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是否按照相聲門裡的要求拜師了?

我就是JH先生


姜昆二十四歲入相聲行時,曲藝行業已經經歷了“除四舊”和相聲行業“淨化”,傳統森嚴的門第和師徒觀念淡化、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師生關係。

馬季是姜昆的老師,侯寶林是馬季的老師,不存在“擺知”形式,自然也就沒有“三師”之說。

不止相聲界如此,整個文化藝術界都這樣,新時代新元素新觀念,這就是歷史——演變和進化。

但事實上,儀式感的東西抹掉了,骨髓裡的思維還存在。試圖以教學機構那套純粹的“師生友誼”替代傳統“師徒父子”,不跪拜、不擺知,但相聲界“跳門兒”還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有人說,這是相聲改革不夠徹底。其實無法徹底,改變人的著裝不難,改變人的思維,卻比登天還難。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八九十年代,隨著思想禁錮的解除,相聲行業的傳統拜師儀式又開始被重視,相聲族譜又流行。

郭德綱不是帶頭人,只能說他把德雲社做大了,以至於有關德雲社的一切都會被無限放大進行解讀。如果他只是個名不經傳的民間藝人,觀眾認知傳統的藝術觀念和師承關係,一切均與他無關。

即使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姜昆,也沒能逃脫對這套傳統思維的“迴歸”,也搬出了“口盟”和“擺知”的儀式——這裡說的是他收徒弟的事。比如周煒,“口盟”於唐傑忠,“擺知”於姜昆。

曲協都能幹的事,為何郭德綱不可以呢?郭德綱和楊志剛之間只是“口盟”,後來正式拜師侯耀文,卻要招來一些人的謾罵。

其實,這批人美式英語沒讀多少,倒是具備了美國精英階層的特質——雙重標準,想罵你整你時是一套,想誇你安撫你時是另外一套。

就像有的教授、學者及專家,漠視或認可曲藝行業江湖規矩的“死灰復燃”,卻容不下一首傳統小曲《探清水河》的廣為傳唱,明顯的左右腦失衡。

似乎有點跑題了?沒有!想說的是,姜昆沒有依照相聲門規矩“擺知”——那是時代必然,但內心還是傳統的,卻又不能接受傳統相聲。是傳統藝術真的“三俗”,還是固步自封,又或者是“我不會的你們都不能會”?


岑詮


姜昆拜師馬季的過程,在電視綜藝節目中有姜昆的自述,主持人是老搭檔楊瀾。

姜昆原來在黑龍江建設兵團工作,1972年到了團宣傳隊,1974年到師宣傳隊。再與師勝傑合作說相聲,漸漸嶄露頭角,在當地小有名氣。1975年被選到黑龍江代表隊,參加全國曲藝匯演,被馬季看中。馬季與唐傑忠一起到建設兵團溝通,將他調到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從此也拜師馬季。

在當時那個年代,不可能有“擺知”、“引保代”這些舊社會的形式。向前推,馬季與侯寶林的師承關係,就已經不是老規矩了。當時組織上指定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保四個人一起教馬季,而侯寶林是責任老師。

在八十年代的一個馬季學生們的謝師會視頻中,姜昆、趙炎、馮鞏、劉偉等弟子一起向老師鞠躬,表達謝意。

在過去姜昆的電視節目中,對於馬季都稱呼老師,而沒有用過師父。其他弟子曾用過師父這個稱呼。在馬三立告別舞臺演出中,一些姜昆同輩的稱呼馬三爺為“老祖”,姜昆仍是稱呼“老師”。當然可能有我沒見到的鏡頭,也請大家補充更正。


馬季是新相聲的代表,但是脫胎於傳統相聲。

姜昆是新相聲的第二代,所以沒有系統的傳統相聲訓練。且也沒有馮鞏的向小品表演的橫跨,而行政管理工作更多。所以在郭德綱等傳統相聲形式被聽眾熱捧中,各方對相聲的定義和發展觀點,必然有較大的分歧

一些網友評論,用不太禮貌的語言批評姜昆,說他“不會說相聲”,也是偏激的。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姜昆是那個時期新相聲的代表人物,也是電視綜藝節目、春晚等的實踐者之一。


幾葦渡


在老社會,相聲藝人特別注重師承關係,像侯寶林、郭啟儒、馬三立等老相聲藝人都是經過拜師儀式來吃這碗飯的。拜師時一共有四位師父,一位是正式老師;一位是引師,即引薦人;一位是保師,即保證人;一位是代師,即老師不在時代替師父傳藝的人。

