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評論員:把善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分享—

湖南日報評論員

這幾天,“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的倡議活動,成為網上網下關注的熱點,一些街道、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已開始行動起來,積極投入到這場愛心大合唱。可以說,三湘大地上,一場新的公益扶貧行動已經蓄勢待發。

如何把善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讓貧困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考驗著活動的發起、組織單位,也考驗著社會各界人士。

把活動原則確定好,把活動方案設計好,把活動平臺搭建好,是搞好“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的基礎工程。據瞭解,活動的幾家聯合發起單位已經制定完善周密的行動方案,即將下發各地,並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向社會公佈。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場活動基於自願的原則,但要實現“積薄而為厚、聚小而為多”,需要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有效組織,開展廣泛的社會動員,讓更多的人主動參與進來。“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傳播身邊的好故事,讓每一個愛心善舉的正能量影響、感染更多的人,就能充分調動起廣大湖湘兒女扶貧濟困的積極性,形成你追我趕、各展所長的幫扶局面。

調動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需要見微知著的實功,更需要持之以恆的韌勁。這場活動為期兩年,時間跨度長、牽涉面廣,從一開始就要建立常設機構,形成長效機制,把方案一項一項落實,事情一件一件辦好,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從收集幫扶對象名冊,到引導社會力量有針對性幫扶,到追蹤報道先進典型,再到組織觀摩、經驗交流等,只有將勤勉用心體現於工作的每個環節,才能用兩年時間換回一份美好未來,才不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前熱後冷”“虎頭蛇尾”等尷尬。

樂善好施者或許並不期待相應的回報,但制度設計卻應當做到“讓好人有好報”。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讓積極參與社會扶貧的各類主體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受尊重很有必要。例如,對貢獻突出的企業或企業家,相關扶貧項目可根據其意願予以冠名;對幫扶成果顯著的單位、團體或個人,可以在各類文明考核、評比表彰中獲得加分、優先考慮,讓善意受到善待。

心連心、手拉手,戶幫戶、親幫親,是一場旨在動員起全社會力量參與的“愛心眾籌”。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機制,杜絕愛心傳遞上的“跑冒滴漏”。只有確保每一份愛意都能真正抵達貧困鄉親的內心,喚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進而調動起他們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才算是真正幫到點子上,助到關鍵處,真正為實現脫貧奔小康的宏大目標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