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四人為何不殺?

成朝利


朱元璋確實殺了很多功臣,但是說明朝有三十四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其中的三十個,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朱元璋雖然為人狠辣,但他對功臣也遠沒有傳言的那麼嚴酷。他殺開國功臣的邏輯,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並非是亂殺。

一、早期去世的功臣多是善終

先按照死亡的時間順序,列一下明朝開國功臣的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功臣不算,追贈爵位的也不算)

1369年—鄂國公常遇春病卒 

1371年—廣德侯華高病卒

1372年—宣寧侯曹良臣戰死

1374年—淮安侯華雲龍病卒

1375年—誠意伯劉伯溫被胡惟庸害死

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賜死

1377年—衛國公鄧愈病卒

1378年—臨江侯陳德病卒

1378年—東平侯韓政病卒

1379年—濟寧侯顧時病卒

1379年—靖海侯吳禎病卒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鞭死


1381年—江陰侯吳良病卒

1382年—營陽侯楊景病卒

1382年—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1382年—宣德侯金朝興病卒

1383年—安陸侯吳復病卒

1384年—曹國公李文忠病卒

1384年—鞏昌侯郭興病卒

1385年—魏國公徐達病卒

1386年—六安侯王志病卒

1387年—鄭國公常茂流放

1387年—永城侯薛顯病卒

1388年—安慶侯仇成病卒

1388年—海西侯納哈出病卒

1389年—南安侯俞通源病卒

從以上列出的名單可以明顯看出,在洪武二十二年之前(公元1389年),明初開國功臣一共死了26人,其中22人是正常病死。

只有廖永忠、朱亮祖是被朱元璋賜死。但是這兩個人的死,一個是知道的太多了,一個是貪贓枉法,都是死有餘辜,跟朱元璋誅殺功臣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可以這麼說,洪武二十二年之前,朱元璋對功臣很少下手。僅有得個別案例,那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另外就是明朝第一功臣徐達的死因,關於他的死,我傾向於是跟朱元璋沒有關係。理由很簡單:徐達死的那年,朱元璋沒有任何必要殺掉他。

二、李善長案被誅殺十人

朱元璋真正大開殺戒,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殺李善長開始的。這一年死了十一人,其中朱元璋殺了九人。

首先是兩個病死的:雄武侯周武病卒、航海侯張赫病卒,這兩人是善終。

同年,韓國公李善長因坐胡黨被處死,同年因為同樣原因處死的還有: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臨川侯胡美、宜春侯黃彬、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河南侯陸聚、滎陽侯鄭遇春。以上九人確確實實是被朱元璋所殺,無可辯駁。

關於殺他們的原因,《明史》的官方說法是當年胡惟庸謀反,這些人都有參與。事件在這一年被披露,然後被朱元璋一鍋端了。不過這屬於很不靠譜的說法。我覺得他們被殺的真正原因,應該還是朱元璋為了徹底廢除丞相制,有意得在打壓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李善長當過丞相,這是他必死無疑的重要原因)


從李善長開始,朱元璋才是真正動了殺開國功臣的殺心。不過殺了李善長一黨後,朱元璋並沒有繼續大開殺戒,而是及時停手。按照當時他的預估,應該是殺夠了,沒必要再殺了。

可是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1392年,朱標突然病逝了。他的死,嚴重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為了能讓皇孫朱允炆順利繼位,朱元璋只得繼續大開殺戒了。

不過這一年,朱元璋還來得及開殺戒。(要編造殺這些功臣的藉口)。因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只死了三個人。

其中黔國公沐英是病死(死的非常及時,算是一個善終);江夏侯周德興因為他的兒子跟宮女淫亂,被朱元璋以株連罪誅殺;靖寧侯葉升也是坐胡黨誅,屬於李善長一案的殘黨。

三、藍玉案被誅殺十七人

轉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殺人藉口收集夠了,朱元璋便開始了大開殺戒:

首先是涼國公藍玉和開國公常升被誅。因受他們的牽連,會寧侯張溫、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桓、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全寧侯孫恪、瀋陽侯察罕、西涼侯濮興、宜寧侯曹泰、支平侯韓勳、徽先伯桑敬、東莞伯何榮等13人,一併被處死。


四、為了平衡政治,警告藩王,誅殺傅友德、馮勝二人。

再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極具分量的穎國公傅友德被賜死。同一年,定遠侯王弼和永平侯謝成因為藍玉案被誅殺,屬於上一年沒殺完的殘黨。

最後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僅存的兩個開國公爵也都死了。其中宋國公馮勝是被朱元璋賜死,信國公湯和是病死。

同一年,崇山侯李新因為貪汙受賄,被朱元璋下令處死。

以上一共列舉了61人:其中病死26人;因自身原因被朱元璋處死的有5人;被朱元璋找茬而冤殺的有29人;被胡惟庸害死者1人。

如果再分得細緻一些,朱元璋真正對功臣的全面大清洗是發生在朱標死後,1393—1395年這三年時間。被冤殺者高達19人,佔明朝被誅殺功臣的三分之二。

五、朱元璋大開殺戒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在這三年時間內大開殺戒呢?其實原因在前面提到過。


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由於皇太孫朱允炆太過年輕,且毫無政治威望和手腕。朱元璋原本為朱標培植的藍玉、常升一黨),反倒成了太孫朱允炆的最大政治威脅。(朱允炆鎮不住這些大將)

