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故事|周佺:90後藏家養成記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藏家周佺

熟悉周佺的人,現在都叫他“周金金”,是圈內小有名氣的金銀器藏家。這個外表有些酷的28歲青年,愛好有些極端,足球和古玩。從杭州放假回到長沙的第一天,他就一頭扎進了天心閣古玩城,會友也是看貨。

周佺有時候也會想,如果當初沒有加入那個QQ群,沒有得知那個消息,他現在會成為什麼樣子?“可能會在證券公司上班,也可能會在美術館上班。不管是哪種可能,肯定不會是今天的我。”

“周半仙”自學成才

2011年,周佺在長沙市一中上高三。他是一名體育特長生,已被提前錄取,擁有了大把閒暇時間的他,參加了一次QQ群的線下聚會。

這個QQ群是一群遺址探險愛好者,聚會中有人分享一個消息,長沙當時正在修建的萬達基地上,挖出來許多碎瓷片,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各種窯口都有,品相還不錯。得知消息的周佺和朋友就去了,撿了兩大桶子。他把圖片發到了群裡,有人出300塊買了下來。這是周佺挖到的“第一桶金”,從此開啟了他的收藏之路。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收藏的長沙窯小玩具一組

“那時恰好我國的城市化進程轟轟烈烈,各地住宅和商業中心拔地而起,長沙也不例外,那些在地底埋藏了幾百上千年的文物,也終於有機會重見天日,一些文物相繼在施工中被挖出來。那個基地靠近江邊,在古代是個運輸碼頭,被挖出來的那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屬於當時的生活垃圾,管得並不嚴。”周佺經常溜進基地,挖到了不少瓷片、殘器,也有品相很好的東西,他曾挖到一個唐代土罐和唐代小玩偶。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看《中國陶瓷史》不下十遍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在進入基建工地之前,周佺已經在清水塘古玩市場晃盪了好幾年,每天耳濡目染,對文物、收藏有一定的積累。但是,他仍感到自己眼力和知識儲備上的嚴重不足。從不愛看書的他,他開始拼了命地學習,每天只睡3、4個小時,一本500頁的《中國陶瓷史》前後看了不下十遍,都被翻爛了。他把每片瓷片清洗乾淨,和書裡的樣圖做對比。為了方便把玩,他將衣服和褲子的口袋中塞滿了瓷片,方便他隨時拿出來把玩,甚至上洗手間也不例外。

因為痴迷收藏,大學時期的周佺一直獨來獨往,班裡同學送他稱號“周半仙”。靠著這股子痴勁兒,周佺靠著自學消化了晦澀難懂繁雜艱深的古代陶瓷史,成功將自己磨練成一位貨真價實的陶瓷收藏專家。23歲大學畢業時,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百萬。

“賺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我看清了我以後要走的路。”大學時,周佺在證券投資班學的是財政金融。畢業後,他選擇了藝術和收藏,第一份工作簽了阿里到了杭州。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藏品

新手藏家交學費

收藏免不了交“學費”,周佺也不例外。他有兩次打眼的經歷。第一次是去工地收長沙窯。“他們把東西埋在土裡,然後再扒拉出來,說是長沙窯。當時年紀小,不太懂套路,就上當了。”第二次的起源是在清水塘古玩市場。

周佺在清水塘古玩市場看到一個康熙盤子,很漂亮。賣家說新化還有一個青花筆筒,要2萬。“那個價格在當時來說,相當便宜了,隨便可以翻一倍。我和朋友湊了錢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趕了過去,沒想到對方坐地起價,交易沒有談攏,準備返程時經人介紹說還有一件青花執壺,要便宜一些。”周佺事後回憶,從那時起,他和朋友就被人下套了。

“賣家是個老奶奶。起初不願意賣,介紹人幫著我們極力勸說,終於答應了。老奶奶從她老伴兒的靈位下面打開一個櫃子,翻出一個包裹,外面的布破破爛爛,看上去很有年代感。當時天已經黑了,心裡還是有點點猶豫,但又一想,萬一是真的呢?而且價格那麼低,只要1.7萬。”周佺覺得撿了一個大漏,他們將這件執壺背了回來,拿去一檢測,是新的。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藏品

“老話說,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當時我對青花不太懂,而且我起了貪念,心術不正,所以吃了虧。”這次教訓讓周佺印象深刻,他把那件瓷器砸了,睡了一覺,然後又重新開始:“幸虧經歷早,金額也不多。再買古董的時候,我就告誡自己,第一,不能有貪念,決定不能有;第二,一定要謹慎,即使有99%的肯定,還有1%的不確定,都不能下手。一定要有百分百的把握。”

現在周佺收藏的渠道,很大部分來自朋友圈,他的收藏來源有將近50多人,他比較信任的有四五人。“這些人提供的基本上是老貨,經過這些年的交往,大家對彼此都很認可。雖然跟其他地方相比,他們的貨可能會貴一點,我寧肯出高一點的價格,這很值得。”他也會跑去各大拍賣行看預展,看到喜歡而且價格合適的,會毫不猶豫拿下。

