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安居房變危房,“重視”為何總在曝光後?

扶贫安居房变危房,“重视”为何总在曝光后?

小區大門的瓷磚開裂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曝光河南、湖南兩地存在扶貧安居房變危房的情況,牆體開裂、地基塌陷、牆磚一掰就碎。報道發出後,兩地很快做出了回應。

河南省三門峽市表示,市縣聯合調查組進駐異地搬遷點,逐戶逐項進行核查。湖南省扶貧辦網站消息,湖南省已成立由省住建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第一時間趕赴項目所在地進行實地調查,省、市、縣三級調查目前正在進行。

當地通報中的許多措辭都使人有熟悉感,比如“高度重視”“絕不護短,絕不推責”“積極回應群眾呼聲”“舉一反三、嚴格整改”“開展全面排查”等等。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新聞裡曝光的那些危房會在不長的時間內改造好。

但是一個疑問依然揮之不去:“重視”為何總在曝光後?安居房變危房的事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鑑於扶貧規模之浩大,不可能每一處安居房都得到媒體的關注。因此必須反思問題發生的深層原因,否則光事後補救是不夠的。

在媒體揭開蓋子之前,已經有多個環節失守。其一,施工不合格,埋下源頭隱患,比如河南事發地有施工人員坦言,當時蓋房子用的是沒燒透的生磚,一受凍就會變散。其二,工程驗收不負責任,把有質量隱患的房子移交給困難群眾。其三,群眾住進去發現問題之後,投訴無門,最後只能求助媒體。

扶貧安居房質量問題的實質是,有些地方把民心工程做成了面子工程,彙報材料寫得很漂亮,蓋出來的房子卻敗絮其中。如果說只是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急於求成”,顯然說不過去,還要查查有無潛藏的貪汙腐敗。

很多問題並非難以發現。時間是最好的鑑定師,扶貧安居房理應有一個磨合、試住的階段。在這個時間內,在基層群眾和監管部門之間還應設立信息反饋機制,避免“中間商”敷衍塞責。這次就出現了地方政府為糊弄檢查而撬門修補的荒唐事。

其實扶貧異地搬遷的過程中,新房落成之後,本不應急於拆掉困難群眾的舊房,而是可以設置一個觀察期。如果新房確實選址合理、質量過關,人們自然會搬進去住。否則,大家寧願留在老房子也不願住新房,就說明新房有問題。現實中,有些地方是用各種手段強迫困難群眾拆舊房、住新房,遮掩了可能暴露的問題,還會造成困難群眾“新家不敢住,舊家不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