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黃克誠

黃克誠(1902—1986),1902年10月1日出身於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並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

抗戰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

抗戰勝利後,進軍東北,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任西滿軍區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委,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解放後,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建國後,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副省長,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早年經歷

黃克誠,原名黃時瑄 [1] ,1902年10月1日(清光緒廿八年壬寅歲八月三十)生於湖南省永興縣三塘鄉下青村一個農民家庭。9歲起靠親屬們接濟讀了8年私塾。1920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2年考入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入國共兩黨合辦的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結業後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任營、團政治指導員,隨部轉戰長沙、武漢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

土地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黃克誠奉命回家鄉秘密從事農運工作。1928年初

大將黃克誠

北伐戰爭時期的黃克誠

參加湘南起義,組織農民暴動並攻佔永興縣城,任永興紅色警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對湘南特委的“左”傾盲動政策進行過堅決抵制,並指責為右傾機會主義而受到排擠。後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第12師第35團團長。不久改任湘南農軍第2路遊擊司令,率部返回湘南活動。但途中隊伍失散,他在家鄉隱蔽了一段時間後,輾轉到上海尋找黨組織。

1930年初黃克誠奉派到彭德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初任第5縱隊第8大隊、第3縱隊第2支隊政治委員,曾因反對攻打中心城市的軍事冒險主義而受到批評。1931年起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3師和第1師政治委員、第5軍政治部主任、紅3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職。在長沙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中,指揮所部屢次出色完成任務,幾次因視力差而險些送命。1931年因抵制“肅反”擴大化而被指責為右傾機會主義,一度被撤銷師政治委員職務,到軍團部當秘書。1932年初在他恢復師政委後,又對臨時中央提出奪取中心城市的方針表示異議,反對冒險攻打贛州,但未被採納。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敵、部隊傷亡嚴重、多次請求撤退未準的情況下,冒著抗命的風險,果斷率部並說服部分友鄰部隊一起突出重圍,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嚴重後果。後又多次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繼續對“左”傾冒險主義提出批評並拒絕認錯,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職處分。第五次反“圍剿”時任紅3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參加了團村、廣昌等戰鬥。1934年10月率部作為前衛開始長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並浴血奮戰湘江南岸,頑強抗擊數倍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1935年2月紅3軍團撤銷師編制後改任第10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四渡赤水和遵義戰役。此後,因向上級反映意見被誤解,又幾次受到降職處分,從偵察科長直至普通戰士。到陝北後才又被起用,相繼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1軍團第4師政治委員、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時,黃克誠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後,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以保持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很快被採納。不久改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政治委員,同旅長徐海東率部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參加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參與指揮溫塘、張店、町店等戰鬥,為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1940年2月起任八路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5月率344旅和新編第2旅南下華中豫皖蘇邊區,同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第6支隊會合,組建八路軍第4縱隊並任政治委員。8月又奉命轉赴皖東北,將淮河以北、津浦路以東由中共領導的數支部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隨即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同發起黃橋戰役的新四軍蘇北部隊在白駒鎮會師,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並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繫。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所部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委書記。他放手發動群眾,爭取中間力量,建立民主政權,擴大抗日武裝,清剿土匪頑劣,實行減租減息,組織生產自救,開展反“偽化”、反“蠶食”鬥爭,領導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偽軍多次大規模“掃蕩”,並於1944年4月開始發動局部反攻,指揮高溝楊口戰鬥,使淮海、鹽阜兩塊根據地基本連成一片。日本投降前後組織實施阜寧戰役和兩淮戰役,解放蘇北大部地區。 [2]

解放戰爭

1945年9月14日,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儘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9月23日,中央軍委即令其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9月28日率部出發,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隴海、過黃河、穿津浦、越華北,於11月25日進抵遼寧錦州附近,勝利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鑑於國民黨軍正以優勢兵力向東北推進,又向中央建議東北部隊暫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幹線作戰,而以一部主力佔領中小城市,並建立鄉村根據地,做長期鬥爭準備。1946年1月起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理書記,堅決執行毛澤東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權。3~4月抓住蘇聯紅軍撤離東北的有利時機,指揮所部殲滅國民黨收編的偽軍警,相繼佔領四平、長春等大城市,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1947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建立起較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和規章制度。1948年4月任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冀察熱遼軍區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領導當地軍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隊決戰遼瀋。1949年1月任天津市軍管會主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因副書記為黃敬、黃火青,故人稱“三黃治津”。

