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陽蹻、陰蹻兩脈,據《靈樞》和《難經》記載,都是起於足跟;陽蹻從足太陽(申脈)分出,沿外踝(經跗陽)上行;陰蹻從足少陰(照海)分出,沿內踝(經交信)上行,兩脈均會合於目(睛明)。

對比關係如下所示: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靈樞·寒熱病》說:“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後兩筋間(風府)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交於目銳(應作“內”)眥。”這裡說明“目一腦一項”前後相應,是“眼系”或稱“目系”的所在。由此處分別出陰蹻、陽蹻兩脈,各聯繫全身的陰經和陽經。陽蹻可說是足太陽的支絡,溝通各陽經;陰蹻可說是足少陰的支絡,溝通各陰經。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說:“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即此意。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兩脈從目至足,或從足至目,對全身作縱向聯繫。其運行方向不應是單純的從足至目,這可從衛氣的運行得到說明衛氣是人體中起防衛作用的氣,又可稱之為“人氣”。衛氣的運行,也可說是“人氣”活動的規律。《靈樞》論述:衛氣運行於陽分則“陽氣滿”和“陽蹻盛”,人表現為神清氣爽,張目而不欲睡;運行於陰分則陰氣滿”和“陰蹻盛”,人表現為神識昏沉,閉目而欲睡。這就是所說的“

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壯年人由於氣血盛,營衛運行正常,故能“晝精而夜瞑”,白天活動時精神抖擻,夜裡休息時睡眠很酣;老年人由於氣血衰,營衛運行不利,故“晝不精,夜不瞑”,白天精神不足,夜裡睡眠不酣(見《靈樞·營衛生會》)。可知衛氣與陰陽蹻脈對睡眠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

陽蹻主動,陰蹻主靜,即衛氣通過陰陽蹻脈主持興奮和抑制功能,人體與外界相適應就是出於衛氣的作用。人們一般白天活動,夜晚睡眠,故說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陽分三陽,而陽蹻是從足太陽分出;陰分三陰,而陰蹻是從足少陰分出。這兩經的共同點都聯繫到“腎”。衛氣表現於外部為陽氣,而它的根源則在於腎氣。這也是衛氣通行於陰陽蹻脈以“腎”為主要樞紐的理由。關於衛氣的運行途徑,按《靈樞·衛氣行》記載,示意如下圖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表中所示,衛氣從目散佈於手足陽經和陽蹻(從足太陽分出),其方向從頭至足;再從足心,主要通過足少陰(手陽經則從掌中通過手陰經)和陰蹻(從足少陰分出)上升到頭。說明陽氣盛於上而衰於下,陰氣盛於下而衰於上。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近人研究皮膚電流量變化,全身皮膚導電量就存在從四肢向頭部增高的趨勢。陽氣的活動還有晝夜、早晚的不同。《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的:“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氣”的消長就是隨著“四時”而變化,表現為“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藏(髒)。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人體內的內分泌、免疫以及循環等許多系統,均存在這種晝夜生理節律。如人體血液中ACTH和皮質激素水平,細胞中cAMP和cGMP兩者濃度的變化等。“腎氣”在衛氣中的作用似乎可以從這方面去理解。在

睡眠時,衛氣被說成是“周於五藏”或說“行於五藏六府”,意指此時陽氣潛藏,衛外功能處於最低狀態;與清醒活動時的情況完全相反。這種從晝陽夜陰來說明人體生理現象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假如衛氣滯留於陽分不能入於陰,表現為心煩不眠、手足心發熱,臨床上稱為五心煩熱,也是屬於心腎不交的證象。

因手三陽從掌心入陰,足三陽從足心入陰,其途徑主要通過手足少陰。由於心腎不調,腎水不濟而心火上熾,陽不能潛藏,隨之出現咽乾、舌燥、齒牙浮動、耳鳴、目赤、心煩不眠等症。這應當從手足少陰,也是從心腎和陰蹻論治,如取用神門、通裡、太溪、復溜、交信、照海等。衛氣從足心至腎,是循陰蹻和足少陰的通路;上行至目,則是循陰蹻和手少陰的通路。

深入研究陰陽蹺脈走形與睡眠的關係如何?

因而陰蹻脈可以說是起了交通心腎的作用。陰陽蹻脈與衛氣運行的關係,主要就在於表明人體生理病理中的各種陰陽消長現象。這既是一日分為小四時,一年分為大四時,還有一月之中“與月郭盈虧”相應的週期變化,這些無不關係到衛氣。針刺的候氣,既是候氣的所在部位,還有候氣的盛衰時間。候時而刺,成為後來的子午流注針法的基本思想。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