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古代官員致仕(退休)後,大都會選擇回老家,即便應皇帝要求留京,但是過段時間也總會不斷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當年張廷玉便是如此,為了回家幾經周折,甚至差點身敗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發現苗頭不對,以病老為由,要求退休。結果乾隆專門下了道聖旨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兩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還曾經有遺旨,讓你配享太廟,你將來是在太廟享受香火的,怎麼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準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別離開京城。

結果這事後來就搞複雜了,張廷玉就不斷請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興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後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終於批了,同意張廷玉回老家了。結果張廷玉犯糊塗了,心想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賴賬,不給我配享太廟吧?於是要求乾隆寫個保證書給自己。

讓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也是能想得出來。後來乾隆或許也想通了,算了,跟個老頭計較什麼呢?於是寫了首詩,也就相當於保證書吧。結果第二天又出么蛾子了,張廷玉本人沒有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乾隆徹底怒了,你讓我堂堂一個皇帝給你寫保證書,結果竟然不親自來謝恩,拿自己兒子來忽悠我。便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但是這個諭旨還未下達,結果次日天沒亮,張廷玉自己親自跑過來謝罪了。乾隆這下坐不住了,我還沒有發諭旨,你怎麼就跑來了呢?誰給你通風報信的?查,必須嚴查。這事就徹底搞大了。結果汪由敦被批,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就沒得玩了。張廷玉真的到老了一點都不像年輕時候聰明機警了,做事情“太會挑時候”了,結果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罷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就是各種折磨張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賞賜的東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張廷玉就這樣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歲的張廷玉最終死在了家裡。但最終乾隆還是遵雍正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了。

以張廷玉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傳統“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每個遊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從小苦讀聖賢書,一心求功名。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員在外為官多年,很少返鄉,在家的時間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後,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離家與拼搏其實就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衣錦還鄉”。做了那麼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輩子,積累了“鉅額財富”就應該在家鄉置辦田產,優享清福,含飴弄孫了。

而且傳統“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很多官員考慮身後都要進祖墳、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官員不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的情況下,就回老家,那麼一單年歲日老,就很難再回家鄉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鄉,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了,這在古人的眼裡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張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來稀,張廷玉已經70多了,因此必須在走得動的時候回鄉,回的早還能多享受兩年清福,回得晚就什麼都沒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渦,容易再次捲入是非,導致“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多年朝堂爾虞我詐,最大的勝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敗叫“身敗名裂”、“客死他鄉”。有些人離了職,就是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為了讓別人好辦事,也為自己心裡不膈應,離開是兩全其美之舉。但是在古代人情社會,所謂門生故吏遍佈,聲望仍在。

即便如張廷玉這類人沒有留戀之心,接班的人則會認為張廷玉是退而不離,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有些門生故舊自己仍然還未有作為,仍然需要榨乾張廷玉這類人的剩餘價值,打著張廷玉這類人的旗號,做著滿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謂鍋你背,肉我吃。

而張廷玉的真實遭遇其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遠離了京城,至少不會再鬧出個“軍機處洩密”的大案來。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乾隆甚至認為汪由敦就是張廷玉不死心朝政,專門埋下的一顆棋子呢。不然專門會出現諭旨還未出宮門,你就知道了的情況呢?要不是張廷玉是兩朝重臣,換了別人這就是殺頭的罪了。所以此間兇險,只要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牽連牢獄之災,重則人頭落地。



炒米視角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情節,一些臣子年事已高,向皇帝請奏告老還鄉,也被稱為“致仕”。

所謂告老還鄉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官員退休制度,古代雖然沒有現在這樣明確的退休年齡限制,但是“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基本是退休的標準,不過在古代這個年齡基本來說就是幹到死為止。

從古至今地方經濟發展總會有一定差別,在封建王朝京城一般都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那麼官員退休後為什麼不願留在京城享受繁華,反而要跋涉千里回到家鄉呢?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不得不說。

其一、落葉歸根

當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落葉歸根的想法,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就對辭官歸鄉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另外絕大多數官員在家鄉都有祖墳,死後要入祖墳安葬,這也是告老還鄉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避世求安

京城是政治漩渦,官員一旦去職,等於在政治漩渦中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即便是退休也很容易捲入政治鬥爭中,告老還鄉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訴皇帝,我從此遠離政治,你不必再擔心我了,另一方面也是告訴同僚和門生就部,你們可以繼續攀附新貴,不用當著我不好意思,我這已經主動避嫌了。

其三、回家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古人為官後一般都會翻新家中老宅,以示光宗耀祖,不僅是祖宅,官員一般都會在家鄉購置大量田產,告老還鄉後可以在老家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更關鍵的是高官回到鄉里基本上可以隻手遮天,再加上家鄉世族大家的庇佑,心中頓覺踏實。

其四、官員告老還鄉也可以利用自己幾十年的為官經驗對地方的建設提供一些幫助,當然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一生宦海沉浮只有回到家鄉才能找回一絲安寧,如果能走到告老還鄉這一步則說明一生還是比較成功圓滿的。


一點點歷史


京城住房資源有限,不允許與民爭利搶奪住房資源!這是最有效的控制房價的手段!古人比今人更會管理城市的房價!


1959xl


落葉歸根,本人在外地打拼近三十年,從四十五歲後,每年國慶節後就開始想家直到過年回家。


用戶56780952248


一是可以遠離政治;二是能控制京城人口;三是可以為家鄉服務。


大嘴巴75142747


天子腳下是非多,閒雲野鶴自逍遙!


趙老西兒


主要還是為死後葬在哪裡考慮吧。古代交通不便,如果真死在外地,歸葬祖墳不是件容易事。而古人這方面的觀念非常強。


鍋炮魚


你怕不知道什麼叫“榮歸故里”。


黃天厚土佑我華夏中興


葉落歸根是每個人的歸宿,回到家鄉自己的榮耀和光環是自己的驕傲!


承諾太脆弱588


會干政!也要回鄉養老,葉落歸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