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讓孩子們有一個陽光的起點是我一直想做和該做的事情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軍隊的培養讓楊洋對自己的判斷力具有足夠的底氣,知道哪些事情是底線,哪些事情是該做的。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演員楊洋

來源:《中國慈善家》2019年3月刊,原文標題《楊洋:舞動蒲公英》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音樂響起,16歲的楊洋出現在屏幕上。

那是2007年楊洋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的畢業彙報演出,男子獨舞《蒲公英》的影像資料。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11年後,在他的生日會上,楊洋再舞《蒲公英》。舞臺上的他與屏幕中的他於光影流淌中共舞,改編後的音樂多了幾分恢弘氣象,一個重音過後,漫天的彩紙飄揚灑落,時間的刻度在這一瞬間緩緩摺疊重合。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空中轉體、單手側翻……楊洋的基本功仍然紮實,只不過與11年前的稚嫩相比,如今的他更多了一份力量與持重。

這種改變源於十餘年來的磨礪與成長。

自2007年出演李少紅版《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角踏入影視圈後,楊洋嘗試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參演二十餘部作品,是導演張黎口中的“小戲瘋子”。

演戲之外,他熱心公益。2017年,他設立個人公益專項基金——楊洋陽光專項基金,專注於對留守兒童和貧困山區孩子的物質與精神幫扶。截至目前,陽光專項基金為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捐建了18個山村幼兒園(班),保障了接近500個貧困孩子就近接受學前教育。

“讓孩子們有一個陽光的起點”,是他一直“想做”和認為“該做”的事。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中國慈善家》2019年3月刊封面

忍著

楊洋自幼學習舞蹈,2003年,家在上海的他放棄去上海舞蹈學院就讀的機會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成為一名文藝新兵。

穿上軍裝,一直是他的夢想。“我小時候就特別想穿上軍裝,覺得特別有自豪感。”

這種“自豪感”支撐著年幼的楊洋度過了艱苦的軍校時光。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段“軍藝小兵過六一”的電視專題片。片中12歲的楊洋和其他夥伴們一起出早功、觀看升旗儀式、參觀毛主席紀念堂,他還在鏡頭前鄭重其事地展示自己洗襪子的經驗與技巧。但鏡頭後,有很多沒有被記錄下來的艱辛與孤獨。

“其實小時候在軍藝上學,一個月才能和家裡通一次電話,那個時候真的很想念父母,但這是我自己做的決定嘛,也從來沒有後悔過。男孩子,忍著唄。”

念軍校雖苦,但也有回甘。楊洋真心熱愛著舞蹈,而軍校的鍛造也讓他變得格外獨立、堅強,這為他日後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李少紅版《紅樓夢》劇組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挑選演員,彼時的楊洋正在準備自己的畢業彙報演出和一個十分重要的舞蹈比賽。但命運的抉擇往往降臨得十分匆忙,在父母的鼓勵下,他決定去試試。

“那時候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演員,我覺得演戲離我太遠了。”

楊洋也有過掙扎。他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舞蹈演員,此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表演訓練。第一次進組拍戲,他“特別緊張”。

“一條戲拍了二三十遍,現場很多工作人員,就看著你一條一條地來,那個時候我的內心很崩潰,壓力特別大,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最終,軍人身上那股特別的“韌勁”支撐楊洋戰勝了那些困難。

“既然認定,就會堅持下去。”他回憶,“可能跟我自身性格有關吧,我對任何事情都想要追求完美。雖然有時候挺累的,但畢竟也是為了讓結果更好。”

在拍攝《紅樓夢》時,楊洋甚至因為“哭”得過於動情而直接暈倒在現場。後來在拍攝張黎導演的《武動乾坤》時,他也因為高強度的打戲而導致外耳廓囊腫。

“這孩子不愛說,受傷就忍著,到醫院看的時候,我們就怕弄成什麼大事。他就是一個‘小戲瘋子’。”回想起楊洋受傷的情形,張黎心有餘悸。

作為公眾人物,必然要接受大眾的評判,甚至有被誤解的可能。有時候看到網上一些不太好的評論,楊洋“也會很失落”,但他大部分時間都會“忍著” 。

“我覺得這些都沒有關係的,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軍校的培養讓楊洋變得獨立,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我知道哪些事情是底線,哪些事情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能碰的。”他說。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去年六一兒童節,楊洋到貴州畢節七星關區撒拉溪鎮的龍鳳村幼兒園陪孩子們過節日。

