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五次大滅絕,請問是哪五次?

小龍哥G


人們常說地球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成為生命的家園至少有38億年的歷史了。可是地球這個家並不總是對生命友好的。有時候地球會毀滅生命,讓生物發生慘烈的滅絕。地球生命史上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一共發生了5次。

圖示:生命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第一次,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大約85%的物種滅絕了。

遭受這次滅絕的生物是海洋生物,因為這時候地球上還沒有出現陸地生物。這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就是鸚鵡螺。別看現在海洋中是鸚鵡螺只有十幾釐米。可是奧陶紀的鸚鵡螺身長可達11米,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掠食者。不過這種體型巨大的奧陶紀霸主沒有逃過滅絕的厄運。

圖示:奧陶紀海洋中的霸主鸚鵡螺

科學家認為導致這次滅絕的罪魁禍首是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暴正好擊中了地球。伽馬射線摧毀了地球上的臭氧層,導致了海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食物鏈基礎遭到摧毀,發生了大饑荒。這種說法受到了受到了很高的認可度,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地球上的浮游生物對於地球生命的重要性。它們是地球生物鏈中最基礎也是最脆弱的一環。

圖示:現在海洋中的鸚鵡螺

第二次,泥盆紀大滅絕,發生在3.7億年前,75%的海洋生物滅絕了。

這時海洋中的生物剛剛從上次大滅絕的陣痛中走出來,不幸又降臨了。導致這次大規模性滅絕的的兇手來自地球的內部——超級地幔柱噴發。地球的內部充滿了高溫的岩漿。這些岩漿在地殼下流淌著,終於有一天地殼承受不住來自地下的巨大壓力,海底被撕開了。3000億立方米的岩漿從地下噴湧而出!噴發附近的海洋生物當即被燙死,海水遭到了嚴重汙染。海洋生物的厄運又來了。

這時的海洋生物趁著地球上這兩次災難的間隙已經發展到了脊椎動物——魚類。魚類已經進化出了身長11米,體重超過4噸,咬合力有5噸的可怕怪物——鄧氏魚。不過再大的魚在超級地幔柱噴發面前也只能變成烤魚。

此後,一些魚類為了生存下去,鼓足勇氣開始了偉大的探險歷程——踏上陸地。最早的兩棲動物出現了。

圖示:泥盆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鄧氏魚

第三次,距今2.5億年前二疊紀大滅絕,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

超過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永遠的消失了。這次地球大有把地球上生物趕盡殺絕的架勢。地球上的生命這次遭受了多重災難的打擊:氣候變化、空氣成分改變、超級火山噴發,沙漠肆虐以及地球遭受到小行星的撞擊等等。這期間地球的火爆脾氣上來了,超級火山噴發竟然持續時間長達800萬年!地球瞬間變地獄。躲過了兩次大滅絕災難的三葉蟲這次沒有躲過去,滅絕了。

圖示:三葉蟲化石

第四次,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發生了地球史上第四次生物大滅絕,76%的物種滅絕了。

二疊紀大滅絕剛剛過去,三疊紀又來了。這次的罪魁禍首還是地下流淌的岩漿。火山噴發造的高溫,毒氣以及遮天蔽日的灰塵形成的氣候變冷等等連鎖反應讓三疊紀的動物們苦不堪言。不過恐龍在這次滅絕事件後開始興盛起來。

圖示:三疊紀大滅絕開啟了恐龍時代

第五次,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時代就此終結。

恐龍滅絕的原因,現在提的最多的說法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了。關於這些方面的報道在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是最多的了,這裡就不在贅述了。總之恐龍的消失給哺乳動物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很難想象現在的世界還是恐龍橫行的時代是個什麼樣子的。

<strong>圖示:恐龍的末日

大家發現沒有,每次生物大滅絕之後,生物總是愈挫愈勇,朝著更高等的方向發展。是地球的災難促成了生物的進化嗎?如果地球上不發生這些滅絕災難地球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就是兔斯基


我們都知道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雖然宇宙空間從目前科學技術探測來看,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也只有地球適宜人類生存。雖然地球在星系位置來看得天獨厚,但形成到現在也是多災多難,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體,共有五次大災難,造成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科學界目前雖有爭議,但這是普遍看法。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時間和原因:

1,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史上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地球上大約85%的物種滅亡。古生物學家認為,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使整個地球的溫度變冷,冰川鎖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豐富的沿海生態系統被破壞,所以,導致85%的物種滅絕。

2,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泥盆紀晚期,其時泥盆紀早,中期氣候是溫暖的。化石記錄說明當時遠至北極地區都處於溫帶氣候。到了泥盆紀晚期,地球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造成第二次生物大滅絕。

3,第三次生物大滅絕: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最嚴重的大滅絕事件。這次大滅絕是地球歷史從古生代向中生代演化的里程碑,原因是地球曾經發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這時所有的大陸聚集成一個聯合的古陸。因此,很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間,而大氣層的含氧量也急劇減少,板塊運動造成氣候突變,導致沙漠面積範圍擴大,火山大規模暴發,時間跨度20萬年到200萬年,估計地球上有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生物滅絕。

4,第四次生物大滅絕:也就是三疊紀大滅絕,距今2億年前,延續了5000萬年。從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脈,陸地面積擴大,地臺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陸地生物進一步增多,恐龍家族開始繁榮。這次生物大滅絕也造成了75%左右的物種滅絕,主要為海洋生物。

5,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它就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這次大滅絕事件造成了恐龍家族的整體滅亡,而地球上80%左右的物種滅絕,持續時間約100萬年。這次大滅絕事件,基本可以認定為: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造成的。





用戶4546779864196鍾


寒武紀大爆炸以來,也就是顯生宙時期,地球共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而顯生宙之前的生命歷史細節已難以考證,像24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導致了大量厭氧的古細菌和真細菌消亡,但由於化石證據稀缺,滅絕程度到底有多慘烈已經無法證實。下面說一下顯生宙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第一次: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事件

時間:古生代奧陶紀末期,距今4.5至4.4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27%的科、57%的屬和60-70%的物種滅絕,是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事件,也是有史以來第二大規模的滅絕事件。這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災難,腕足類、苔蘚蟲、牙形蟲、三葉蟲、筆石類、雙殼類和棘皮類等類群的大量種類絕跡。

奧陶紀的巨型頭足類:直角石

原始魚類存活了下來,並在這次大滅絕之後開始繁盛,漸漸取代無脊椎動物主導海洋。

原因:奧陶紀末期,地球出現了嚴重降溫,南極冰蓋形成導致海平面下降,導致淺海區大面積減少,而淺海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大量海洋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底棲種類消亡。

有專家懷疑這次事件是銀河系內一顆超新星爆炸引發的伽瑪射線暴造成的,但目前沒有有力證據。

第二次:泥盆紀晚期大滅絕

時間:泥盆紀晚期,距今3.75至3.6億年前,可能持續2000萬年。

主要影響:造成了19%的科、50%的屬和至少70%的物種滅絕。海洋無脊椎動物再遭重創,三葉蟲、腕足類、頭足類和造礁生物中很大一部分種類滅絕。無頜魚類消亡,盾皮魚滅絕,“魚類時代”終結。

泥盆紀的霸主:鄧氏魚

在陸地上,這次大滅絕沒有阻擋植物和節肢動物的活躍進化。由於海洋環境的極度不適宜,四足動物乘勢登陸,原始兩棲動物出現,脊椎動物開始搶佔陸地。

原因:這次大滅絕應歸咎於當時長期的不穩定氣候,冷熱變換迅速。其中海水缺氧和海平面下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泥盆紀中期植物非常繁榮,它們的光合作用抽走了二氧化碳,導致氣溫驟降和海水缺氧。

第三次: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

時間:二疊紀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2.58至2.52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57%的科、83%的屬和90-96%的物種滅絕,其中海洋動物滅絕了96%,陸地動物滅絕了70%,是有史以來已知規模最大的一次滅絕。海洋和陸地的無脊椎動物都遭到了滅頂之災,很多非常成功的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造礁生物、海蕾和紡錘蟲慘遭滅門;其他生物種類銳減,包括海百合、腕足動物和陸生蕨類;只有少數生物受影響較小,如雙殼貝類。