成為“周金金”

周佺的工作經歷變動比較頻繁,先後做過陶瓷史講師,美術館接待、互聯網運營,收藏卻從未停下。2016年,周佺偶然從朋友處買到了一幅宋代金耳墜:“這是一幅雙鳳耳墜,運用了錘揲、焊接、模具等多種工藝,這種耳環在宋代應該算是頂級的了。”從此打開了他另一個收藏門類--金器。跟研究瓷片一樣,在進入金器收藏以後,他幾乎買來了所有金銀器相關的書籍,一本一本地啃,一點一點地學。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金器在古代也是屬於奢侈品,在大唐盛世的發展達到了頂峰。到了宋代,金銀器製造業更為商業化。普通百姓也能擁有一兩件金銀飾品,所以宋代金銀器的存世量較高。但是總的說來,金器屬於小眾收藏,最主要的是量不大。”經過收藏、篩選,周佺攢下來一整套宋代金器首飾,包括簪子、頭簾、梳子、耳環、霞披墜等等,“我說的‘一套’和出土文物中‘一套’概念不一樣。我參考了宋代人妝飾,先後收藏了各個品類的飾品,然後每個個品類中挑選出最好的一件。”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藏品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藏品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藏品

看慣了自己的藏品,周佺對現代的飾品就有些看不上眼了:“造型和設計簡直不要太‘low’。事實上,很多當代的設計都是從古代文物上尋求靈感,很多國際大牌的設計都源於古希臘、古羅馬和古代中國。”他戴了一枚金戒指,是他的收藏,造型簡單,三個圈圈,由一條抽象的龍環繞相連。周佺對於這個戒指非常喜歡:“這個我是要戴一輩子了。等哪天我死了,要被火化了,這個指環也要跟我一起。”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就是這枚戒指

收藏了這麼首飾,周佺除了自己欣賞,也會外借給朋友參加節目或者活動,終於收穫了一個稱號“周金金”。

周佺父親是商人,母親是會計。沒有任何家學淵源,周佺從300塊錢起家一點一點掙下了他的收藏。周佺歸結為自己的天賦:“我只要看過一次窯口的資料,以後再看到類似瓷片,基本上就會有印象。收藏其實是個類比學,實物在手,跟資料做對比就出來了。”話雖輕鬆,但是周佺為此付出的努力並不少。

跑去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去看展覽是周佺的生活常態,交通費用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開銷。阿富汗國寶展首次在故宮展出時,他早早定了機票趕在開展首日去看。因人太多,他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最終等來了故宮閉館。於是,他在北京住了一晚,第二天看完展覽飛回了杭州。作為一枚鋼鐵直男的他,在博物館裡看到喜歡的展品看到淚流滿面。

不買房的90後藏家

除了日常開銷,周佺把他的全部收入都投入了藏品以及藏品的保護中。現在他的收藏以高古瓷器和中古金器為主,其中金器有40餘件,都是他的心頭好。為了這些藏品,他在杭州租了兩套房,一個是工作室,一個專門用來展示他的寶貝。他租的是一個毛坯房,從設計到裝修,他親力親為,打造了一個專為他和朋友開放的私人博物館。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周佺自己設計的私人博物館

是的,他還沒有買房。他打算在杭州定居:“與長沙的古玩市場相比,杭州的市場更大。長沙的東西市井氣,而杭州的東西有文人氣,偏雅緻。不過這兩年杭州房價太貴,總有人‘攛掇’我賣藏品買房。我打算過兩年再買。”

他因收藏結交了很多朋友:“很長時間裡,我都是圈裡年紀最小的,交往的朋友們至少比我大五歲以上。他們亦師亦友,在互相交流中讓我收益良多。他們的眼界和經歷,對我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周佺慢慢發現,有更多年輕人正在加入收藏這個隊伍,“我前段時間認識了一個玩古玩的年輕人,99年的。”

與老一輩藏家相比,周佺覺得,雖然少了很多以前的機遇和奇蹟,但是90後有很多先天的優勢:“上一代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而90後都經過了系統的高等教育,瞭解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有機會同世界各地的藏家去交流,跟同齡人,甚至年長的人溝通,會形成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名收藏家,眼光和審美要跟上時代的大趨勢和節奏點。我們要高於這個節奏點,要負責告訴大家這個行業的變化和奉獻。”

周佺愛打DOTA,愛踢球,也愛在閒暇時間宅在家裡對著滿屋收藏慢慢把玩。他打算過兩年再辦一個藏品展,通過展品展示宋代女性生活的細節,感受那個時代的美麗與哀愁。然後再細細梳理收藏的這些年。

藏家故事|周佺:90后藏家养成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