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風”很大, 醫美機構卻垮了34000家

皮沒了,毛更粗了。

文|曉曉

4月9日凌晨,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氧)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說明書,擬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

4月10日,上交所發佈華熙生物招股說明書,計劃登陸科創板。

一個是互聯網醫美平臺,聚焦醫療美容的信息服務和預訂服務;一個是醫美填充物——玻尿酸的原料供應商。立足於醫美行業之上的供應商活得滋潤,而另一方面醫美機構卻迎來關門潮。

這是為何?

醫美機構不賺錢

據ISAPS數據,2017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超過1760億元,成為繼美國和巴西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醫美市場。至2020年,我國醫美市場有望達到3150億元,2015-2017年的年複合增速高達42.23%,預計2018-2020年的年複合增速達29.35%。

醫美行業的早期超高速增長,也迎來了資本的關注。根據公開數據,2015年,醫美行業迎來240多起投資,較2008年增長超過15倍,投資金額增長近10倍。永成醫美、華韓整形、希思醫美、瑞瀾醫美等醫美機構也陸續掛牌新三板。

從當前情況來看,這些醫美機構盈利狀況並不樂觀。據各企業財務數據顯示,企業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但淨利率多在10%以下,甚至為虧損狀態。其中,希思醫美2017年度淨利率為-16.37%,而瑞瀾醫美已連續兩年錄得淨利率為負值。

医美“风”很大, 医美机构却垮了34000家

▍根據各企業最新財報期內數據整理(青眼製圖)

此外,登陸港股的麗都整形於去年6月宣佈摘牌。根據麗都整形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達4.79億元,歸母淨利潤為-3253萬元,同比降低250%。財報指出,公司營業成本及銷售費用較上年增長近1.5億元,且該年度新開的兩家醫院均未實現盈利。

34000多家醫美機構關停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最近三年來,醫美行業新註冊的企業大幅增加,2018年後有所放緩;但是註銷的企業數量大致呈一路上升趨勢,尤其是2018年3月以來,呈激增狀態,2018年註銷企業達34508家,數量是2016年的3.8倍。

一方面是廣闊的市場前景導致新開美容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方面又由於其“高風險,盈利狀況不佳”導致關門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洗牌加劇。

對於一家醫美機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醫生。但據相關報道稱,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共有5600多個正規醫美機構,但持證醫生僅有3000~4000名。也即是說醫療美容機構的數量比註冊醫療美容醫生還要多,導致無證上崗等行業亂象頻出。而頻繁見諸報端的醫療整形事故對涉事機構而言無疑也是致命打擊。

此外,醫美機構與醫院不同,不屬於“剛需型”。其獲客還依賴於營銷,最常見的莫過於在百度上進行推廣,引流費用普遍偏高。北京炫美醫療整形醫院的院長馬克曾在2018年7月表示,“百度競價的單人獲客成本在4000~6000元之間,這還只是進店成本,成交成本會高達7000~8000元之間,”“這對於中小型的醫美機構來說根本承擔不起。”

渠道模式也被認為是拉低醫美機構利潤的重要推手之一。渠道模式是指很多醫美機構藉助渠道商獲客,美容店、健身房等,渠道商從中間抽取高額提成,高達五六成。再扣除營業成本,美容機構的利潤所剩無幾。

為了降低成本,部分不良整形機構通過使用偽劣藥品器械,來擴大利潤空間,亂象加劇。2017年6月底,針對非法醫療美容亂象,原國家衛計委等7部門重拳出擊,印發《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方案》。市場競爭加劇、高風險、盈利能力弱以及市場監管加強等成為大量醫美機構關停的主要因素。

医美“风”很大, 医美机构却垮了34000家

▍截自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健康監督中心網站

醫美“配套”企業增長

相比之下,醫美“配套”企業似乎抗風險能力更高,且盈利狀況普遍較好。包括向醫美機構提供整形產品的原料供應商,以及提供信息服務的互聯網平臺等。

根據新氧招股書顯示,新氧成立於2013年11月,其業務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與醫美相關的原創內容;社交化的社區;醫美在線預訂服務。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約有4000家醫美機構與新氧展開商業合作。

新氧的經營數據顯示,其正處於快速成長期。招股書披露,其總營收從2016年0.49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2.59億元,增速高達428%;2018年總營收增長138%至6.17億元。從2017年其開始實現盈利,淨利潤達到1720.2萬元;2018年同比大幅增長220%,達5508萬元。

医美“风”很大, 医美机构却垮了34000家

▍新氧招股書

截至目前,新氧已經完成數十億元的融資。

另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亞華醫美,其主營業務是為醫美機構提供品牌戰略規劃、營銷傳播與運營管理等服務。自2015年以來其淨利率均維持在30%以上的較高水平。2018年,營業收入約為2510萬元,淨利潤為841萬元。

除此之外,為醫美機構提供玻尿酸原料及相關產品供應商華熙生物,或將作為首個涉足醫美的企業登陸科創板(詳見:《淨利率高出行業2倍的華熙生物,或成首家登陸科創板的美妝企業》)。2016-2018年該企業淨利率分別為36.7%、27.1%、33.6%。

綜上可見,對比不賺錢的醫美機構,醫美“配套”型企業卻迎來資本的春天。

不一樣的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