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砼“跳倉法”施工

“跳倉法”施工是在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將超長、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分為若干小塊間隔施工,經過短期的應力釋放,再將若干小塊體連成整體,依靠混凝土抗拉強度抵抗下一段的溫度收縮應力的施工方法。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該工藝開始逐漸應用於國內重大民用超長、超厚大體積混凝土工程中。大量工程實例證明,採用“跳倉法”工藝,取消溫度後澆帶,可以取得良好的裂縫控制效果,獲得了工期短、投資低、施工方便、質量可靠等社會和經濟效益。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範》(GB50496-2009)5.1.4條規定,超長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應選用下列方法控制結構不出現有害裂縫:

“跳倉法”施工:跳倉的最大分塊尺寸不宜大於40m,跳倉間隔施工的時間不宜小於7d,跳倉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設置和處理。

1、施工原理

“跳倉法”施工是在在不設後澆帶情況下解決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和防滲問題。施工原理是利用混凝土“抗與放”的設計原則,即"抗放兼施、先放後抗、以抗為主"的原理,對於前7天收縮值,用“放”的跳倉施工法,7天后混凝土的強度可以抵抗其餘的收縮應力,因此採用“抗”的方法。先放後抗,即先釋放混凝土早期的塑形收縮應力,經分析科學劃分"跳倉塊",把超長混凝土帶分成若干塊,取消後澆帶,採用施工縫預埋止水鋼板,並編號標註,通過跳倉方式分段澆築,並採取材料、結構、施工管理綜合措施,嚴格實施有效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縫。

大體積砼“跳倉法”施工

施工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築、整體成型”的原則,間隔時間為不少於7天,最終把混凝土帶連成整體。整體成形後產生的幹縮、碳化收縮等應力依靠混凝土自身的抗拉能力抵抗,並通過後期保溫、保溼,減緩溫度降低,從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和減少裂縫的產生。

大體積砼“跳倉法”施工

大體積砼“跳倉法”施工

2、節點構造及施工流程

施工縫的構造和處理是防止滲漏的關鍵,對基礎底板之間的施工縫一般應設置超前止水構造。外牆、底板施工縫均做防水附加層。每道施工縫均在斷面處加設鋼筋焊接網架,以支持雙層密目鋼絲網

大體積砼“跳倉法”施工

施工流程一般為:放線→澆築墊層→砌磚胎膜→磚胎膜抹灰→防水層施工→細石混凝土保護層施工→綁紮底板鋼筋→吊模、焊止水鋼板→澆底板混凝土→搭板牆支撐排架→綁紮柱、板牆鋼筋→立模板→澆築板牆混凝土→搭頂板支撐排架→綁紮頂板鋼筋→澆築頂板混凝土。

3、技術管理要點

“跳倉法”施工是一項綜合技術,必須分析各階段控制要點與難點,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措施,才能保證效果。

(1)“跳倉法”施工必須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做好配合比設計,做好技術交底。

(2)混凝土澆築應密實成型,特別是施工縫處可採用二次振搗。澆築後,及時清理表面積水,約2-3小時後,進行一次抹收面,防止早期收縮裂縫的出現,控制好時間,抹面工作及時跟蹤,在混凝土終凝前完成二次抹面收光工作。

(3)保溫保溼養護。混凝土澆築後及時進行保溫保溼養護,養護時間不少於14天。混凝土板可採用覆蓋薄膜加土工布或棉氈,牆採用帶模養護,拆模後掛薄膜或土工布噴霧養護。

(4)進行溫度監測,分析數據並及時調整養護措施。

總的來說,“跳倉法”施工必須嚴格按照施工規範、工藝標準和施工方案進行,做好施工組織安排,控制混凝土澆築密實,加強養護,從技術和管理各環節保證工序質量,才能實現施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