二疊紀末大滅絕

這場規模極大的大滅絕差點將地球打回寒武紀之前的單細胞生物時代,但對脊椎動物的影響實際較小,海洋裡很多種類的魚類活了下來。這場災難對四足動物的最大影響是導致了陸地生態系統的“改朝換代”,從合弓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主導改變為蜥形動物(爬行動物,包括恐龍)主導。

原因:造成這次大災變的是峨眉山超級火山爆發和西伯利亞超級火山爆發,由此導致了溫室效應、酸雨頻發和海洋缺氧。此外還要考慮到盤古超大陸形成導致的濱海區域縮小、氣溫下降和火山活躍。

第四次: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

時間: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2.01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23%的科、48%的屬和70-75%的物種滅絕。這次事件是恐龍時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龍類、多數合弓動物和大型兩棲動物紛紛滅絕,使恐龍在幾乎沒有陸地競爭的情況下接管了陸地世界。鱷魚接替植龍成為淡水生態系統霸主,直至今日。原始哺乳動物幸運地活了下來,它們將被恐龍壓迫1.4億年。

三疊紀末滅絕的植龍類:鑿齒鱷

魚類和海洋爬行動物都有一部分滅絕,又有一部分出現。魚類的古代種群開始向現生種群轉變,現代意義的鯊魚在這次大滅絕後出現。幻龍和很多種類的魚龍在該事件中滅絕,蛇頸龍類開始繁盛。

原因:三疊紀末期,中大西洋超級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覆蓋了7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於現在整個歐洲的面積。這次超級火山事件引發的氣候災變就是生物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第五次: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

時間:中生代白堊紀末期,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距今6600萬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17%的科、50%的屬和75%的物種滅絕。由於這次大滅絕導致恐龍滅絕和哺乳動物崛起,而廣為人所熟知。雖然這次大滅絕是最有名的,但卻不是最嚴重的,相反,從滅絕的科的角度來看,這是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程度最輕的一次。

在海洋裡,除海龜以外的所有海洋爬行動物、菊石都消失了;在陸地上,非鳥恐龍全部滅絕了。上述動物的絕滅為哺乳動物的發展騰出了空間,地球歷史由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鳥類是唯一還活著的恐龍,但它們未能像祖先一樣成為地球的霸主。

霸王龍和三角龍

原因: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處,這是地球有史以來第二大的隕星撞擊事件,留下的撞擊坑半徑有150公里。這次撞擊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地球連續幾年,有的地方甚至十幾年都見不到陽光,足以導致植物枯萎,整個食物鏈崩潰,大型動物紛紛餓死。

除上述五次大滅絕,歷史上還發生過很多次級滅絕事件,對生物多樣性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如1.2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滅絕事件,導致大地懶、劍齒虎和猛獁象等巨獸滅絕;而著名的巨齒鯊滅絕於260萬年前的新近紀—第四紀滅絕事件。

另有研究者稱,由於環境汙染、生境喪失和破碎化、人口爆炸、人類對資源的過度利用等原因,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與前五次大滅絕是地球環境變化導致的不同,這次大滅絕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如果我們不加以重視並採取措施,地球上的生物將越來越少,造成的生態災難難以估量。


動物博覽


對任何一個物種來說,物種滅絕都是災難性的,但是縱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滅絕就是平常事了,物種滅絕不斷髮生,導致地球上物種不斷更替。然而,有時滅絕率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突然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大滅絕事件,大滅絕事件雖然滅絕了許多物種,但留下的生態位空缺可能會讓其他血統的動物替代導致新的生態系統產生,塑造地球上生命的多樣化。

如上圖所示,從化石記錄中反映出來的物種滅絕率在整個地球史上一直在波動,但有時物種滅絕率會突然戲劇性的上升(超過一半物種從化石記錄中消失),被稱為大規模滅絕,目前已經發生了五次。五次大滅絕只是5.42億年前顯生宙一系列滅絕事件中最極端的五次。在大多數情況下,滅絕的原因仍然存在爭議,只有最近一次大滅絕事件似乎研究得較清楚。