朱元璋當時63歲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迫於時間壓力,朱元璋只能在自己風燭殘年之際,以大開殺戒的方式,儘快解決最大政治隱患,消滅了藍玉、常升等一系列開國功臣。

殺掉了藍玉、常升一黨後,傅友德、馮勝因為跟藩王有姻親關係,他們兩人的存在,同樣會造成政治失衡。所以朱元璋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他們也一併剷除了。

這裡插一句,宋國公馮勝的女兒是周王朱橚的王妃,穎國公傅友德的女兒是晉王一系的世子妃。他們跟藩王的關係太親密,對朱允炆的威脅太大了。所以他們必須死。如果徐達還活著得話,他肯定也會被誅殺。(徐達是朱棣的老丈人)

六、總結

從後知後覺的角度來說,在朱標未死前,開國功臣只要不嚴重違法或偷偷搞小團體,朱元璋都不會殺他們。但是在朱標死後,除非是像湯和一樣變成廢人了,朱元璋才有可能放過。因此朱標的死,太孫朱允炆的懦弱無能,這才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大開殺戒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見,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決定,是非常冷靜的以政治理性為準則,絕不感情用事的選擇。某些歷史發明家動輒就說朱元璋是個賊王八,他殺功臣是因為他的出身低,導致他的性格自卑,變成變態殺人狂。這種極為膚淺的觀點,就當作是笑話了。


Mer86


朱元璋到底有沒有殺開國功臣?如果殺了,殺多少? 已經回答的很清楚了,這裡我不再贅述。我們只是在假設殺的前提下,分析一下朱元璋如此做的心理。


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一代豪傑朱元璋在古代算是比較英明的皇帝,理應愛惜人才,廣納賢良之士,卻為何火燒慶功樓將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幾十個開國功臣全部燒死呢?我猜有以下緣由。

其一:朱元璋為人生性多疑,對許多人不太信任。封建思想提倡君為臣綱,臣子應當世世代代輔佐君王,江山的每次更改都會有人說是謀權篡位。

當然了,每代開國皇帝也會編一些亂七八糟的故事說自己是上天派下來拯救人民的,所以推翻前朝,登上帝皇寶座理所當然。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也畏懼有能力且野心勃勃之人奪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

更何況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中,文才武略,對自己的寶座虎視眈眈的人並不少。萬一哪天他們就像自己那樣又將江山改了。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部幹掉,不留後患。

其二,朱標之死,朱元璋脫不了干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朱元璋直接造成了朱標的死亡,所以朱元璋對兒子深感內疚。



而這種內疚的彌補就全部放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身上,對其給予厚望。並在朱允炆不到15歲之時便立為太子。

朱元璋兒子有才的並不少,而封建貴族又喜歡幾個大家族聯合。若是兒子中有人與幾大家族暗中勾結,那麼自己的嫡孫就陷入危機。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性情與朱標相似,書生意氣,儒雅溫和,一心崇尚仁政。

這樣一個溫順性格的朱允炆若是日後執政,面對朝廷強硬勢力,可能會被牽著鼻子走。所以為了自己的基業千秋萬業,朱元璋也不得不將這些王侯將相消滅。

由此可見,朱元璋是想達到讓想反叛的都死,有實力的不敢再叛,想謀反的無實力的目的,以鞏固朱家子孫的江山。

但朱元璋火燒慶功樓的事件並沒有史料記載。《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說朱元璋殘暴地殺死許多大臣,但並未說火燒慶功樓殺死開國功臣。

所以以上原因也只是在假設真的有火燒慶功樓這件事的基礎上進行的揣測。

如若朱元璋真的火燒慶功樓,加上自己殘殺的其他大臣,位高權重的人數高達30人,為何還有四個不敢殺呢?

據說這4位逃過一劫的分別是信國公湯和、西平侯沐英、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四人職位並不小,卻能使得朱元璋留他們性命,可見都是非凡之人。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首先信國公湯和與朱元璋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

他們是同鄉亦是發小,從小在一起嬉戲,一起成長,感情至深,交情甚厚,朱元璋不可能不念過往之情留他性命。

其二湯和對朱元璋有恩。朱元璋不僅是自己兒時的玩伴,與自己一起留下成長的足跡,更是朱元璋能當上皇帝的重要因素。

當年朱元璋能夠投靠郭子興,還得歸功於湯和引薦,若是沒有當年湯和的這一推薦,朱元璋可能還是繼續在江湖飄蕩化緣。

其三湯和性格忠實老厚,凡事都能擺正心態,不爭不搶。


在朱元璋領導起義軍時就看出了這一點,每次分賞肯定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湯和從來都不抱怨,只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四湯因與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又一起征戰沙場,對朱元璋可謂十分了解。開國之初,朱元璋廢宰相設內閣,將權利集於一身,又設置監察制度監視百官。

湯和早就料想到朱元璋的之後的殘暴做法。於是自己向朱元璋請求交兵權,隱退故鄉。

湯和還鄉後,為了不讓朱元璋起疑心,便遊山玩水,不結交貴族,與平常百姓一樣過著無權的生活,不問世事,使朱元璋消除了戒心。

所以,朱元璋最後沒有對湯和下毒手,使其得以善終。

第二位長興侯耿炳文:其一耿炳文雖沒有湯和那樣能審時度勢的才華,更沒有湯和那樣知曉太祖心思的能力。

但此人為人低調收斂,處事小心謹慎,和其他高調的人相比,太祖更喜耿炳文。


其二,耿炳文是打仗能手,擁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曾帶領起義兵打得敵軍節節敗退。