建國以後

大將黃克誠

建國後的黃克誠

全國解放前夕黃克誠被任命為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了建國初期湖南境內的剿匪作戰、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復和發展生產等各項工作。1952年11月調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主持建立全軍後勤工作的正規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1956年當選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組織全軍實施精簡整編,加強正規化與合成化建設。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上,因對“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左”傾錯誤直言批評,同彭德懷等人一起被定為“反黨集團”,受到長期審查並被撤銷一切職務。“文化大革命”中又遭關押,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1977年12月黃克誠出任中央軍委顧問。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並當選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1980年6月,中共中央予以正式平反。1982年後任中紀委第二書記,在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為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端正黨風、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出重要貢獻。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建國後的黃克誠

主要成就

(1)1934年10月率部作為前衛開始長征,連續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並浴血奮戰湘江南岸,頑強抗擊數倍國民黨軍的輪番進攻,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縱隊渡江。

(2)紅軍在改編為八路軍之初,受時勢和新體制所限,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員建制,政治機關的功能也大為削弱,部隊中舊軍隊習氣有所抬頭。黃克誠在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後,向中央建議恢復被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很快被採納,對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3)1940年8月黃克誠率部東進淮海,南下鹽城、阜寧,同發起黃橋戰役的新四軍蘇北部隊在白駒鎮會師,共同創建蘇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並打通了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聯繫。

(4)1945年9月14日,黃克誠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發電,提出《對當前局勢和軍事方針的意見》,建議立即派部隊赴東北,並應儘量多派,以創建一塊大的戰略根據地。9月23日,中央軍委即令黃克誠率新四軍第3師主力3萬餘人進軍東北,勝利完成挺進東北的戰略任務。

(5)1982年以後,黃克誠任中紀委第二書記,在年邁體衰、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仍堅持工作,為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端正黨風、平反冤假錯案、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等作出重要貢獻。

(6)1955年黃克誠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3] 黃克誠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第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務書記。

黃克誠主要作品

大將黃克誠

《關於對毛主席評價和對毛澤東思想的態度問題》

《黃克誠自述》

《黃克誠軍事文選》

《黃克誠回憶錄》

黃克誠主要作品

人物評價

新華社:黃克誠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卓越的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黃克誠同志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黨我軍的重大損失。”(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

中央政府、新華社:新華社北京2005年8月11日電,黃克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傑出軍事家。《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12日 第二版)

中國網:黃克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傑出軍事家。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重建和健全黨的紀律檢查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網:開國大將黃克誠,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他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無私無畏,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克勤克儉;嚴於律己,寬厚待人;歷經坎坷,忠貞不渝。他在軍內黨內和民眾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連比他年長9歲的毛澤東主席也親切地稱他“黃老”。

中國網:黃克誠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他對共產主義信念無比堅定,對黨和人民革命事業無限忠誠。一生胸懷大局,富於遠見卓識。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軍事生涯中,黃克誠同志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為軍事鬥爭和軍隊建設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

中國網:始終堅持革命的理想信念,為真理敢做敢言。

陳毅:“你們的師長(黃克誠)眼睛雖然近視,但他看事情卻是千里眼啊!”

徐文濤、謝明:黃克誠是一位善謀全局而謀一域,善瞻長遠而慮當下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儘管雙眼力不從心,但他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使他總能對鬥爭形勢遠矚高瞻,做出深謀遠慮的判斷和堅定不移的抉擇。 [32] (徐文濤:瀋陽軍區聯勤部東北後勤軍史館;謝明:瀋陽軍區65148部隊)

大將黃克誠

故居

黃克誠故居位於湖南省永興縣三塘鄉下青村

銅像

黃克誠大將銅像座落在永興縣城人民公園(原名黃克誠公園)內,銅像高8.4米,表示黃克誠大將享年84歲。

黃克誠大將銅像廣場座落在永興縣城人民公園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