老相聲藝人

姜昆的老師是相聲大師馬季,馬季是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相聲演員,與舊社會的相聲藝人已經由很大的不同,馬季是侯寶林和其他幾位相聲界名流共同培養的。在馬季這一代就沒有舊社會那些繁瑣的拜師儀式了,但畢竟離那個時代不遠,還有一些相聲藝人拜師的影子。

侯寶林和徒弟馬季(右)

姜昆1950年出生於北京一個教師家庭,1960年代中期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插隊,期間愛上說相聲,經常與戰友師勝傑一起演出,在兵團小有名氣。馬季來黑龍江演出發現了姜昆,於是將他調到中央廣播文工團,並將其收入門下。這是1976年的事情,在那個時代肯定沒有舊社會相聲藝人拜師的儀式,更不可能有什麼保師、引師和代師了。

馬季是新相聲的代表人物,姜昆作為馬季的傳人,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創作演出了一些頗有影響的相聲作品,像《虎口遐想》就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以姜昆等人為代表新相聲之所以受到傳統相聲的衝擊,我個人認為是新相聲作品缺少了諷刺,不敢諷刺一些醜惡現象,相聲如果沒有了諷刺就失去了生命力。


民國年間那些事


答案是沒有

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姜昆在相聲門的正式地位,原因有三

1,所謂擺知,並不是非得大操大辦才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侯寶林,只是請師父朱闊泉吃了碗麵,確實太窮。這事只要師父同意,其他人沒有啥意見。

2,姜昆所處的時代特色。就像那句何不食肉糜一樣,如果拋開時代談規矩是不客觀的。建國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相聲行是沒有師徒關係的。比如劉寶瑞就曾經發言說我沒有師父,***才是我的師父。相聲行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沒有擺知儀式的,所謂的師徒關係主要還是靠大家約定俗成,那就是師徒都認就沒問題。比如侯寶林和馬季。

3,同行認不認是關鍵。相聲行裡有個有意思的事情,有的人口盟大家都認,有的人口盟大家不認。有的人口盟當時自己願意認,事後又不認。很關鍵一點,只要同行認為你們的師徒關係是正當的,所謂擺知也就無所謂了。


我就是個碼字的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準確的說,姜昆沒按傳統儀式拜師,但確實是有拜師儀式,網上有姜昆拜師的視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


過去,在相聲行當中,最為講究師承關係。藝人要想公開賣藝,必須先認“門兒裡頭”的一位藝人為師,舉行拜祖師爺、拜師父的儀式。然而解放後,以侯寶林大師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將之視為封建舊習俗給摒棄了。馬季先生對此江湖陋習也是深惡痛絕,所以他的徒弟只有臺灣的李國修是按傳統儀式辦的。其他人都沒有辦收徒儀式。


但是到了80年代,這股舊習氣重新抬頭,馬季老先生後期收的徒弟都想舉辦一個這樣的儀式。於是在1990年,亞運會舉辦前夕,馬季老先生在蘇州舉辦了,馬季弟子謝師會。但是在“謝師會”現場,徒弟們只是給馬季老先生鮮花擁抱,收徒方式已經全然不是老規矩。


在蘇州舉辦的“馬季弟子謝師會”,按順序:姜昆、趙炎、劉偉、馮鞏……等自報家門,如姜昆:“廣播說唱團姜昆”,然後敬師父一支康乃馨,和師父擁抱,就這麼簡單 。但是享譽相聲界的“馬家軍”也就此在正式成立了,而且“馬家軍”師徒相聲作品晚會的所得票款也都捐給了當年要舉辦的亞運會。



進入新千年,時代在進步,按理說相聲也應該跟著進步才對,但是相聲這股恢復舊江湖習氣之風,卻越演越烈,拜師父,認乾爹,找靠山,就是不好好的學說相聲!再看看人家馬季老先生的師徒觀,讓現在的一些人情何以堪啊!

尤其是掌握話語權的人,你不能在打壓別人的舊糟粕的同時,卻也熱衷於搞舊江湖習氣。


靖逸軒主聊相聲


先明確說一下筆者的觀點:

姜應該不算馬季的徒弟,兩個人算是師生關係,就是老師和學生。師生之間,就沒有什麼引,保,帶的說頭了。

這在當時並不奇怪,就像大家非常熟悉的馬季先生,大家知道他的老師是誰嗎?



