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紹興記憶 紹興老城區的東西南北街

2019-03-21 07:09 | 紹興晚報

與習慣用東南西北來稱呼地名相仿,紹興老城區也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等地名。只不過,與北方嚴格意義上的“東西為街、南北為路”不同,紹興的街巷名稱稍顯隨意,還兼具一些自己的特點,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老紹興”的記憶裡。

老绍兴记忆 绍兴老城区的东西南北街

東街

東街最熱鬧

東街,西起解放路,東至五雲門環城東路,因明清時期該處屬於朝東坊,故取名為“東街”。當年的東街,呈一河一街格局。路的北側為民居,路的南側是河道,河道東與稽山河相連,西與府河相通。在中興路尚未建成之時,東街的東雙橋河沿不僅舟楫輻輳,水陸兼具,還是紹興城區小划船、埠船和航船的主要集散碼頭。

當年,東街集中了一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衛生、通訊、交通等部門和機構。歷史建築有開元寺、基督教真神堂、長春觀、新岳廟、五雲寺、朱子祠。上世紀80年代,紹興市郵政局、電信局、勝利劇院、小百花越劇團、婦幼保健院等相繼落戶,還有國營向陽餃子店等各類飲食服務商店,讓東街一度成為一條僅次於解放路的繁華商業街。

老绍兴记忆 绍兴老城区的东西南北街

南街最悠久

南街,即現在的延安路。西起與解放路交匯的舍子橋,東至環城東路。元代時紹興城區設137坊,南街所處屬於延安坊,至明朝萬曆年間,對其作出調整,因位於城區南端,故改名“南街”。新中國成立後,南街曾多次分段填河擴路,並改稱為延安路。

南街是一條有歷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街,其南側河道上的舍子橋、馬坊橋、蓮河橋、仰盆橋、覆盆橋、柳橋及天門橋等,不僅都源出有典,還流傳著許多故事。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至紹,城內有一民婦攜子抱侄棄家而逃,行至塔山腳下時筋疲力盡,眼見金兵就在身後,恐3人都將被抓住遇害,想起其叔臨終託付,遂把親生兒子捨棄在這座橋上,懷抱侄兒繼續逃命。其義舉感動金兵,最終3人都未喪命,此事傳頌鄉里,邑人便把這座橋稱為“舍子橋”。仰盆橋和覆盆橋,則相傳與漢代會稽太守朱買臣拒妻復婚的故事有關。

當然,南街留下的歷史文化、人文故事還有許多,至今尚有4處舊物可讓人重拾記憶:一是一棵樹齡達1038年的大樟樹,雖僅存半樹,但仍枝繁葉茂,演繹成地名“大樹下”。二是福康醫院,紹興第二醫院前身。清光緒年間繪製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標高氏醫院便是此處,當年所築紅磚西式小樓風采依舊。三是謝家臺門,為明代建築,坐北朝南,面寬五間,共四進,已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四是路中段的柳橋下池塘,是明末學者王毓蓍殉節處,他因誓不降清而在此投河。

老绍兴记忆 绍兴老城区的东西南北街

西街

西街最文化

西街,雖稱西街,卻不在城西,而是在城之東北隅,是書聖故里歷史街區風貌保存較完整的一條東西向街。這裡有著紹興典型的老臺門,白牆黑瓦的老房子,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子,周邊有眾多名勝古蹟:蕺山、蕺山書院、戒珠寺、解元臺門、劉宗周故居、蔡元培故居、題扇橋、躲婆弄、筆飛弄、筆架弄、探花臺門、太平天國壁畫等。說它是小橋流水、人文薈萃、滿街書香、遍地皆古,確實一點也不為過。

老绍兴记忆 绍兴老城区的东西南北街

北后街前身為會稽縣大街

北街最清幽

北街,其實真正的名稱為“北后街”。舊時,紹興府城以府河為界,分治山陰、會稽兩縣,在府河一側為山陰縣大街,即今解放路,紹興人習慣叫“大街”;另一側則是會稽縣大街,紹興人又按照南北方位分段,把越城區解放路秋瑾紀念廣場北側的一條小巷,稱為“北后街”;越城區魯迅故里西鹹歡新村一條小巷,稱為“南后街”。

舊時,“一府兩縣”現象在國內同一城市較為罕見。紹興文理學院潘承玉教授曾於1999年出版了一本《金瓶梅新證》的學術著作,詳細論述了《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很可能是紹興籍大才子徐渭(徐文長)的證據。文中他旁徵博引,並詳細查閱了明史資料,發現整個北方地區僅有順天(北京)、西安兩府;南方地區僅有應天(南京)、蘇州、杭州、湖州與紹興五府,存在“一府兩縣”現象,而兩縣呈東西向排列中間以河為界的,只有紹興一府。

北后街上,最著名的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布業同仁集資建造的布業會館,後園曾有覺民舞臺和適廬茶室,今為紹興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北后街與南后街,現在是紹興老城區背街小巷中最清幽的小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