朱元璋雖不願意看到耿炳文有如此軍事才華,但比起那些奸佞之臣,耿炳文還是可以信任的。

其三,明朝不能沒有大將在,若是將軍都死了,人心就會躁動,那些對明朝江山虎視眈眈的人就會乘機謀權奪位。

若是到那時,一個軍事奇才的將領都沒有,明朝必亡。所以朱元璋留了耿炳文一條性命,但卻不知耿炳文被自己兒子朱棣逼迫自盡了。

第三位是西平侯沐英:其一,沐英作為朱元璋的養子,雖不是親身的,但比親生的大部分兒子強得多。

沐英當時和自己南征北戰,吃盡了苦頭,才和眾將打下了明朝的江山。此人聰明好學,帶兵得法,深得朱元璋喜愛。

其二,沐英雖是養子,但若是自己死後,朝中有謀權篡位之人,沐英也會幫助自己的兒子平定叛亂,養的也永比外人強。

即使沐英不為自己的兒子,而是自己要當皇帝,也比把明朝江山送給外人好。



其三,沐英被派去鎮守雲南,離應天府(南京)相差甚遠。並且沐英在雲南是幫助百姓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把雲南整頓得很好,也沒有謀反跡象,所以朱元璋沒有殺他的念想。

但雖然逃過了朱元璋不殺的一劫,沐英卻因馬皇后病死與朱標病死後過於悲傷,最終悲痛死去。

第四位武定侯郭英:首先郭英也是個聰明之人,早就看破了歷史上多少功臣因位高權重而做事又高調的人,所以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

其二,郭英不僅懂君心,而且還是朱元璋的內弟。朱元璋走非常寵幸郭英的姐姐郭惠,就算不看佛面也看僧面。

況且郭英也隨朱元璋征戰多年,立下汗馬功勞,於情於理都不應該對他起殺頭的念想。

雖然朱元璋做過許多殘殺大臣之事,但這30個大臣是否死於朱元璋毒手仍待考證。況且也不排除清朝為了摸黑朱元璋而編造故事來汙衊朱元璋的可能性。


史之策


每個王朝的建立,有伴隨著一大批功臣,大明王朝也不例外。為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有很多,被封為公爵的有25人(最有名的當屬開國六公爵),而被封為侯爵的更有79人,其他的就不說了,總是林林總總的,明朝的開國功臣可不止34人。



我們先看看25個公爵,是怎麼死的。

戰功最多的是徐達,他卒於1370年,死因是患病,頭一年勉強治好,第二年復發,直接病死,他的死和老朱無關。

常遇春,卒於1369年,行軍途中暴斃,朱元璋知道以後,為他傷心了好一陣子,他的死也和老朱無關。

常茂,卒於1370年,常遇春的兒子,因為戰事不利,還推卸責任,被老朱免職,不久自己憂鬱而死。這個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老朱為了給孫兒掃清障礙而乾的。

李善長,卒於1370年,死因大家都知道,手伸得太長了,結黨營私,各種罪名一籮筐,此人確實是是被老朱下令處死的。

李文忠,卒於1384年,病死的,和老朱無關。

馮勝,卒於1370年,因為受到老朱猜忌,所以被處死。

鄧愈,卒於1377年,病死在壽春軍營中,老朱知道後也覺得傷心,他的死和老朱無關。

湯和,1389年隱退,1395年病死,躲過了許多朝廷災難,自然生老病死。



傅友德,卒於1394年,老朱逼他親手殺死自己的兩個兒子,此人索性連自己的腦袋也交了上去,此人被老朱所害,冤死。

胡大海,卒於1362年,被部下所害。

耿再成,和胡大海一樣,被部下殺害,死於同年。

張德勝,卒於1360年,死於戰事。

趙德勝,卒於1363年,死於戰事。

丁普郎,卒於1363年,死於戰事。

俞廷玉,卒於1383年,死於戰事。

廖永安,卒於1365年,被敵人俘獲,不屈而死。

茅成,卒於1366年,死於戰事。

俞通海,卒於1367年,死於戰事。

丁德興,卒於1366年,死於戰事。

嚴德,死於戰事 。

陶安,卒於1368年,政績顯著,死在任上,和老朱無關。

濮英,卒於1387年,死於戰事。

藍玉,卒於1393年,忠於老朱長子,卻因此而死,這是老朱枉殺的又一個功臣。


康茂才,卒於1370年,軍中病死。

這是25位被封公的功臣,可以看到,這些人裡面,絕大部分都是生老病死、戰死,只有寥寥幾人是因為案件牽連,而被朱元璋下令處死。被他主動殺死的,主要集中在幾個事件中,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胡惟庸大案,此人事情白敗露之後,牽連極多。

另外一件事但是太子朱標意外死去,為了給太孫肅清朝堂,朱元璋在晚年大肆誅殺功臣,再加上當年胡惟庸等人的案件的不斷理清,前後被殺功臣超過20個。


小鎮月明


歷史不可造謠,明初開國功臣無論怎麼數都數不出來34個,而且開國功臣中並非被朱元璋濫殺,很多都是正常死亡,即便被處決也是犯了重罪,死的不冤。

關於明初開國功臣人數的疑問

關於明初開國功臣人數,有很多不同說法,有的只算開國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廟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將,有的把開國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進去。

