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教育的精神培養,能制衡社會認同的負面影響嗎?當教育屈從於成功學,生產符合精英階層要求的人才時,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達標便是成品,不達標便是次品。像富人一樣苦讀?沒有平等意識的精英教育,最終會讓我們在自卑與狂妄之間擺動,任憑社會壓力的擺佈。

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近年來,“減負”成為中國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關鍵詞,開始是減作業、減考試,後來是減奧數、減校外培訓。

不過,在高考作為核心升學評估標準的前提下,家長們對自上而下的減負似乎並不買賬,還紛紛“自投羅網”地自覺增負,而且炮製出“窮人減負,富人苦讀”的勵志雞湯,親手餵給孩子。

客觀上講,既然舊的高考模式仍沒有被打破,最適合應試教育的就是增負,尤其是增加奧數和課外培訓,否則“上重點”幾乎不可能。

由此肯定會認同“窮人減負,富人苦讀”的邏輯,認同與高端人群的差距是靠苦讀縮小的。換句話說,這種寒門心態一直在暗示孩子,你家裡沒錢,沒地位,再不多學一些,這輩子就完了。

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什麼是寒門心態?臺灣禪學造詣深厚的文化人林谷芳,在《歸零》一書中做了闡釋:

世家人的優點是大氣,畢竟看得多,但缺點是容易虛浮。出身寒微的好處是實在,而缺點則是容易目光短淺。

很多腳踏實地的人,重視眼前發生的問題,是環境的順應者,卻無法擺脫從小因襲的自卑情結。在潛移默化中,這種心底的惶恐還可能傳遞給下一代人。

我們生在寒門是命運的安排,無從改變;但寒門心態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可以改變的。

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寒門心態的最大危害是否定個體的自身價值,強行與社會認同的成功標準比對,在焦慮中屈從於外界的價值取向。

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富人便是高貴、進步的標杆,他們做什麼,其他人也應該做什麼。即使無法超越,跟風也是一種選擇。

只有這樣,寒門心態才能得到撫慰,才能得到些許安全感。

原本,興趣與思辨意識才是學生時代最重要的習得,按說與家庭背景沒有必然聯繫。除此之外,我深深感到,平等觀念也應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仇富、也不歧視弱勢人群的價值觀才是健康的、有益的,而狹隘、虛榮、猥瑣的心態,傷害社會,更傷害自己。

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減負的目的是突顯學校教育的精神培養功能,以制衡社會認同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可惜在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的驅使下,精神培養指向的竟然是成王敗寇的一元價值觀的桎梏,而與之相順應的寒門心態變本加厲,進而削弱平等意識,讓人們惶惶不可終日。

當前的中國教育其實是成功學的翻版,批量生產符合精英階層要求的高端人才。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達標便是成品,貼上精英的標籤出廠上市;不達標便是次品,回爐或廢棄。

無論是豪門二代,還是寒門子弟,在精英教育的洗禮後,多半信奉強人哲學,至於平等,漸漸成為他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說說而已。

像富人一樣苦讀?沒有平等意識的教與學,最終還會讓我們在自卑與狂妄之間擺動,任憑社會壓力的擺佈。

減負有用嗎?“窮人減負,富人苦讀”是寒門心態的恐慌!

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員,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獲評網易號“2018態度風雲榜年度耕耘作者”、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