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用“說”解救語文課堂上的“苦行僧”

一位特級教師執教公開課後問臺下聽課的專家、老師:“常規課上,有那麼多的孩子是呆坐者、陪伴者,如果那些呆坐者、陪伴者是你的孩子,你有怎樣的感受?”魏書生老師也感嘆,在學校,最苦的不是校長,不是老師,而是那些整日呆坐的“小苦行僧”。

的確,課堂上的這種普遍現象令人憂心,所以,為了面向全體,也為了踐行“‘說’,是思維的體操,藉助‘說’可訓練學生思維”,在實施練能教學的過程 中,我們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以小班為單位,由組長牽引,將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讓學生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紮實有效地完成每篇精讀課文的預習。而後,又讓學生圍繞抓主要內容、好好讀、好好說、好好寫這四大板塊的內容,按先獨自思考,再小班合作的順序,完成展練前的構思與策劃。最後,為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思考,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規定,不到展練前十分鐘,絕不提前選好上臺展練的小班。而且,為了儘可能讓更多的小班上臺展練,我們還臨時選出負責起承轉合的主持小班,剩下的小班,也被 助教安排了點評的任務。即便哪節課沒被抽上臺,大家也知道“臺上的同學是托兒,臺下的同學才是主角”,“托兒”不僅要“展”自己的學習成果,更要帶著 全班“操練”,讓大家在練讀、練說、練寫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在此過程中,臺上小老師還會密切注意臺下動向,發現注意力有可能分散的同學,立刻抽他復 述或答問。“主角”呢?不僅要和展練同學一道練,還要和同桌互助說……

這些做法,讓絕大多數學生有話可說,且能說到點子上,不僅為課堂展練打下堅實基礎,而且較常規 課堂,更能關注全體。而且,練能課堂上的結構化言說,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將問題說完整、說準確,且說得有條理、有深度,聽起來更有理有據。學生會說了,思維可視了,頭腦也變得越來越清晰,自然就不懼說,不厭說了,呆坐者、陪伴者日漸減少,課堂也就鮮活、靈動起來了。

儘管以上方法已經很見效了,但再好的方法也有侷限,比如,小老師示範說後,讓學生先自由練說,再同桌互說,最後抽查兩三名不同層次的學生說給全 班聽,說的面和效果還有提升空間。這時就需要多種方法共同作用,去彌補一種方法的不足。

學生分組展練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前,我提前打招呼,說我要選幾名學生到辦公室接受我的檢驗。被我抽到的,都是平日慣愛走神的孩子,我請他們帶上語文書到辦公室,請他們用結構化的方式跟我說說“有哪些收穫”。可以說“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的印象”,要結合書上的句子作為依據;也可以談“對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條件是,儘量每篇文章都要涉及到。因為我有言在先,他們都有備而來,自然過了關,同班的數學老師大為驚奇,盛讚這麼糊塗的孩子,竟然能說得這樣洋洋灑灑,頭頭是道,我也甚是欣慰。但一次過關不是目的,我便趁機鼓勵,讓他們自己意識到,只要一用心,效果自會顯現。然 而,這僅僅是剛開頭。

接下來,我把此法運用在了試卷講評上。講評前,我提醒臺上小老師面面俱到,沒了重點,學習效率必然不高。因為學習就是將不會的變成會的。我還提示臺下同學用“換位思考法”來聽課,即講評時要思考,如果我在臺上當小老師,我會選哪些重難點來突出強調,怎樣講效果更好。而這些重點來 源何處?來自課堂交流中顯露的問題和作業互改中發現的錯誤,對照臺上同學的做法,看看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誰“略勝一籌”,這樣聽講,更具挑戰性,更有趣,更有收穫。

各個小班根據助教的分工展練完試卷後,我抽兩 三個同學到辦公室接受抽查。我指定題,要學生回答。

例1:


感悟|用“說”解救語文課堂上的“苦行僧”


這是一道考查基礎字詞掌握情況的題,我會讓學 生說出哪位小老師在展練這道題時,重點提示了哪些 內容,哪位同學做了什麼補充,以此來提高學生聽課 的專注度和持久性。我這樣引導學生說清楚,記牢固。

生:小老師提示了“水滸”的“滸”,“追悼”的“悼”,“惡”的“憎”。

師:誰補充了什麼?怎麼補充的?

生:熊世潔還補充了“供”,她說祭祀時用的物品 叫“供品”,免費提供叫“提供”。

師:為什麼要重點提醒這些字?

生:因為這些多音字,大家都經常讀錯,比如李思雨都把“憎惡”的“憎”讀成了四聲。

例 2:


感悟|用“說”解救語文課堂上的“苦行僧”


排練順序的練習,也能借助說來練思維、練表達, 進而檢驗出學生聽課的效率。

我請“面試”學生解釋,為什麼要這樣排序。學 生說一般的構段方式有三種:“總分總、總分和分總”。這段先總後分:先總寫一般讀書人走的三條路——做官、幕友、經商。依據是“一條,當不上官的,假若都走不通”。寫一般讀書人走的路是為了引出魯迅走的 路——進“洋學堂”,以及這條路多受人鄙視。這裡用了對比手法,讓我感受魯迅不走尋常路的個性。

由此可見,句子的練習,學生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思維的全過程,並找到相應的依據(如一些關鍵詞),從中提煉出做一類題的方法。

依照此法,我就隨機抽兩三個學生到面前說語文,有時在教室,有時在辦公室,每次只須三五分鐘,就能對他們的聽課情況盡在掌握之中。操作了一段時 間,易溜號的學生聽課效率明顯提高。此時,我又想到,何不解放自己,去鍛鍊更多學生?於是,我讓親歷過我“面試”的學生,用我慣用的方法去培訓其他 同學,尤其是原來的呆坐者、陪伴者,既隨時待命,接受面試,又可接受重任,去面試別人。這些“面試官” 角色轉換後,從被面試者身上感受到不聽講的害處,聽課更主動了。做過“面試官”,知道面試的方法和要求,聽課更有的放矢了。聽課效率提高後,思維、表達水平的提高也會隨之顯現。

這次嘗試,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課堂上的“苦行僧”不是不想好,而是缺乏自制力,只要教師推一把,讓他們在傾聽、思考和表達的過程中感受到“我也能行”,就會把他們從呆坐者、陪伴者的痛苦中解救出來。

(四川省瀘州市長江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