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鏈+產業鏈 山陽縣這家養殖企業在綠水青山裡帶領群眾脫貧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魯道成在給牛添加飼料。

西部網訊(記者 趙雪)看著眼前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鄔文芳暗自慶幸,當初沒有阻撓丈夫跑回窮山溝裡來養牛放羊。

鄔文芳和丈夫左自意是陝西意發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老闆,兩人都是商洛人。2014年,左自意執意放棄外面的生意,回山陽縣戶家塬鎮搞牛羊養殖,創辦了陝西意發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五年後,公司把鎮上每一家貧困戶都嵌在了產業鏈上,通過多種渠道幫扶,鄉親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園區整齊劃一的廠房。

現代養殖全產業鏈年利潤2000萬

今年57歲的左自意原是山陽縣戶家塬鎮西溝村的一名村幹部,1983年,他組織成立了山陽縣水利水電工程隊,先後帶領全村100多名群眾外出務工創業,在湖北十堰、漢中、安康等承攬項目。

一晃三十餘年,經濟上有了一定的能力後,左自意開始思考:如何能改變家鄉落後的生產方式和貧困面貌,帶動父老鄉親一起脫貧致富。

“我那時候確實想不通,為什麼他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瞎折騰,之前幹工程的時候雖然到處跑,但是一個項目幹完之後還能緩緩,搞養殖一年四季都停不下來。”鄔文芳說,剛到村上來時,滿眼望去都是荒坡山地,生怕辛辛苦苦幾十年攢下來的全行家當打水漂了。

2014年,左自意在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上山下嶺,走村串戶,最終選擇在西溝村兩山腳下建廠設園。

建成後的生態養殖產業園佔地面積65畝,流轉租用荒山、山坡地5000餘畝,投資3500萬元,建成黃牛養殖廠、青儲飼料加工廠、生物有機肥廠、肉牛屠宰廠,牛肉深加工廠,農業現代化園區,板栗園等5廠2園,形成完整的養殖生態鏈和產業鏈,年利潤達到2000萬元。

牛糞變成“寶”生態農業見奇效

“這個地方山清水秀,空氣又好,牧草豐富,作為養殖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左自意說,建廠之初就在考慮生態環保問題,“養殖最大的汙染最要來自於糞便,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考慮如何解決牲畜糞便問題,我們想到了沼氣利用和化肥加工。”

他們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將牛羊糞便加工成優質林果產業專用有機肥,容納的就業崗位就有100餘個,年人均工資3萬元以上,延長了產業鏈條、解決了環境汙染問題的同時,還促進了群眾就業。

目前,他們又在建設沼氣站,將畜禽養殖廢棄物做無公害處理、綜合利用再生資源以保護環境。同時,項目投入使用後將有效解決牛耳川移民安置點400多戶居民的生活用氣問題,年可處理糞汙2.1萬噸。

“市場用氣價格應該在每立方3元,我們只收取村民2元錢每立方。”左自意說,既然把廠子建到了這個地方,就應該最大限度地讓當地百姓分享企業收穫的收益和建設成果。

多年貧困戶受僱當年成功脫貧摘帽

更讓左自意夫婦開心的是,園區建成當年,參與就業的42名貧困戶就成功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比起過去,現在日子好多了。以前是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除了生活必須的油鹽醬醋和藥品,進趟城根本不敢多買一樣東西,幾年都難添一件新衣服。” 家住山陽縣戶家塬鎮西溝村的魯道成夫婦對於這些變化,倍感滿足。屋頂的瓦片是前年換的,兩間對著路口的房子窗戶也新上了油漆,看起來亮堂不少。

魯道成家曾是山陽西溝村因病致貧的典型,兒子智力低下,年近七旬的老伴右腿骨折,僅靠他種植幾畝地和打零工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直到2014年,陝西意發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落戶西溝村,魯道成受僱成了一名飼養員,他們的生活逐漸有了好轉。

“我每個月工資有2700元,除去一些日常開銷,能省下千把多塊,加上3畝土地每年的流轉資金,生活過得還算可以。”魯道成說,5年下來,他攢了五六萬塊錢,在這以前是絕對不敢想象的,“別說存錢了,一家人餬口都成問題。”

生态链+产业链 山阳县这家养殖企业在绿水青山里带领群众脱贫

即將投用的沼氣池。

幾年來,意發公司在關上、西溝等地與80多戶貧困戶簽訂託養和收購牛羊協議,讓這些貧困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帶動830多戶貧困戶種植飼草,比原先單純種植玉米、小麥收入最低翻一翻。

戶家塬鎮黨委書記楊建峰說,一直以來,該鎮主要以林果業與中藥材種植為主要產業, 但是這兩者都屬於長期產業,見效時間相對較長,能夠當年見效的特色養殖不多。“這幾年通過意發公司的輻射帶動,類似企業在逐漸落地成長,這對於全鎮的脫貧攻堅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