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為什麼又說這句話?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曾有說法稱錢天白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但是互聯網真正普及卻是一條漫長的路。以前想要了解一個知識,不,你根本不知道你想要了解什麼知識,也發現這些知識都少得可憐。

那時電話座機的安裝費還是驚人的高,溝通靠什麼?寫信,當然也催生了廣大的集郵生力軍。

如今,自媒體時代已經宣稱了它的到來,當然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要指望很理想和理性,畢竟骨感才是它的代名詞。所以好的、壞的、喜的、悲的、樂的、真誠的、虛假的,泥沙俱下。

有人選擇同汙,有人選擇避世,有人選擇在同汙中保留自己的本色,不管選擇如何,如何在這個朝代生活下去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的修煉過程,那如何在自媒體時代修煉好自我?

題目是:我見,而不是:法則,因為還沒有達到厚顏無恥的地步,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可以被認為是偽雞湯,吃壞了肚子,不包送藥的。(“知道這些你的人生將改變”、“不知道這些你就晚了”。每每看到這些標題我都感覺很心驚,心驚於什麼?此處可以猜。)

個人總結了關於修煉的幾個詞(當然一定不止於這些):選擇、吸納、沉澱及最後的輸出

一、選擇

向左走、向右走,選擇很重要,輕則找不到愛人,重則你的人生可能會有所不同。

為什麼選擇很重要?這只是個常識,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在選擇之中度過的,今天晚上你是選擇看書,還是選擇看電視?明天你是選擇打一天醬油還是努力工作。一切在於你手中。在選擇中我們犯錯、總結和成長,不犯錯的人那叫天使,當然還有假裝是天使的鳥人。

方向目標很重要,所以我說的選擇是要過一種積極有意義的人生。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大道萬千,行業萬千,一般人來說,只會在幾個行業中折騰,這時你就要定下自己的目標,最終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需要什麼樣的路徑去實現,當然啃爹也是一種路徑,不在討論範圍。

任何行業在我看來沒有貴賤之分,都可以在此行業修煉成大神的級別,但人腦奇怪就奇怪在這,基因可以傳遞,知識卻不可以一生下來就把長輩的知識繼承下來,不然估計我們都已經可以移民火星了。

那只有後天努力的學習了,選擇好了方向,自媒體時代的好處就來了。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自媒體時代無數大神級的人物都在傳播自己的能量,這時各種平臺你都可以去搜索到相應的知識:微信公眾號、豆瓣、簡書、微博、各種學習app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網絡上找不到的。而這種傳播的能量在那個撥號時代是無法企及的。

那我們選擇什麼?選擇如何站在這些大神的肩膀上,讓大神們總結下來的經驗變成你自己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有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再有一個燈塔指引你的方向,有救生衣可以穿在身上,何樂而不為呢?我找不到任何拒絕的理由。

二、吸納

為什麼不說吸收?

光吸收是不行的,要總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還得要挑選的過程。

舉個簡單的例子,拼在職場,一般來說沒做過幻燈片也見過幻燈片,如果你自己想要修煉這麼技藝時怎麼辦?

自己想?別鬧了,你想破腦袋做出一個四不像時,不如參考大神怎麼操作。對於基礎不高的人來說,首先把入門搞清楚,然後再看大神們的作品,借鑑學習再進行歸納,但是在吸納的過程中,不能僅依靠這些技藝或是形式,更多的是去把握內在的精華,比如可以看一些書,如《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等,看一些理論性的設計原理,然後模仿大神們的作品或是學習他們的經驗,再去實質操作,最終慢慢打磨才能達到吸納的效果。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但這個過程會有一些誤區,永遠不要假裝在認真學習,這點我不太贊同某些知識販賣者,好像每一種知識都值得去學習,若是天天走在學習的路上,而不是沉澱下來吸引歸納則可能一事無成。

