

說到家庭教育,一些年輕的父母愛蒐羅具體方法。其實,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塑造孩子的性格氣質、行為習慣等內在品質,依靠良好家風的薰陶,才能滲透到心裡。就像果樹的根、葉和果實的關係,果實的養分歸根結底來自於根吸收的水分和養料。根葉強壯、茂盛,才會結出累累碩果。

讓“家風”吹進孩子心靈

家風好比“磁場”

“家風”亦即“門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等。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員認可並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思想作風、審美觀點、價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總和。

家風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家風看起來很抽象,實際很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風應該是全家人共同創建、共同遵守的。家風跟生物一樣,是可以“遺傳”的,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不間斷地傳遞、延續,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風俗、習慣、作風。

不論貧窮或富有,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風。有的家庭、家族的家風用文字記載了下來,即所謂的《家訓》《家範》,如西晉文學家潘岳曾撰寫《家風詩》,通過詩詞回憶、總結、展示優良家風對自己的影響,讚頌長輩的優秀品德。宋朝史學家司馬光為樹立節儉的家風,特意給兒子司馬康撰寫了《訓儉示康》一文,大力推崇、倡導節儉家風。而絕大多數家庭、家族的家風則是通過口耳相傳延續下來的。

讓“家風”吹進孩子心靈

家風對於家庭、家族成員發展和家庭、家族的社會形象意義十分重要。家風就好比物理學中的“磁場”,每個成員生活在其中,其思想行為,必定要受到“磁力”的制約。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必然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家風的影響和薰陶,其言行舉止,必定要帶有這個家庭的特徵,自覺不自覺地朝著家庭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良好的家風,可以使家人朝積極的方向發展。對家庭中可塑性很強的年幼一代的成長,家風甚至能夠起到“形塑”的作用。

每個人都帶有家庭的“印記”

說到家庭教育,很多年輕父母重視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教育活動,而不重視無意識的影響和薰陶,也就是說不重視優良家風的培養和建設。一些家長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單純的“技術活兒”,他們對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膚淺的、片面的。

其實,我們成年人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父輩跟我們說過什麼話,記得住的並不多;可每個人身上都帶有長期生活的那個家庭的印記或痕跡。這說明,無意識的“潤物細無聲”的家風的影響比具體的教育活動給人的影響更為深刻而持久。因此,要培養教育好孩子,必須首先認識樹立良好家風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培養、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製造一個沒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塑造身心健康成長、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單靠幾個教育“技巧”或“絕招”,零打碎敲是不成的。孩子不是家長手中的“玩偶”,對活生生的人進行培養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家風的薰陶。

人是高等動物,具有主觀能動性。孩子不會被動地接受家長的管理、培養、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家長積極互動的過程中成長髮展的。“主觀能動性”是說孩子對家長的培養、教育是有選擇的;“互動”是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相互作用、影響的。指望完全依靠浸漬的“權威”,對孩子實施單向的、強制性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必須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際關係、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保證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順利進行。

家庭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對孩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也不是隻教孩子一些“手藝”。而是塑造孩子的性格、氣質、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等,即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而人格是內在的東西,單靠教育活動是不成的,必須依靠良好家風的薰陶,才能滲透到“骨髓”。

培養、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相當漫長的薰陶、浸漬的過程,是通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實現的。家長不能指望通過“短平快”的方式立竿見影,必須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沒有良好的家風是不可能的。

當今是開放的社會,各種價值觀並存,社會環境複雜。孩子生存環境中的變數越來越多,而且難以預測和控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為第一道“工序”是給孩子“打底色”的,至關重要。“底色”打得正,就算以後遇到不良的影響也不會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後再想更改是很難的。而家風對人的影響是終生起作用的,良好的家風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家庭和社會良性“互動”

家庭是個文化載體。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家庭教育傳遞下來。具體地說是通過無數的有文字記載或口耳相傳的“家訓”和家庭教育實踐傳遞、繼承下來的。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是傳遞社會文化,或者說家庭教育是傳統文化傳遞的一個重要渠道。

同時,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家庭雖然是比較封閉的社會組織形式,但不是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家庭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家風好不好,對外決定一個家庭樹立什麼樣的社會形象,決定能不能獲得積極的社會評價、社會威望和社會的尊重,能不能贏得積極的口碑和廣泛的人脈,預示著家庭、家族未來的興衰,也會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帶來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

雖然說每個家庭都是特殊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傳統家庭文化,家風也應該有獨特的個性。但每個家庭都是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們長大後都要融入社會。建立家風,必須要了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對未來成員的要求,使家風既有家庭的個性特徵,也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有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家風,才能使孩子將來能夠立足於社會。同時,父母的教育思想不是頭腦裡固有的,是社會生活在頭腦中的反映。父母還要有分辨、識別、篩選的能力,對待社會上出現的各種教育觀念,要有所選擇,要時刻堅持主流的價值取向。

家風是家庭全體成員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但家風的決定者,或者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父母,父母自身的修養至關重要。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父母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因為父母的人格決定家風的方向,自然也決定孩子發展的方向。

利用家庭教育和影響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要統一思想、行動一致,哪個家長都不能放任自己,誰也不能遷就孩子。也就是說,教育孩子不能只依靠某一個人,而是要形成一個教育的整體。這個教育的整體,實際上就是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