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鐵國,鐵姓由來,春秋“鐵丘之戰”的發生地

今河南濮陽市高新區王助鎮鐵丘村有一處古遺址——鐵丘遺址,該遺址年代久遠,包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曾挖掘出不少商周時期的陶器、銅器。其實商代時這裡曾有個古國——鐵國,子姓,為商朝王畿之國。《路史·國名紀》記載:“

鐵,衛地。今衛州有鐵丘。戚地南七里。”春秋時鐵地、戚地同屬衛,《左傳·哀公二年》記載春秋時晉國的趙鞅與鄭罕達帥師在衛國的鐵地幹了一仗,鄭國大敗。 在此杜預注:“鐵在戚城南。”戚邑,今河南濮陽市戚城(見戚國篇),是春秋衛國權臣孫林父的封地,鐵地位於戚邑以南,即今濮陽市以北一帶。

殷商古國——鐵國,鐵姓由來,春秋“鐵丘之戰”的發生地

“鐵”的繁體為“鐵”,從金文字形可以看到,左邊是個“金”,包含所有金、銀、銅、鐵等金屬物質;右邊為“戈”,代指武器;中間部分大概是冶金的過程,最初沒有金字傍,也不僅僅代指鐵,“鐵”字帶“戈”,跟兵器有關。雖然鐵器從春秋戰國開始盛行,但事實上考古證實早在商代已有鐵器(河北出土商代鐵刃),只不過那時的鐵器質量較為粗糙,不被重視,當時被稱為“惡金”,鐵在沒有淬鍊成鋼之前無法達到製造兵器的要求,其品質不如青銅,真正淬火鍛鋼技術應該是從戰國開始。七雄之韓國以產鐵冶鐵聞名天下,蘇秦為合縱遊說韓宣王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勁弩主要組件就是以鐵器為主,特點是重量輕、射程遠、體積小、硬度高,各方面功能遠超銅源製造的弩。“惡金”是灰黑色的,故《說文解字》:“鐵,黑金也。”鐵也被用來代指黑色或灰色。之前提到昆吾國曾是個擅長冶金術的國家,凡擅長冶金術的國家必定也是產金(金屬)大國,昆吾國在今河南濮陽市境內,鐵國也在今河南濮陽市西北一帶,而其境內戚地(戚城)之“戚”字也跟武器(斧鉞)有關,所以古代濮陽一帶想必是個產金之地。

殷商古國——鐵國,鐵姓由來,春秋“鐵丘之戰”的發生地

鐵的金文

鐵國是子姓宗國,又身處殷商舊地,離後期商王都朝歌僅一步之遙,作為商王畿東部屏障,鐵國所肩負的職責不言而喻。武王克商後,鐵國也受到衝擊,鐵人被迫北遷,今河北深澤縣有鐵幹鎮,當為鐵國後人遷徙遺蹟;也有鐵人繼續北遷到今遼寧鐵嶺,鐵人為紀念故國,以鐵為氏,形成鐵姓,成為現在的鐵姓正源。

殷商古國——鐵國,鐵姓由來,春秋“鐵丘之戰”的發生地

西周到春秋,鐵國故地屬於衛國領土,即衛國鐵丘。春秋末年,晉國的趙鞅為了打擊範氏、中行氏,獲取民心,宣佈解放奴隸,無論庶人工商還是公卿大夫,一律按功行賞,只要對國家有功,即可封官加爵,得田受邑。此舉受到晉人的極大歡迎,紛紛歸附趙鞅,此後範氏、中行氏敗退衛國。趙鞅在衛國太子蒯聵的支持下與範氏、中行氏、鄭國聯軍在衛國的鐵丘形成對峙。《左傳·哀公二年》記載:“(兩軍)將戰,郵無恤御簡子,衛太子為右,登鐵上,望見鄭師眾……太子復伐之,鄭師大敗。”郵無恤,趙簡子趙鞅的臣子,為趙鞅駕御戰車,衛太子蒯聵在右,一同登上鐵丘,望見鄭師人數之眾,起初衛太子見對方人多勢眾,怕了,後來郵無恤用激將法激怒了衛太子,最終打敗鄭師。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鐵丘之戰”。鐵丘一戰,中行氏和範氏的勢力一落千丈,此後晉國從六大卿逐漸變成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大勢團。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