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

對,你沒有看錯,是四位僅存的相聲大師。這可是馬季先生親口承認的,只不過,四位大師教一個學生,不能不分主次,那不亂了嗎?於是,就以侯寶林先生,做為主要的“業務老師”。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怎麼四位大師一起收一個學生啊?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大家想想那個時候是什麼年代?中國大地上,正在經歷了一場醞釀已久的風暴。



掃除一切陳舊的事物,包括老傳統,所以,當時的朝堂,提倡說新式相聲,也就是現在大家非常熟悉的歌頌型相聲。自然,新式相聲,需要的是新式的師徒關係,於是,就以學堂的方式,成立了所謂的“相聲班”。

時間,真是個好東西,它能讓一切事物,都沒有任何阻礙的,接受歷史的檢驗,如今,我想這件事,到底是好,還是壞,是被人民接受,還是不認可。



大家應該心裡有了答案,希望一切都好。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姜昆27歲時拜師於馬季,由於當時的環境,並不提倡老的傳統,沒有引保帶三師。

姜昆當時在北大荒當知青,因為喜愛相聲,寫了一篇《林海紅鷹》的相聲作品,在全國曲藝匯演中被馬季看中,馬季在大慶演出時專程去北大荒找到了姜昆。經過一番周折,把姜崑調到了中國廣播說唱團,並收姜昆為徒。收徒的細節不清楚,但憑當時的環境,是不可能有過多的傳統東西的,據我的猜想,連磕頭都不會有。應該就是鞠躬行禮,師弟送點文具之類的。

姜昆是很有喜劇天分的,小時候見到搞對象的青年男女就會喊:對蝦對蝦一塊兩毛八。也很有創作能力。在馬季的幫助下創作了不少相聲作品,並與趙炎合作演出了到中國廣播說唱團後的第一個段子《迎春花開》。

真正使姜昆走紅的是與李文華結合創作並演出的《如此照相》,1979年,這個段子一下子紅透全國,當時姜昆29歲,李文華52歲。之後姜昆李文華成為了黃金搭檔,姜昆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輝煌時期。

以我個人的感覺,姜昆李文華的合作是優於與唐傑忠合作的。無論是演出效果還是相聲作品的質量。失去李文華的姜昆在藝術上一直是走下坡路的,雖然有人說虎口脫險是姜昆的第二個輝煌時期,但我不認識這個段子能超過之前的《打針》、《嚴重警告》、《祖爺爺的煩惱》等。


小智攝影文學



德雲貝爺


姜昆進中央廣播說唱團是七六、七七年的事。這之前,他是北大荒的知青。1976年,姜昆和師勝傑合說的相聲《林海紅英》在黑龍江省調演中脫穎而出,獲得進京彙報演出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改變了姜昆的命運。他被馬季相中,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

那個時候,無論是曲藝團,還是說唱團都不讓拜師,師徒只能以師生相稱,直到八三、八四年才恢復拜師。我印象中最早恢復拜師的就是馬季。姜昆因為入門早,被馬季定為大弟子。當然,那時姜昆的知名度也最高。

在馬季所有的徒弟裡,只有一位境外弟子行過磕頭禮,別的徒弟(包括姜昆在內)都以鞠躬代替磕頭。他們沒按傳統方式拜師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大環境所決定的。

199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在蘇州辦了一場馬季弟子謝師會。過去,相聲學徒拜師要擺知兩次,其中一次就是謝師。謝師會於徒弟業滿出師時舉辦,蘇文茂就曾“擺兩知”。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擺知兩次,辦不辦謝師會全看師父的意向。但是,拜師時沒擺知的,一般都會辦謝師會。辦馬季弟子謝師會多少有點繼承傳統的意思,因為馬季的這些位徒弟拜師時都沒擺知,更別說引保代三師了。在馬季弟子謝師會上,馬季的弟子們依次向師父獻花。現場公佈的馬季的徒弟一共有14位,外加一位海外徒弟。換句話說,馬季後來收的徒弟都不在其中。

姜昆比蘇文茂小21歲,輩分上也差一輩。他拜師時所處的大環境跟蘇文茂拜師時的大環境完全不同,不允許他按蘇文茂拜師時的那一套去做。

我是作家蕭陶。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蕭陶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


蕭陶


你以為是郭德綱啊,復辟封建社會那一套不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