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一種書法覺醒正悄然發生 !

展覽是當代書法傳播最主要的方式,在創作上具有導向性,對書法形式的探索、風格的拓展、主題的表現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被展覽潮流推著往前走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只是一聲身不由己的長嘆,何不積極思考,

在大勢所趨之下究竟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守住書法該有的東西?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其中一個問題至關重要——書寫文化。


趨勢:一種書法覺醒正悄然發生 !



強調書寫文化,也就是排斥描摹、刻板、機械化與無意義的重複,特別是那種為了入展、獲獎,幾個月時間都在打磨一件作品,同樣的內容書寫了千百遍,或採用集字的方式,或請老師、朋友寫好後自己朝夕臨摹。很難想象,這種練習模式下,其筆下還能有什麼性情流露?到最後,只能是越寫越麻木了。從千百張中同樣內容的作品中挑出一張投稿,除了讓人感慨作者的辛勤勞作之外,並不為之感動,並且對藝術、對自身的發展也無裨益。


趨勢:一種書法覺醒正悄然發生 !



談及一類毫無藝術自覺地書寫,毫無意義的肢體動作重複,抄書匠即是

翻看大型的展覽作品集,不分書體,我們極易看到《滕王閣序》、《岳陽樓記》、《記承天寺夜遊》、《赤壁賦》、《秋聲賦》等,皆是作者最愛書寫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類似風格、同一書體、相同書寫內容的作品也因此齊聚一堂,給人一種都在忙碌著“翻拍”經典作品的感覺。有點巧合的是,一些被查出是代筆的作品,所寫的也常常是這類“翻拍”的大眾題材。


趨勢:一種書法覺醒正悄然發生 !



我們並不排斥書寫極為常見的題材,也並非一定要千辛萬苦找到從未被書法家寫過的詩詞文賦,這並不現實,只是有必要“杞人憂天” ,指出一點

為了入展、獲獎,不少書法作者過於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生意人的精明,期望低付出高回報,短時間高效率。於是乎,時人之間相互浸染,橫向取法非常便捷。而縱向的,向古人取法也很容易,將陸柬之《文賦》 、蘇軾《前後赤壁賦》 、趙孟頫《秋聲賦》 、董其昌《酒德頌》等意臨即可投稿。

然而非常現實的是,在當下的市場規律下,偶爾的一次獲獎、入展其實並不能隨即帶來所遐想、所一廂情願的經濟效益,而名聲也只是暫時的。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於既得的名聲也是如此。

社會上普遍批判書法家功利性的同時,也往往給很多人一種錯覺,好像書法和名利真的就只隔一層紗似的那麼近,一旦獲獎、入展,名和利就會席捲而來,真是這樣的嗎?

真正要獲得業內的認可,書寫者必須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蓬勃的創作活力,不被“後浪”推倒,要下真功夫,在古與新中突圍,在有意味的書寫形式與經得起審讀的內容上做深入地挖掘,並且尊重書寫文化,承認書寫是慢功夫,要有長年累月的積累,要明瞭書寫的味道是用心、用時間烹調出來,而不是“高壓鍋”催熟,“魔鬼訓練法”速成的。


趨勢:一種書法覺醒正悄然發生 !



書寫除了應避免淪為機械化、了無生趣、極端功利性的工具、手段之外,還應該理智地發現,重視書寫的藝術性固然可喜,但如果過分拔高,渲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則全然扭曲變樣了。並且,如果僅僅純粹從藝術的角度去分析書法,難以客觀呈現書法的發展、演繹,也容易陷入重虛輕實的尷尬境地,往往談得越玄妙,越讓人如墜雲裡。

不可否認,有失有得,那些拋棄漢字形、義的作品,確實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震撼與思考,也取得一些有意義的探索成果,但跳出漢字的邊界,是否該有另外的邊界?它的藝術門檻、藝術規定是什麼?如果只需灑上墨汁,呈現說不清道不明的墨象,談不上“墨書”,甚至也非“墨畫”,那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藉此介入書法藝術,並自稱書法家、藝術家?

當然,時代不一樣,把書法當作日常修養、雅玩樂事的大有人在,而在當下“以學書為事業,用此終老而窮年者”也越來越多,不必有歐陽文忠公“是真可笑也”的感喟。書法家也常有另一稱謂:書法技術家,這說明社會也在呼喚著書法家的文化覺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