無論如何計算,明朝都沒有34個開國功臣的說法,這種說法出自不負責任的網文。

1,入功臣廟的21人

根據《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廟》記載,朱元璋在建國第二年專門在雞籠山(今雞鳴山)建了功臣廟,共有21位功臣入選,“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具體名單是:

“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東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越國武莊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巢國武壯公華高、虢國忠烈公俞通海、江國襄烈公吳良、安國忠烈公曹良臣、黔國威毅公吳復、燕山忠愍侯孫興祖。郢國公馮國用、西海武壯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德興、蔡國忠毅公張德勝、海國襄毅公吳楨、蘄國武義公康茂才、東海郡公茅成。 ”

2、淮西二十四將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來投靠了,帶領的小團隊,一共有24個人。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積累,因為都是淮西人,故稱淮西二十四將。

《明史紀事本末》明確記載了淮西二十四將的名單:

時彭、趙御下無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屬他將, 而獨與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炳文、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銓、周德興等二十四人,南略定遠。——《明史紀事本末》

這兩個最常見的開國功臣版本中,有一部分人是重複的,分別是: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耿再成等5人。但無論怎麼計算,明朝開國功臣都不存在34個的說法,更不存在朱元璋殺了30個開國功臣,只剩下4個不殺的情況。

關於明初開國功臣結局的分析

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朱元璋就是一暴君,尤其對待開國功臣極端殘忍,開國功臣幾乎都被他砍了,有的還是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另外,民間關於朱元璋屠殺功臣的花式層出不窮,最狠的一招就是“火燒松明樓”,一把火把功臣全部火化,簡單粗暴,把朱元璋塑造成一個吃人不眨眼的超級魔鬼。

關於朱元璋屠殺功臣的說法,最早見於清朝史學家趙翼,此人對歷史頗有研究,曾寫就《廿二史札記》,其中評價朱元璋時有一句話:

“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前古未有。”

按照趙翼先生的說法,朱元璋不僅屠殺功臣,還把全天下的人都殺了,既然全天下的人都被殺了,那我就不明白明初的休養生息、百姓安居、人口增長是怎麼來的?

現代更有人言之鑿鑿: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封了6個公爵52個侯爵,最後殺了3個公爵50個侯爵,並且計算出朱元璋封的96%的侯爵被他幹掉了。

這數字看起來令人不寒而慄,但是一翻明史就知道完全是胡說。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我們不妨看看明初開國功臣的命運。

1,病死或善終者:徐達(別提吃蒸鵝的事情,故事會里的情節不能當歷史看)、常遇春(暴斃,也是病死)、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華高、俞通海、吳良、吳楨、吳復、曹良臣、馮國用(暴斃,也是病死)、丁德興、康茂才等。

2,戰死或被俘捐軀者:胡大海、耿再成、張德勝、趙德勝、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嚴德等。

3,被朱元璋誅殺者:費聚、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不是常遇春),以上均為坐胡惟庸案被殺;陳桓、孫興祖、謝成,以上均為坐藍玉案被殺;周德興,受兒子牽連被殺。

朱元璋剷除功臣,從嚴肅貪,在古代歷史獨樹一幟,十分突出,但後人把朱元璋塑造成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完全是刻意抹黑,因為朱元璋的暴力不適用普通百姓。抹黑朱元璋的,一方面是取代明朝的清朝統治者,另一方面是朱元璋得罪的官員們,所謂民間傳說實質是上述兩個群體炮製出來的作品,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充當了傳播這些謠言的主力軍。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大明建國後,共封賞功臣34位,其中公6人,候28人。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藍玉、馮盛、傅友德、李文忠、沐英、胡懷庸、胡大海等。其中在洪武朝自然死亡及被殺後剩餘的有,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之所以未被殺害,主要有兩點原因:

1、這四人除了沐英為朱元璋義子之外,其他皆為臣子。也都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並且在太子朱標去世後,該幾位,明顯更加低調,事事不爭,屬於半隱狀態。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獲得善終。

2、朱元璋為了鞏固皇長孫朱允炆的皇位,必須要殺掉一些功臣,因為朱標若在,到還好,因為也是從創業一直開始的。而朱允炆過於年輕,在功臣心中沒有過高的威望。所以為了孫子的地位,必須如此。但也過於狠毒。同時朱元璋又考慮到,朱允炆上位後,怕無將可用,這四位又顯得很低調,很知趣,所以,就留下未殺,主要為孫子皇位鞏固過渡。

朱元璋千防萬防,防過了很多人,獨獨沒有狠下心放置自己兒子的叛亂。導致建文帝被推翻。若朱標不死,建文帝殺伐果斷,那麼整個大明朝的歷史,甚至中國歷史都會改變。也就是明朝很可能不會定都北京。朱標上位,有很大希望遷都西安。朱允炆在,會穩固南京。那麼之後縱然假如出現朝代更迭,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會出現。也就不會出現如今的北京京都局面。


