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化工帶”應拒絕“一刀切”式治理

長江化工帶的整治工作往往投入大,週期長。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化工區要實現生態轉型,切忌簡單以離長江的距離作為依據“一刀切”式治理,必須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摸清家底,從本質環保和本質安全出發,優化園區和產業規劃,發揮法律和市場的作用。

摸清家底 切忌“一刀切”

地處長江下游的江蘇省,沿江分佈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八市。八市企業集聚,其中化工企業有4271家,長江岸線1公里範圍內的有195家,化工園區37個。為騰出沿江高質量發展空間,江蘇對全省54家化工園區進行全面梳理,建立化工園區退出機制,堅決取消不達標化工園區。

湖北全省現有化工企業1021家,其中沿江1公里範圍內化工企業105家,沿江1公里至15公里範圍化工企業455家;化工園區58個,園區外的化工企業456家,園區內的化工企業565家。

為使“關改搬轉”成為沿江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機遇,湖北省計劃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這一工作,並制定詳細工作方案和“一企一策”任務清單,對搬遷企業提供土地、資金等政策傾斜。

多位環保基層幹部認為,環保整治是企業轉型升級必要條件,在治理中應從本質環保角度出發,強化源頭防治、過程清潔、末端治理的全過程管控,以防汙治汙帶動企業及園區環保設備升級、工藝技術提升和管理水平提高,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生命力,築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長江沿線1公里化工帶整治過程中,眾多化工企業認為這一概念對於“長江大保護”十分必要,尤其是散佈在長江邊上的大型危化品儲罐,存在環保和安全隱患。但在開展沿江化工企業整治和規劃時,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行業、產業和化工產品進行分類考察,併兼顧好入江河流的整治工作。在化工帶整治過程中,摸清家底才可對症下藥。

“過去之所以將企業規劃在長江邊,也是考慮到化工行業取水量較大,沿江化工企業整治的核心是減排和升級,不能簡單以離長江的距離作為依據,‘一刀切’的進行治理。”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家海說。

發展循環化工 優化園區和產業規劃

多位幹部和業內人士認為,化工產業的汙染問題不僅是技術和成本問題,還有管理問題,要在優化佈局、綜合治理、循環利用、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將產業發展納入綠色、低碳、循環、規範的軌道。

建設化工園區的本意是讓產品環環相扣,把原料“吃幹榨盡”,組成完整循環產業鏈,但一些化工園區只能稱作是化工企業集中區,產品無法循環。劉家海認為,園區治理需要若干個企業協同配合,共同做好循環利用和一體化發展,才會實現生態和效益的雙贏。

在鎮江新區綠色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以東普化工等無機化工企業為核心,為園區內江南化工、原宏達新材料等其他化工企業提供氯氣、氫氣、燒鹼等生產原輔材料;原宏達新材料等企業生產有機硅產品,為江南化工生產白炭黑提供甲基三氯硅烷等原料;江南化工生產白炭黑產生的副產品氯甲烷也可作為原宏達新材料的生產原料,形成“你給我餘氣廢渣,我還你原輔材料”的循環產業鏈。

“過去環保部門的工作往往停留在末端檢測和處罰,這樣的做法其實治標不治本。”江蘇省鎮江新區安環局副局長顧祥剛認為,當前的環保整治工作倒逼企業及環保部門提高管理水平,從末端治理擴移到全過程管控,努力形成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園區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尊重發展規律 發揮市場作用

業內人士認為,長江經濟帶化工整治慢不得、也急不得,慢不得是因為生態環境保護刻不容緩,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積極謀劃短期和中長期綠色發展規劃;急不得是因為還清歷史欠賬、攻破技術難關、企業提質增效等都需要時間。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高汙染、高能耗和高風險問題,應通過行政、法律、市場、技術等手段協同解決。”江陰市環保局宣教科姚奎說。

嚐到汙染“苦果”的湖南省岳陽市云溪區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園區產業項目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兩方面。

“為了拆除碼頭,我們事先研究了18部法律,經過反覆交涉和努力,目前云溪區11公里碼頭範圍內,關停了6個碼頭11個泊位。”云溪區交通局局長吳勇認為,隨著環保整治的不斷深入,環保部門系統內部的學法和對外的普法工作必須同步推進,從而提高環保執法者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水平,為保證法律得到切實遵守和執行創造條件。

此外,云溪區區委書記張中於、武漢市金融工作局金融一處處長閻鴻等人認為,長江化工帶的生態修復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可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搬遷改造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方式募集資金,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保形勢,顧祥剛等人建議,讓民營資本參與化工帶轉型,發揮第三方專業優勢。江蘇省鎮江市已開始探索由社會資本與國有公司共同組建大氣汙染綜合防治公司。在該項目中,政府是監管方,企業是運營方,政府負責對企業的建設期及運行維護期的績效考核,企業負責化工園區的監控及運維繫統建設,包括實時在線監控系統、治理系統、質量保障實驗室、工程技術諮詢服務中心等。

多位環保幹部認為,環境整治是大範圍長時間的行動,治理並非一夕之功,除了有宏觀的政策導向,還需有細緻的處理方案,不能以簡單的問責代替整改,要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權和事權的關係,按照行業發展規律依法整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