飛起來

出道之後,一些前輩在公益領域的作為給楊洋帶來一定的影響。“看到他們一直在做公益,而且也看到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就希望自己也能夠盡一份力量和責任,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最初的階段,楊洋參與的公益活動涉及救助貧困兒童、環境保護、弘揚傳統文化和關愛女性權益等領域。他滿懷熱情,期待能夠儘可能多地參與其中。

此後他有意識地把目光投向兒童教育。他觀察到,由於偏遠地區信息閉塞,物質匱乏,不少兒童無法在適齡階段接受良好的教育,便萌生了創立公益基金、專注於幫助更多孩子接受有質量的早期和學前教育的想法。

2017年9月9日,楊洋在自己的生日會現場被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微公益授予中國發展基金會“兒童行動發展大使”及“星光公益領航員”稱號,並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微公益共同設立了個人公益專項基金——楊洋陽光專項基金。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生日會現場,楊洋捐出第一筆善款50萬元作為啟動基金。2018年,陽光專項基金總計收到善款320萬元,所支持的“一村一園計劃”也在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上獲得世界教育創新項目獎,這是該獎項創辦以來獲獎的第一個中國項目。

“一村一園計劃”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起的中國教育扶貧項目,“一園”指的是山村幼兒園。自2009年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通過和當地政府、捐贈企業、機構、個人及非營利組織深度合作,將山村幼兒園設在村一級單位,為偏遠貧困村落3到6歲兒童提供低成本保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

目前,陽光專項基金已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捐建了18個山村幼兒園(班),保障了接近500名貧困兒童就近接受學前教育。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目前,陽光專項基金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捐建了18個山村幼兒園(班),保障了接近500名貧困兒童就近接受學前教育。圖為楊洋為幼兒園的孩子們過生日。

去年的六一兒童節,楊洋去了一趟貴州畢節七星關區撒拉溪鎮的鄉村幼兒園。他給孩子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做遊戲,也為孩子們慶祝生日。

“真誠”是他和孩子們相處的秘訣,“他們會感受到,並回饋給你同樣的真誠。”

除了物質上的幫扶,文化的滋養與精神上的陪伴在他看來也十分重要。盡己所能,讓孩子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有一個陽光的起點”,是他最大的願望。

未來,楊洋希望能夠在目前的基礎上拓展更多公益項目。作為公眾人物,他始終覺得自己身上揹負著某種責任,如何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影響更多人一起投身公益是他一直以來思考的方向。

事實上,楊洋的粉絲團體跟隨著他的步伐,早就開始了公益活動。貴州畢節山區學生福州遊學、“童伴媽媽”、“老兵回家,為老兵圓夢”、百萬森林公益捐贈、白血病治療基金、關愛智障兒童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公益活動中都活躍著楊洋粉絲的身影。

善意的傳遞總有潤物無聲的意趣在其中,如同輕風吹過蒲公英,無數種子飄然遠去,各自落在土地上,生根,發芽。

楊洋曾說,如果有機會他想嘗試飛行員的工作。“我很嚮往翱翔的快感,總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去開飛機。”

這個夢想還未實現,但他的“蒲公英”,已經替他飛起來了。

本文選自《中國慈善家》2019年3月刊封面專題《2018慈善名人榜》,敬請關注該封面其他文章:

  • 出身名門,歷經香港娛樂圈浮華,50歲之後她把公益作為人生歸宿

  • 拳王鄒市明:我餘生全力以赴的方向是做這件事

  • 周筆暢:出道14年,她用音樂讓無聲世界裡的孤獨者聽見“愛的分貝”

  • 張一山:長大成人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杨洋:让孩子们有一个阳光的起点是我一直想做和该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