學會選擇和放棄,然後再努力深入,才會有所收穫,而不是天天拼命學習,一年過後總結一下,發現什麼都沒有學到。

在學習的過程,對於抄襲我是深惡痛絕,那不就吸納,只是拿著別人的東西秀自己無用的肌肉,這樣的肌肉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虛幻的肥皂泡罷了,可禁不住陽光的照射。

三、沉澱

按百度百科的解釋,沉澱,在化學上指從溶液中析出固體物質的過程。

看自媒體時代的這些大神們,從不知到知都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哪一個可以隨隨便便成為專家,一出生就可以噴火的,估計只有紅孩兒了。

以前這些大神們想要把自己表達出去,可能只能在很小的圈子裡,但是現在,不管出於名或利的目的,積累的知識可以廣泛的傳播。只要在基本的規範下,通過利已的行為產生利他的效果,這是值得尊重的,不要去指望所有人都成為雷鋒,知識還是有價的。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自媒體開始向著收費轉變,一點也不奇怪。一些好的東西是需要花點銀子的,對於不想花錢的,也成,畢竟從粉絲經濟規模來看,他們都不會小氣巴巴的掩藏著,想要吸引人氣,總得有些乾貨,都會散發出來有用的東西,多用點心也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可以讓你少走了許多彎路。

學習知識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主動去整理歸納,然後沉澱在自身,在這個發酵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轉化。

沉澱和發酵中,最重要的有空杯心態,雖倡導學習,但是學習之路有沒有盡頭?只是一直在路上罷了,不能嚐到一點皮毛就以為學到家了。

金庸小說中的一段文字:

張三丰一路劍法使完,竟無一人喝采,各人盡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能用來對敵過招?”轉念又想:“料來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數,好讓他瞧得明白。”

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 “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 “已忘記了一大半。”

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很是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

張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胡塗啦。”張三丰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收劍歸座。

當然這是武俠小說,但道理卻很簡單,學的不是招式,而是精髓。

自媒體時代另一個不好之處就是,由於數據太多(數據和信息並不是一回事),可能會導致浮躁之風盛行,畢竟今天你有一個閃光點、明天他有一個閃光點,這時需要做的是集百家之長而後成一家之言,要學會從大數據中抓取有用的數據,形成自己的信息流,再整合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正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要把這些穿成項鍊還是看個人的功底了。

四、輸出

輸出是什麼?就是把自己的所學所得,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那個誰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通過選擇、吸納、沉澱之後,一定要實踐。實踐還不是盡頭,按照戴明環來說,這是一個不斷迭代和優化的過程。

想和說不是一回事,說和寫更不是一回事。

想的很好,說時可以少點邏輯性,但真正要輸出時,要把其中的關係梳理清理,這就是一個知識不斷梳理、打碎、再整合的過程。

自媒體時代修煉之我見:選擇、吸納、沉澱、輸出

就如我寫這篇文章時,想的應該很簡單就寫出來了,但真正下筆時卻發現要梳理的東西太多,但正是在為不斷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最終達到輸出的目的。

這也是為什麼學習知識要看書,而不是一味刷網絡數據,因為一本的成型,需要把其中的邏輯關係理順,最起碼有一定的體系在內,否則就不叫書了,只能稱之偽書。

讀到讀書得要再多囉嗦幾句,聽音頻書,看書評(雖然我也寫書評),這些都不能算是讀書,真正的讀書是靜下心來把一本書好好讀下去,最近看牛津通識讀物中的《進化》,這是我個人選擇要閱讀完的一套書,進化若用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用達爾文的話來說,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鬥,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

一句話的是乾貨,是不是聽了這句話就不需要閱讀了呢,並不如此,而是看作者如何把進化這一過程說清楚,圍繞著什麼樣的觀點或是證據來展開,若是站在功利的角度出發,看這本書完全是沒事找抽型,那就看自我的選擇。

生命總是一種浪費的過程,那就把這個過程浪費在一些有意義的事上面,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上面。

比如我選擇的輸出就是不斷的寫,有的可以把這種輸出變成視頻,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是輸出的是抄襲別人的東西,還是經過修煉之後完全是自己的輸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