仰閣文化


如果要在中國歷史上找到一位草根皇帝的話,那麼非朱元璋莫屬。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鳳陽,從小過著一種家徒四壁、衣不遮體的貧苦生活。而不甘平庸的他卻靠著自己的艱苦努力南征北討,終於成為一代帝王,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可是這個人也有著如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心態。在基業穩固之後,居然害死了30位開國功臣。唯有四位沒有被害,是因為他們身上各有一種特點讓朱元璋無法下手。

第一位沒有被害的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這個人出身貧苦,從小也沒有家族的庇護,過著顛沛流離的苦日子。他的經歷跟朱元璋極其相似,從沐英的身上朱元璋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夠對他所受之苦感同身受。況且沐英忠厚,為朱元璋駐守邊關不生異心。自然能夠在朱元璋的心裡生根。

第二位沒有被加害的是信國公湯和。湯和是朱元璋能夠進入到軍隊當中的一個介紹人,用現在俗話說是個牽線兒的。沒有湯和朱元璋就難以進入軍隊當中,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也就是一個虛幻的影子。湯和給了他一個成王的契機。這種恩情縱使湯和有謀反之心,朱元璋恐怕也不會輕易殺他。殺了湯和朱元璋必成千古罪人。

第三位沒有被殺的是武定侯郭英。郭英免於死難,跟他的身份有重要的關係。他是寧妃的哥哥,而寧妃是朱元璋所寵愛的女人。因有這層關係,朱元璋如果加害郭英,那就是往自己心愛的女人身上刺刀。況且郭英為人比較謙和低調,又為大明朝屢立戰功,開疆擴土,這一點也許令朱元璋折服,想殺他都難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第四位沒有被殺的是長興侯耿炳文。耿炳文這個人的性情直率,素有忠義之心。他能夠長期鎮守長興城長達十年之久,而且能夠堅決抵禦外來侵略者,可見他的忠勇。這樣的人從骨子裡都是很忠誠的,就算讓他背叛,借他一百個膽他也不會那麼做。因此朱元璋對此人深信不疑,不想為難他。自己將要入土的時候,甚至將孫兒相托。可見,朱元璋已經在心目中徹底相信這個人。忠義的精神挽救了耿炳文。

朱元璋不殺的這幾個人其實身上都有一種美好的品質。沐英多淳樸,湯和多熱心助人,郭英比較謙虛厚道,耿炳文比較忠誠、堅守信義。他們沒有一個人是那種投機的人。話說好人自有福,其實朱元璋不殺他們,其實是他們自己救了自己。從這件事來看朱元璋也是有那麼一點點良心。可是其他的30位大臣又有什麼大的罪過呢,殺了他們就能把明朝的江山延續下去嗎?自古帝王之心難猜測,朱元璋更是如此。


鄧海春


現在很流行明朝三十四開國功臣的說法,這個說法來自哪裡呢?有沒有歷史依據?三十四功臣都是誰?劉伯溫在不在三十四功臣之列?黔寧王沐英、涼國公藍玉、武定侯郭英呢?

如果這些問題都沒整理清楚,就去解釋34位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了30個,剩下的4人是誰,為何沒有被殺,肯定就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都是誰

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這個說法還真不是空穴來風,確確實實是《明史》中記載的。

洪武三年,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李文忠、馮勝、鄧俞、湯和等將領,分道北征殘存的元朝勢力。北伐進展很順利,朱元璋認為大局已定,開始大封宗室、群臣。

當年夏四月,朱元璋先將自己的兒子、孫子分封了十位為王,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

冬十一月,北伐大軍大勝後班師還朝,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湯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加起來正好是三十四開國功臣。

根據《明史·功臣表一》的記錄,二十八侯分別是中山侯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子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禎,南雄侯趙庸,德慶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蘄春侯康茂才子康鐸,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友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宜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

到月底的時候,朱元璋又增補了兩人為功臣,即忠勤伯汪廣洋和誠意伯劉基,變成了開國三十六功臣。

其實,洪武三年封侯的功臣中還有一位,名叫薛顯。但是當時因其擅殺官吏、匠人,朱元璋賞罰分明,因功封其為永城侯,因過貶其到了海南。所以,他被排除在了功臣之外,實際上是二十九侯。

這樣算起來,洪武三年封賞的明朝開國功臣實際上應該是三十七人。

沐英要到洪武十年,西征吐蕃立功後,才受封西平侯。

藍玉先跟隨傅友德平定四川,再隨徐達北征,又從沐英西征吐蕃,到了洪武十二年才獲封永昌侯。

至於郭英,其親哥哥郭子興是洪武三年獲封的開國功臣,他們有一個妹妹,就是朱元璋的郭寧妃。郭英到了洪武十七年,才受封武定侯。

這三人都不在開國三十四功臣之列。

三十四功臣,朱元璋殺了三十人,純屬臆造

六國公中四人都是病逝的,只有兩人因罪死。

徐達,洪武十八年,因背疽病逝。其子徐輝祖襲了魏國公的爵位,靖難之役中還在跟朱棣作戰,到永樂五年才去世。

常遇春,洪武二年在軍中暴病而亡。其子常茂獲封鄭國公。洪武二十年,常茂因為酒宴上砍傷了元太尉納哈出獲罪。朱元璋只是將其安置到了龍州,四年後去世。

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逝。其子李景隆襲曹國公,還要折騰好久的。靖難之役中沒打過朱棣,後來開南京城門將朱棣迎入了南京城。

