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中部地區, 江蘇省西南部,是 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東),中國 東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21] ,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 門戶城市,也是“一帶一路”戰略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節點城市, 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 [22][23] 地理座標為北緯31°14″至32°37″,東經118°22″至119°14″。 市中心 新街口地理座標為北緯32°02'38"、東經118°46'43"。 [24] 總面積6587.02km² [25] ,2017年建成區面積1398.69km²。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 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 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 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 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4]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5][6] ,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 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蹟。 南京猿人化石的出土,是中國古人類研究及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全世界僅有南京一處。這不僅讓“ 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的地方,也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7]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15)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 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今 棲霞地區已有農業文明產生。 [8] 在市中心的 鼓樓崗北陰陽營、 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 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 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9]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 六合已設有 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6年已有2587年。[6]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 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 中華門外的 長幹裡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 石頭城築 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 建業(282年改 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 南京圖書館和 六朝博物館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 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衣冠南渡使 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 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0][11]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16)

六朝 建康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佈局的先例,其平面佈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 臺城,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12][13]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髮展強大。 李白、 劉禹錫、 杜牧、 李商隱等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

唐亡後, 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秦淮河兩岸集市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是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北宋政治家 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此。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 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 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京 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 抗金故壘遺存。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8)

元代時改為 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南京雲錦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南京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 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 應天府。1368年建立明朝,以南京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 南京明城牆,是 世界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 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 靖難之役奪 建文帝帝位,攻佔南京後稱帝,改元 永樂。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將南京改為留都,設 南京六部等機構,行使雙京制, 應天府(南京)和順天府(北京),合稱二京府。1430年, 鄭和從南京 龍江關(今 下關)啟航,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駕駛寶船61艘,開始第七次遠航。

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 首都。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 利瑪竇遊歷中國後,在《利瑪竇評傳》中寫到:“目睹南京這座大城,未免眼花繚亂……明代的南京城極其雄偉壯觀,堪與十九世紀的歐洲任何最大的首都相比擬。本朝開國皇帝洪武把它造成奇蹟,東方所能見到的一切都無法望其項背。”[14] 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11)

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殉國後,同年五月 朱由崧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 南明政權。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 應天府為 江寧府,成為 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今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 兩江總督都署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南京設立的規模龐大的 江寧織造府,生產絲織品以供應皇家需求。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同年8月清政府在南京 下關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 太平天國,改稱 天京,建都11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南方興起而波及全中國的 農民戰爭,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戰爭。[15]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 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 中華民國臨時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25)

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 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 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 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定都南京的這十年被稱作中國的“ 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在 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四十多天的大規模屠殺,史稱 南京大屠殺。[16] 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7]

建國以後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南京解放,成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 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9]

舊稱: 冶城、 越城、 石頭城、白下、 江寧、丹陽、 金陵、 秣陵、 建業、 揚州、建鄴、 建康、秦淮、 升州(昇州)、 蔣州、上元、集慶、 應天、京師、南京、南都、 天京、 首都

別稱: 龍盤虎踞( 龍蟠虎踞)、 六朝古都、 十朝都會、 博愛之都、開明之城、 江南佳麗地、鐘山風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 東吳、 東晉、 南朝· 宋、南朝· 齊、南朝· 梁、南朝· 陳、五代· 楊吳 (西都)、五代· 南唐、 南宋 ( 行都 )、 明、 南明、 太平天國、 中華民國

地形地貌

南京地貌特徵屬寧鎮揚 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低山佔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崗地佔53%,平原、窪地及河流湖泊佔39.2%。 寧鎮山脈和江北的 老山橫亙市域中部,南部有 秦淮流域丘陵崗地南界的橫山、東廬山。南京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氣候特點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24)

南京屬北 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常年平均降雨117天,平均降雨量1106.5毫米,相對溼度76%,無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南京進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進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進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進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冬、夏季長,而春、秋季略短。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 江南、 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已摘去“火爐”的稱呼。

水文資源

南京水域面積達11%以上,有 秦淮河、 金川河、 玄武湖、 莫愁湖、 百家湖、 石臼湖、 固城湖、 金牛湖等大小河流湖泊,長江穿城,沿江岸線總長近200公里。境內共有大小河道120條,分屬兩江(長江、青弋江—水陽江)、兩湖( 固城湖、 石臼湖)、兩河( 滁河、 秦淮河),以跨省、市的流域劃分水系,可劃分為長江南京段、滁河、秦淮河、青弋江—水陽江四大水系。

水資源

南京平均降水量1073.8毫米,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5.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18.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7億立方米。[24]

生物資源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於中國現代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的地區。林木覆蓋率26.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7平方米,位居中國前三甲,是 中國四大園林城市。 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藥用植物4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中華鱘、 白鰭豚、 揚子鱷、河鹿、 江豚、 鴛鴦、長耳 鶚、短耳鶚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17年,南京境內已發現54種礦藏。鐵、銅、鋁、鋅、金、銀、鍶等15種礦儲量江蘇第一,4種進入中國前6位。其中,鐵硫儲量佔全省40%左右,鍶礦品位高、儲量大,為東南亞之首。地下水源豐富,水質優良,溫泉是南京主要的地熱資源,著名的有 湯山溫泉、 湯泉溫泉、 珍珠泉溫泉等。

南京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國領先,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為26.11%,在副省級 市中列第1位,低於北京(31.5%),高於上海(21.9%)。[28] 南京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有209.1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6.12%,相當於每4人就有一個大學生,相比江蘇每10人有一位大學生和全國每11人有一位大學生,大幅領先。

[29]

根據六普數據顯示,南京市共有55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8.76%,少數民族約9.92萬人。其中回族7萬餘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0%以上,其他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彝族。[30][31]

2017年南京常住人口為833.5萬人,戶籍人口680.67萬人,城鎮常住人口685.89萬人,城鎮化率為82.29%;主城已完全城鎮化。

江蘇省“南京”概述

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