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金融“血脈”更好滋養實體經濟“肌體”

一論貫徹金融助力鶴壁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政金企對接會精神

4月2日、3日,“金融助力鶴壁建設高質量發展城市”政金企對接活動在我市舉行,這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盛事,必將為我市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曾有專家用一個小故事描述了經濟與金融的關係:村民小王有一手編竹蓆的好手藝,他編出的席子在城裡供不應求。但小王買不起足夠的原材料,無法擴大生產,城裡人也用不上質優價廉的涼蓆,雙方都很遺憾。這時,一家銀行貸給小王一筆錢,小王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收入;城裡人買到了涼蓆,改善了生活品質;銀行得到了利息,又有更多資金用於幫助其他需要用錢的人,大家都很高興。

沒有小王的貸款需求,銀行就沒事兒幹;沒有銀行的放款,小王就只能低水平生產。這也正是金融與實體經濟互促互進、共生共榮的生動寫照。

然而,現實並不像故事中那麼如意。有一段時間,“脫實向虛”曾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最大痛點,相當一部分資金在虛擬經濟中空轉,導致許多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面臨血脈不通”、“貧血”甚至“失血”的危險。

因為資金鍊斷裂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事例不勝枚舉。曾經,中國大型的火腿腸生產基地、全國大型“企業明星”併成功上市的春都集團,因為資金鍊斷裂而日落西山;曾風靡一時的樂視集團,也因資金鍊斷裂而一蹶不振;而我市也曾有一些企業因為流資不足而陷入停滯。

肌體強健,才能氣血旺盛;沒有過硬的實體經濟,金融的“輸血”作用也就無從談起。小王如果沒有過人的手藝,銀行就算借給他再多錢,也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要想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本領。

因此,作為企業,必須聚焦主業、找準定位,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在提升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在開拓市場上下功夫,拿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為下一步發展做好充足準備,用自身絢麗的“鮮花”吸引金融機構的“彩蝶”。有關部門也應搭建起銀企對接的平臺,為正在“長身體”的優質企業補足“營養”,促進實體經濟長足發展。(鶴壁日報評論員)

總值班:靳麗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