鄧俞,洪武十年病逝。其子鄧鎮襲衛國公爵位,後來改封申國公。因為鄧鎮是李善長一黨,被株連處死。

本來功勳第一的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殺。而馮勝因為藍玉案發後,被人告發私埋兵器,在洪武二十八年畏懼自殺。六國公中,只有這兩人算是被朱元璋殺害的。

伯爵以上的開國功臣,活過朱元璋的僅有三人,耿炳文、郭英、愈淵

湯和也死在洪武年間

湯和幼年時是孤兒,為人比較謙卑,雖然比朱元璋年長三歲,但對朱元璋向來恭敬。朱元璋因為湯和對自己的恭敬,也是非常享受的。所以,湯和犯的很多過錯,朱元璋都不加追究。

晚年時,湯和因為醉酒說錯話,被朱元璋時刻提醒,甚至還將湯和所犯的過錯一一寫到了所賜的鐵券上。這也警醒了湯和,讓湯和更加的恭敬謹慎。特別是李善長建造府邸,跟湯和借了三百衛士,湯和立刻如實告訴了朱元璋。

正是因為湯和的謹慎,這才保住了性命,沒有被胡惟庸案牽連。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病逝。

沐英同樣死在洪武年間

沐英對朱元璋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沐英傷心病死。

耿炳文活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有一個特點,善守不善攻。

在明朝的統一之戰中,耿炳文固守長興達十年,數十次擊敗來犯的張士誠。其後多是隨常遇春、徐達、傅友德、藍玉等人一起作戰,均非主將,攻擊力並不強悍。所以,朱元璋留下他,不擔心他造反,卻可以安心讓他幫朱允炆守土。

事實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沒能前進一步。最後還是朱允炆犯渾,用李景隆替換了耿炳文,才導致南軍大敗,朱棣偷襲南京成功。

郭英活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朱元璋寵幸郭寧妃,同時朱元璋也想讓郭英牽制耿炳文。

郭英不同於耿炳文,郭英善戰,根據史料記載,洪武十四年,平定南方時,郭英前後殺敵一萬三千餘人,俘虜兩千餘人,繳獲戰甲數萬,戰船上千艘。

郭英後期主要跟隨耿炳文征戰,朱元璋要留下耿炳文,又不放心耿炳文,所以,就讓小舅子郭英作為耿炳文的副將,監督耿炳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御史彈劾郭英私養家奴,擅殺官奴,朱元璋一概給與寬恕。

俞淵,戰功一般,沒有威脅,朱元璋想將他留給朱允炆。

俞淵是三十四功臣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俞通源被牽連進胡惟庸案,但因為當時已經去世,所以不予追究,僅是除去了爵位。他還有一個哥哥叫俞通海,至正年間攻打張士誠時中箭病逝。洪武三年,俞通海被追贈虢國公,只是因為已經去世了,所以,沒能位列開國功臣的國公之列,就沒能進入三十四功臣。

俞淵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戰功,表現也並不突出,應該能力也非常一般。他主要在父兄的功蔭之下,得到了朱元璋的特別照顧。其兄俞通源因為胡惟庸案被除爵,朱元璋就另外封了俞淵為越雋侯。後來,俞淵又被藍玉案所牽連,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殺他。只是剝奪了他的爵位,勒令返鄉閉門思過。

推測朱元璋應該是故意的,俞淵雖然能力一般,但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所以,朱元璋想把俞淵留給朱允炆用。

其實吧,心大點多好。俞淵回鄉後過的很好,該吃吃,該喝喝,該睡睡。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叛亂,朱允炆就召復了俞淵,恢復了爵位。

只是呢,俞淵不知道真的是能力不行,還是運氣不好,靖難之役中的白溝河一戰,直接戰死了。他的兒子俞靖在其死後襲爵。

明朝開國功臣或其後代有一半牽連胡惟庸、藍玉兩案

如果說三十四開國功臣中,朱元璋殺了三十個,不免有點危言聳聽。

不過,在朱元璋所封的共計六七十位伯爵以上的開國功臣中,的確接近一半被牽連入了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客觀的說,相比歷史上的歷朝歷代,朱元璋的殺戮的確重了點。


奕天讀歷史


這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所謂明朝三十四個被朱元璋殺了三十個,本身就不是事實。這實際是清朝史學家趙翼說法的翻版:“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後,盡取天下之人殺之,其殘忍前古未有。”更有人言之鑿鑿: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封了六公爵五十二侯爵,最後殺了三個公爵五十個侯爵被滅族,並且計算出朱元璋百分之九十六的侯爵被滅門。這數字看起來令人不寒而慄,但是一翻明史就知道滿不是那麼回事兒:魏國公徐達,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鄂國公常遇春,洪武二年卒,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鄭國公常茂,洪武二十四年卒;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衛國公鄧愈,洪武十年卒,追封寧河王,諡武順;信國公湯和,洪武二十八年卒,追封東甌王,諡襄武。這些都是在洪武建國後病逝的,至於戰歿的或意外死亡的的胡大海、耿再成、張德勝、趙德勝、丁普郎、俞廷玉、廖永安、茅成、嚴德,再加上大明建立前病逝的俞通海、丁德興,這幾乎就是除了李善長鬍惟庸等人之外的八成封公爵功臣名單了。

