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歸去來兮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執著生命,愛護自我,珍惜今天,度一個濃烈的人生。

清明節,歸去來兮

今天我活著,而明天我將死去——所以,我要超脫生命,參破自我,寬容今天,度一個恬淡的人生。

清明節,歸去來兮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清明節,歸去來兮

如此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清明節,歸去來兮

思考死亡的另一個收穫是使我們隨時做好準備,即使明天就死也不感到驚慌或委屈。儘管我始終不承認死是可以接受的,我仍贊同許多先哲的這個看法:既然死遲早要來,早來遲來就不是很重要的了,最後反正都是一回事。在我看來,我們應該也能夠做到的僅是這個意義上的不怕死。

清明節,歸去來兮

一個人若能看穿壽命的無謂,也就盡其所能地獲得了對死亡的自由。也許仍畏懼形而上意義上的死,即寂滅和虛無,但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死,即由疾病或災禍造成的具體的死,已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恐懼之感。

清明節,歸去來兮

人活在世上,對於未來會有種種期望和計劃,並且為之忙碌。倘若一個人意識到死亡近在咫尺,就會明白,期待中的未來也許並不存在,惟一可把握的是當下。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可能突然遭遇沒有明天的一天。可是,世人往往為不可靠的明天覆明天付出全部心力,卻把一個個今天都當作手段犧牲掉了。

清明節,歸去來兮

死本質上是孤單的,不可能結伴而行。我們活在世上,與他人共在,死卻把我們和世界、他人絕對分開了。在一個瀕死者眼裡,世界不再屬於他,他人的生和死都與他無關。他站在自己的由生入死的出口上,那裡只有他獨自一人,別的瀕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並不和他同在。死總是自己的事,世上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獨一無二的死,不存在一個一切人共有的死。死後的所謂虛無之境也無非是這一個獨特的自我的絕對毀滅,並無一個人人共赴的歸宿。

清明節,歸去來兮

沒有死,就沒有愛和激情,沒有冒險和悲劇,沒有歡樂和痛苦,沒有生命的魅力。總之,沒有死,就沒有了生的意義。

清明節,歸去來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