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單位“乾的幹,混的混,混的給乾的提意見

為什麼有的單位“乾的幹,混的混,混的給乾的提意見

當前,有些單位存在“鞭打快牛”現象,越是能力強的人,擔當的工作任務越重,由此責任越多,有時受到的批評也就越多。而那些成績平平、能力平庸的人,只承擔無關緊要的事,則明哲保身、相安無恙。

領導總是將大小事情都壓給“快牛”來辦,使其難堪重負。當你質疑一些工作並非自己分內之事、也非本單位之事,請求領導少攬人情活或讓別人做他分內之事時,領導卻說:“一個能成為單位棟樑的人,一是捨得吃苦,二是能夠吃氣,三是不計得失,四是擺正心態;凡事應該多擔一些、多幹一些,你辦事、我放心…… ”領導說話就是有水平。

為什麼有的單位“乾的幹,混的混,混的給乾的提意見


在實際工作中,“鞭打快牛”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能幹者,在種好“責任田”的同時,常常會被派到更苦、更累的崗位上去“兼職歷練”;善寫者,不論分管多少業務,總有各類調研報告、彙報總結、情況報告、座談交流、先進事蹟、領導講話等材料亟待“精心烹製”;勇敢者,遇到各類急難險重任務,領導總會率先想起,然後被委以重任,放下手頭活計,迅速去一線“滅火救急”;勤快者,每次出力氣、跑腿事情,無論手頭有多少活,即使你抬著飯碗,都會被組織要求放下、緩下,趕緊去招呼、去使力、去“擔當”等等。每天出家進家兩頭黑,睡午覺也成奢望,卻總有幹不完的工作任務。

這種“鞭打快牛”的方法,看起來是重用能者,錘鍊強者,實際上卻不盡科學,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是挫傷“快牛”的積極性。“快牛”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揚鞭策牛,甚至是乾的越多,處罰越多,時間久了,難免會使“快牛”失去銳氣;

二是縱容了“慢牛”不思進取的惰性。“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在此心理作用下,“慢牛”遇到問題躲而遠之,面對困難避而逃之,長此以往,形成惰性;

三是不利於整體戰鬥力的提高。一些單位領導之所以喜歡鞭打“快牛”,是因為嫌使用“慢牛”費心費力,這樣既造成了忙閒不均的不合理現象,也影響了“慢牛”自身良好作風的養成和能力的提高。

本來,機構編制部門之所以給一個單位設置不同的崗位、組織人事部門之所以給一個單位調配人數不同的幹部,就是要聚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使決策部署更加民主、科學、合理,激勵全體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倘若,單位領導只是倚重一、兩位能力強、效率高、老實肯幹的同志,事無鉅細,揚鞭勁催,實非賢明之舉。畢竟“單絲難成線、獨木不成林”,黨和人民事業的“大廈”也不是一、兩個“英雄”能獨立支撐起來的。與此同時,還會無形之中由單位領導一手製造出“乾的幹,混的混,混的給乾的提意見”的不良局面,將領導本人推向“好心幹壞事”的尷尬境地,對單位的長遠發展毫無裨益。

“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作為領導,既要善於保持“快牛”的積極性,又要善於激發“慢牛”的主動性,多做“慢牛”的思想工作,指路子、壓擔子,使“慢牛”邁開步子、拋開蹄子,趕上“快牛”。同時,還要加強考評、獎勤罰懶,把工資報酬和工作績效相掛鉤,讓能者多勞亦多得,進而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生動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