五十二侯爵裡,有兩個根本就不是朱元璋冊封的,死的比朱元璋還晚,而另外五十個中的淮安侯華雲龍、鞏昌侯郭興、南安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蘄國公康茂才(淹死小明王那個,侯爵後升為公爵)、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航海侯張赫、海西侯納哈出等三十多人,正史記載不是“卒”就是“戰歿”,長興侯耿炳文也一直活到了明成祖永樂二年。

蔡東藩先生對涼王藍玉與黔寧王沐英同為功臣但下場不同的評價,說出了一些大明開國功臣被殺的根源所在:同事疆場,為明立勳,不一而足。(藍玉)身邀寵眷,志滿氣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復不能恭讓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頸就戮。明雖負德,藍亦辜恩。藉非然者(如果不是這樣),藍氏子孫,亦何至不沐氏若乎?前後相照,一則食報身後,一則族滅生前,後之君子,可以知所處矣。

功臣在開創基業也得時候是有功的,但是有功不代表他們就有為非作歹的特權。如何對待功臣,一直是開國之君面臨的難題:這些人出生入死戰功赫赫,本應高官厚祿,但是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讓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國,那肯定會是一團糟。但是不給這些功臣一官半職,他們又會很失落,這種失落的結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橫行鄉里魚肉百姓。

所以任何一個王朝的功臣,都是掉進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縱,就會讓帝國大廈轟然倒下,嚴懲;又會落下一個“鳥盡弓藏”的惡名。

有一點不容否認,那就是朱元璋確實殺了不少公侯,但是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大明開國之後,很多功臣迅速腐化墮落,成了比元朝貴族還可惡的惡霸。他們殺人放火、恃強凌弱、霸佔土地、逃稅漏稅、姦淫婦女、吃喝嫖賭、貪汙納賄,甚至造刀槍、穿龍袍,可謂壞事做絕惡貫滿盈民怨沸騰,要不是朱元璋鐵腕反腐,大明朝絕對挺不過二十年,這一點大家查一查朱亮祖周德興犯了啥罪就知道了——一個是欺壓百姓一個兒子穢亂宮闈。

至於後來那些公侯身死國除,也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試想每個公侯家的官二代三代四代都這麼繼承下去,再加上後世帝王分封,豈不是中華大地舉目皆公侯?憑什麼功臣的子孫就能儀仗祖先的功勞而一直作威作福當總督開錢莊官商一體耀武揚威?

於是還掌權的功臣後代和因為違法犯罪而被剝奪特權的功臣後代都對朱元璋恨之入骨:你把我們管得這麼嚴,我家老祖的鮮血不是白流了?

按照現在正常人的眼光看來,我們可以這樣回答:你們的祖先拋頭顱灑熱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是為了建立一個更腐朽的政權,更不是為了讓你們擁有欺壓百姓的特權。

平民百姓出身的朱元璋執政後,只對老百姓好,而且也經常自稱“淮右布衣”,但是對官員和文人卻比較苛刻,破碎了很多讀書人的升官發財夢,於是就得罪了文人和官員兩大集團,而這兩大集團恰恰是掌握了話語權和史書編纂權的,老百姓雖然承受了朱元璋的恩惠,但是人微言輕,能不跟著文人和官員人云亦云地咒罵朱元璋就不錯了,想讓老百姓給朱元璋正名,那得等黃河水清。

在給元朝當了近百年下等奴才之後,很多官員已經把“人分三六九等”看成理所應當,他們掌權之後,自然也不會把老百姓放在眼裡:“這下老子翻身做了主人,可以想欺負誰就欺負誰了!”但是朱元璋一道命令徹底破滅了他們的幻想:“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於民。今後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壯拿赴京來。”反腐反到全民總動員,老百姓可以把貪官汙吏綁赴京城,這讓高高在上的官兒老爺們如何接受?所以他們一定要把朱元璋抹黑成一個暴君。


半壺老酒半支菸


第一位信國公湯和

1:湯和與朱元璋不僅是同鄉,還是一條小街上一起長大的,而且是湯和把朱元璋推薦給郭子興,既有手足之情又有知遇之恩,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隊伍後級別比湯和還高,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但他認真謹慎地聽從指揮,朱元璋為此非常高興。

2:湯和不爭功,能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打下江山朱元璋只封湯和為侯,而其他同等條件的將領和大臣,都封了公的爵位。但湯和卻很慎重,從不發怨言,繼續兢兢業業屢立戰功,後晉封為信國公。

3:湯和能審時度勢,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尋找機會對朱元璋說道:“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揮軍隊馳騁戰場了,希望能返回故鄉,為將來死去找一片容身之處。”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開始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

4:湯和回鄉後,整天喝酒下棋,遊山玩水,含飴弄孫;從不結交中央官吏和鄉紳,也不議論國度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用,不問世事的樣子,也讓朱元璋十分放心。

5:湯和的機敏和自律,並能急流勇退,不貪戀勢力,在朝中潔身自好。所以,不只保全了本人,也維護了家族。當時許多公、侯等老將都因奸黨罪先後伏法,很少有人倖免,而湯和獨享老年之福,並以功名而終。

第二位長興候耿炳文

1:耿炳文為人小心。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開始對那些建國功臣揮起了屠刀。但他也不是要殺了所有人,只是把那些他認為心懷不軌的人全部殺光,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掃清障礙。而耿炳文為人就十分的小心謹慎,他處處隱藏自己,把所有的功勞都推給朱元璋,一個如此低調之人,朱元璋也沒有必要去殺他。

