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大豆,等作物計劃制種面積敲定,東北大豆種植恢復高位

2019年4月9日,全國農技中心關於印發《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春季例會紀要》的通知。

詳細介紹了春夏播作物種子用種需求動向。其中包括玉米,雜交水稻,大豆,花生、春油菜、春小麥,棉花等。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全國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意向。

今年玉米,大豆,等作物計劃制種面積敲定,東北大豆種植恢復高位

在市場需求、結構調整和種子庫存等多因素傳導下,各作物種子生產意向順勢而變。調度顯示,玉米計劃產種面積止跌回升,大豆計劃產種面積大幅調增,雜交水稻計劃產種面積大幅調減,常規水稻、棉花、馬鈴薯計劃繁種面積均有一定程度減少,春小麥繁制種面積基本穩定,春油菜繁制種面積有所調增。如不出現大面積極端災害,各作物計劃繁制種面積的總產,預計都能滿足2020年春夏播用種需求。

玉米

今年全國計劃制種面積約260萬畝,其中大田玉米計劃制種236萬畝,青貯玉米計劃制種21萬畝,鮮食玉米計劃制種3萬畝。全國計劃制種面積止跌回升,比去年實際制種面積增加23萬畝,增幅為9%。甘肅計劃制種面積增加14%,新疆基本穩定,雲南和四川分別增加9%和14%,內蒙古則減少3%。種子企業在經過近幾年嚴酷的競爭後,已經能理性看待自己的品種,合理計劃制種面積,這有利於進一步緩解玉米種子供給過剩局面,有利於玉米種業的健康發展。

雜交稻

全國計劃制種面積136萬畝,比去年實際制種面積減少近30萬畝,減幅達19%,其中早稻計劃制種24萬畝,比去年下降26%,中稻計劃制種82萬畝,比去年減少15%,晚稻計劃制種30萬畝,比去年減少23%,預計最終實際落實的制種面積還會減少。湖南、福建、四川、海南、江蘇、江西六大基地均大幅調減,但廣東、廣西逆勢略增。多數大型水稻種子企業雜交稻制種面積調減幅度在30%以上,雜交水稻種業進入滯銷品種種子大規模轉商出清、優質品種種子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並行的結構轉型期,大部分以經營傳統品種為主、優質品種尚未進入市場的企業將經歷一段轉型陣痛期。

大豆

受利好大豆種植的市場和政策因素綜合影響,各地企業繁種意願增強,全國大豆計劃繁種面積395萬畝,比去年繁種實際收穫面積增加71萬畝。其中黑龍江、山東、安徽的繁種計劃均有較大幅度增加,河南受去年災害影響持平略降。

其它作物

受市場行情走低影響,常規稻和馬鈴薯計劃繁種面積均呈現出明顯調減趨勢,常規稻計劃繁種159萬畝,比去年繁種收穫面積下降7%;馬鈴薯計劃繁種387萬畝,下降12%。棉花計劃繁種110萬畝,比去年減少9%,其中雜交棉計劃繁種1.2萬畝,常規棉計劃繁種109萬畝。春小麥計劃繁種86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春油菜計劃繁種8萬畝,比去年實際收穫面積調增1.6萬畝。辣椒、穀子、西甜瓜、向日葵計劃繁種面積較去年實際收穫面積有所調增,花生、高粱計劃繁種面積基本穩定。

東北四省區大豆種植面積已恢復到歷史高位

當前,黑土地正加快備耕進度。當地政府部門已向社會傳遞出大豆生產者補貼標準高於玉米200元以上的政策信號,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介紹,今年大豆麵積達到5800萬畝以上、比上年增加500萬畝。

眼下,春耕生產正由南到北展開。在介紹春耕生產最新情況時,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今年將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擴大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作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我國大豆振興將如何推進,種植效益難題如何解決,成為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今年玉米,大豆,等作物計劃制種面積敲定,東北大豆種植恢復高位

再識大豆

很少人知道我國是到大豆的原產國。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說,“大豆是個好作物,既對人體健康有利,也對土壤健康有利”,大豆蛋白和脂肪含量在60%左右,有的高油高蛋白雙高品種甚至可達66%以上,對人體有好處;大豆能固氮,一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相當於施用18公斤尿素,是提升地力、減少化肥的有效手段。

大豆是植物蛋白質主要來源,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處研究員殷瑞鋒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經歷了食用植物油和畜禽產品消費的高速增長期,以大豆為原料的豆油和豆粕在植物油和禽畜養殖中需求量最大,推動我國大豆消費量日益增長。2000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從此長期佔據全球大豆第一大進口國的位置。最近10年,我國大豆消費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一直保持在80%以上。

殷瑞鋒說,“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近年來,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下降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2016年至2018年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大豆種植面積連續三年恢復性增加,最近兩年的種植面積已經恢復到800萬公頃以上”。

記者瞭解到,隨著結構調整的繼續以及市場環境的影響,今年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有望繼續增加。當前,東北四省區大豆種植面積目前已經恢復到歷史高位附近,尤其是黑龍江和內蒙古種植面積增幅顯著。

今年玉米,大豆,等作物計劃制種面積敲定,東北大豆種植恢復高位

單產魔咒

黑龍江省社科院農村所副研究員陳秀萍說,由於氣候、大豆品種、種植技術等原因,我國大豆平均畝產僅120公斤左右,而美國大豆畝產達304公斤。殷瑞鋒介紹,2000年至2018年,我國大豆單產年均增長率為0.69%,低於同期世界年均1.28%的水平,也低於美國、巴西的1.86%和1.11%。專家表示,單產過低是我國大豆產業萎縮的主要原因,提高單產是大豆產業面臨的挑戰。

針對大豆單產問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已經開展了多種綜合技術集成模式的研究,這些技術都解決了當地大豆生產的關鍵問題。韓天富說,“我們選育了一些適合不同地區的優良品種。在東北地區有黑河43號、克山1號,在黃淮海地區有齊黃34、中黃301等,這些品種都具有優質高產、多抗廣適等特性。”

陳秀萍表示,儘管我國已經研究出和引進了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的先進品種、技術,但由於受經營規模、機械不配套、技術使用不規範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的先進技術卻無法大範圍、規模化應用。

今年玉米,大豆,等作物計劃制種面積敲定,東北大豆種植恢復高位

效益瓶頸

大豆屬於土地密集型農作物,適合於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我國大豆生產面臨的困境是農戶土地規模過小,且機械化程度低,難有規模效益。“如果不考慮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農民多數年份種植玉米的畝收入是大豆的1.5倍以上,他們傾向於選擇種植玉米。如果考慮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對規模經營戶來說,大豆價格每斤要達2.35元,收入和成本才能相抵。而從2012年至2018年,只有2012和2013年兩年的出售價格略超2.35元”,殷瑞鋒說。

陳秀萍認為,儘管過去大豆的經濟效益低,但是因為氣候原因、旱田輪作的需要,黑龍江省大豆的播種面積一直位居全國之首。在國家農業“兩區”劃定任務中,黑龍江省大豆生產保護區為380萬公頃,超過了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1/4。我國要適度發展大豆產業,必須加強對大豆保護區的扶持,包括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科技研發投入、農民收入補貼、農產品加工、農業保險等方面的扶持,只有讓大豆的經濟效益達到種植業的平均水平,大豆產業才能改變萎縮的局面。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說,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大豆振興計劃主要從三方面著力。一要穩定恢復大豆種植面積,主要是在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引導農民擴大種植。二要在科研上加快優質、高產大豆品種選育,提高大豆品種的適應性、高產性和優質性。三要結合加工業發展,培育大豆企業、合作組織,提高大豆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