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事件是有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也是第二大滅絕事件。在此期間,大約85%的海洋物種滅絕了,導致腕足類和苔蘚蟲類的三分之一,以及眾多的牙形綱、三葉蟲和筆石類動物的消失。當時還很少有生活在海洋之外的物種,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氣候變冷進入冰川時代和隨後的氣候變暖,此次滅絕事件實際上由兩個相隔約100萬年的滅絕事件組成。第一個事件是由氣候變冷引起的,當時的岡瓦納大陸進入南極地區如下圖;第二個事件是由隨後的氣候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影響了海洋氣溫和海平面。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附近超新星引起的伽馬射線爆發可能是導致奧陶系-志留系大滅絕的原因之一,伽瑪射線爆發會剝去地球的臭氧層,導致強烈的太陽紫外線輻射。、

晚泥盆世滅絕可能發生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約3.76億到3.6億年前,科學家對這種滅絕的原因知之甚少。主要兩個著名的物種多樣性的下降包括克爾瓦瑟事件,約20%的動物科和70-80%的動物物種滅絕,主要受影響的動物包括菊石、底棲有孔蟲、腕足類、牙形綱、片狀珊瑚、無顎魚類、板層動物、層孔蟲海綿和三葉蟲,原始泥盆紀造架生物床板珊瑚和層孔蟲沒有從滅絕中恢復過來,對珊瑚礁生態影響劇烈;漢格伯格事件使海洋科家族數量下降約16%,包括菊石、介形蟲和厚皮動物。

2.51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時間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危機,至少90%的物種滅絕,甚至昆蟲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是昆蟲漫長曆史上唯一一次大規模滅絕。二疊紀大滅絕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和進化過程,在滅絕事件之後,陸生四足動物的多樣性花了3000萬年才恢復。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一事件是西伯利亞火山噴發出大量熔岩和溫室氣體的結果,導致了一系列的氣候連鎖性變化,包括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和酸雨、海洋缺氧以及汞等有毒金屬中毒。熱帶地區的海洋表面溫度高達45攝氏度,盤古大陸沙漠溫度可能更高,導致大量陸地動物、海洋爬行動物和魚類從化石記錄中消失,只有高緯度地區例外。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煤是二疊紀種子蕨類植物形成的,也是滅絕事件的受害者。三葉蟲(下圖),這個在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物種,就是在這個時候滅絕的。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在2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末期,滅絕迎來了侏羅紀。原因尚不清楚,關於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和火山爆發的假說也一直存在爭議。滅絕事件發生在超大陸泛古陸分裂之前。在海洋中,整個牙形綱(下圖)和34%的海洋屬消失。在陸地上,除了鱷魚目和翼龍目以外的所有古龍,一些殘存的獸腳目動物以及許多大型兩棲動物都滅絕了。這次滅絕事件使得恐龍得以茁壯成長,並接管了一些由於先前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這類角色物種滅絕而遺留下來的空缺。

白堊紀末期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恐龍這個1.6億年來佔統治地位的脊椎動物群體從地球上消失了,獸腳亞目恐龍進化為鳥類的一個分支除外,事實上,所有體重超過25公斤的陸地動物都滅絕了。這次滅絕的原因現在被認為是現在尤卡坦半島海岸附近的一顆小行星撞擊導致的災難性結果,現在有大量的地質證據支持這一理論。白堊紀末大滅絕後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時間比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時間短,約為1000萬年。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現在已經開始第六次大滅絕,主要與人類活動有關。大約4萬到5萬年前,在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袋獅(下圖)、一噸重的袋熊和一些巨型袋鼠物種滅絕消失了。在北美,幾乎所有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都發生在一萬到一萬兩千年前,剩下的只有較小的哺乳動物,如熊、麋鹿、駝鹿和美洲獅。人類文字記載了許多動物的滅絕:渡渡鳥在1662年左右滅絕;Steller海牛在1768年滅絕,歐洲人於1741年首次發現Steller海牛,並捕殺它獲取肉和油,最後一頭Steller海牛死於1768年,這相當於從海牛第一次與歐洲人接觸到該物種滅絕只花了27年時間;1914年,最後一隻旅鴿死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一家動物園;1918年,最後一隻卡羅萊納長尾小鸚鵡死亡;日本海獅在20世紀50年代由於漁民的捕殺而滅絕等等等等。


科學閏土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



LDD55195342706


第一次,四點四億年前,百分之八十五物種滅絕。第二次,四點六五億年前,大部海洋生物滅絕。第三次,二點五億年前,百分之九十六生物滅絕。第四次,一點八五億年前,百分之八十的爬行動物滅絕。第五次,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