2:朱元璋要留下他為朱氏子孫鎮守江山。記得電視劇《亮劍》中有一個橋段,解放戰爭中楚雲飛的部下,面對李雲龍猛烈的炮火,沒有守住陣地,回來之後請楚雲飛責罰自己,而楚雲飛放走了他並且說:“我不可能把我所有的士官都送到 軍法處,那樣的話誰來替我打仗”。

朱元璋當時跟楚雲飛的想法一樣,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大將都送到地獄,如果是這樣,那麼一旦外敵來襲,誰替他朱家子孫去打仗。而耿炳文這個人有十分擅長防守,是守護朱家子孫的不二人選,所以朱元璋才會放過他。

第三位西平候沐英

1:沐英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子,從小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功勞。他為人低調,又聰明好學,很受朱元璋的喜愛。沐英最有名的戰例就是大財雲南象兵的那次戰役。話說本來投降的雲南首領又發動暴亂,沐英負責率領軍隊去平亂。結果這次敵人派出了幾百頭披著鎧甲的大象,往沐英軍衝了過來。沐英並沒有驚慌,命令手下的兵士分三隊,火器和弓箭手交錯著放,被後人稱為“三段擊”。果然打得大象亂跑,敵人大敗。最終沐英平定了暴亂。

2:沐英後來被任命鎮守雲南,而且後來自己的子孫全部都鎮守雲南。沐英在雲南,大力發展農業,還興修水利,開墾土地,維修道路,還開辦學堂,鼓勵教育。在沐英的這樣治理下,雲南的農業,教育業,水利道路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馬皇后病死,沐英哭得大病了一場,再後來皇太子朱標病死,他又過於哀痛,也病死。朱元璋在聽到他死去的消息悲痛不已,追封他為黔寧王。


第四位武定候郭英

1:郭英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他深諳為臣之道,他知道一個君主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借功幹出一些損害帝王利益的事,因此他做事從不出錯,別人都主張奢華時,他卻只求富餘即可;別人借功自傲的時候,他卻謹小慎微;別人功高蓋主的時候,他卻在朱元璋面前卑躬屈膝,正是由於他在官場的所做所為,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才沒有被朱元璋忌憚。所以說為什麼朱元璋不殺郭英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郭英懂得君心。

2:郭英的不貪和不驕讓他成功地躲過了那個可怕的洪武晚年,可是其他的老臣卻不能倖免,最終多數落得個慘死的下場,由此可見郭英的聰明睿智。從以上分析中就不難解釋朱元璋為什麼不殺郭英這個問題了,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郭英深諳為官之道,避免了自己像其他的老臣一樣落得個不得善終,可見郭英本人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


愛歷史說野史


明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從農民起義運動開始,一點一點的發展壯大,廣納賢士,並且最終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帝國。

之後為了穩定國內的局勢,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在軍事領域的改革,他任用文官,將軍權從武將的手中奪走。在朱元璋看來,武將沒有了兵權,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危害他統治的割據勢力,從此文官政治開始興起,明朝也有了長期的穩定。


但是既然是改革,朱元璋就必然對那些掌握了軍隊大權的武將下手。朱元璋一路征戰的過程中,有三十四名大將一路追隨他,這些人都具有非常高的軍事才華,而且都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但是朱元璋也是一個非常有手段的人,他對自己的大臣非常厲害,而且為了自己的統治,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

朱元璋統治的時期,一共有三次慘案,第一個是胡惟庸案,朱元璋疑心胡惟庸造反,便大開殺戒,一共殺死了三萬人;之後在空印案中,朱元璋懷疑大臣造假,便又殺掉了五萬人;在國桓案中,他又殺掉了兩萬多人。而在這些動亂中,那些追隨他的開國功臣有三十人被殺害,僅僅剩下了四個人,那麼這四個人是怎樣躲過朱元璋的狠手而留住一命呢?

首先是湯和,他與朱元璋出生在同一個地方,而且從小一起長大,並且朱元璋進入軍隊還是湯和引進。之後隨朱元璋四處征戰的時候,湯和一直很聽從話,所以朱元璋非常欣賞他。而且湯和不追名逐利,雖然朱元璋將他奉為侯,但是相比於其他大將,他的地位低了一截,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怨言。湯和也非常有眼光,在晚年主動交出了兵權,回家去休養生息,之後從不過問政治。



另一位大將沐英,他是朱元璋的乾兒子,而且據說還是朱元璋的私生子,所以由於存在這種特殊的關係,朱元璋並沒有殺他。最重要的是,在他駐守雲南的時候,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商業,使得雲南邊境保持了長久的安定,也讓朱元璋非常肯定他的功績。

郭英也是倖免遇難的四位之一,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追隨朱元璋的過程中,已經非常瞭解這位君主。所以平時作事的時候一直非常小心,在皇帝面前卑躬屈膝,所以才沒有招來皇帝的懷疑,得以保全性命。



最後一位就是耿炳文,雖然他不像其他的大將一樣又名,但是在建國的過程中仍然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而且他非常善於防守,相比於其他武將來說,他並沒有非常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也下定決心要留住這位大將,讓他得以繼續鎮守邊疆,平定動亂。

這四位得以倖存下來的將領,沒有一個不是對朱元璋忠心耿耿,也都深知在皇帝面前為人處世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