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制真的不会制约皇权吗?

0倚栏听风0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主义,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官制制度:在中央,明初设中书省,置丞相,统率百官,总理政务。大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与大理寺掌纠察、刑法。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之后,即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而以史、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全国政务。军事上,帮都督府为五,管理卫所负责军队训练与管理。有战事则由兵部征调,派将军统领出征;事完后则上所佩将印还于朝,而官军则各散归本卫。司法上,由都察院司纠劾,刑部掌刑狱,大理寺主审查。 有大狱则由三法司共同审处。这样,朝廷的行政、军事与司法大权被分割而隶属于几个独立的机关分掌,以互相牵制,防止专权。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重大事件,必须报请皇帝批准才能实行。

内阁职能:事权过分地集中于皇帝个人身上,必然使他穷于应付,而需要有人协助。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夺取皇位后,特命翰林侍读解缙、编修黄淮、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称之为“内阁”。但他们官品不高,以是皇帝的顾问。内阁也不置官属,不能管辖各司,诸司奏事也不向他们通知。仁宗继位,因为杨士奇、杨荣是东宫的旧臣,便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他们不久都升任尚书。从此阁臣或加太师太保、尚书、侍郎仍兼学士、大学士衔,内阁职权渐重。英宗九岁当皇帝,朝廷大政都得由阁臣事先代拟诏令旨意。从此,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孝宗对阁臣更加尊重,在朝会时,也将阁臣的班位排在六部尚书之前。世宗信任严嵩,内阁大学士的权利与宰相完全相同。皇帝口述旨意,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用硃笔记录就是称“批红”,交给内阁,由内阁首席阁臣也就是“首辅”,依照批红拟成诏谕(称票拟),然后,再交皇帝批准颁布。所以首辅的权力又超过其他阁臣。因此,内阁阁臣中争夺首辅权力的斗争经常发生。所以个人认为内阁对皇权威胁很小!


随波逐流之以史相随


洪武皇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的专制集权,为适应皇权统治之需要而建立的内阁制度从一开始便完全依附在皇权之下。到了明成祖时期才初设内阁,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内阁的任务主要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可以就国家事务的各方面出谋划策,但是最后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

在明朝前期,内阁相当于服侍皇帝左右的秘书机构,阁权是皇权的延伸,阁权的大小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首辅与阁臣在本质上只是皇帝的近身侍臣,他们不是国家法定的机构设置,他们的任职和去职都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和喜好。

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最大的区别就是:内阁的权力是皇权赋予的,宰相的权力是由官僚集团赋予的。所以说,在明朝前期,内阁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情。

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如果从制度上来讲,朝廷中的六部是不必听命于内阁的,内阁也没有指挥六部的权利。但是从嘉靖六年以后,内阁的地位开始位于六部之上,嘉靖至万历前期这六十年里,一共涌现了十四位首辅,他们不仅在地位上高居于六部尚书之上,有些还兼掌吏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院的职务,而且还可以挟制诸司了,而到了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六部的所有权力已尽收于阁权之下。

但是纵观整个明朝历史,从内阁设立到明王这么多年来,内阁的权力压过皇权也就只有张居正那十年做到,但这也只是因为皇帝年幼的关系,最后还不是被亲政后万历帝清算了。说到底内阁所谓的权力还是皇帝给与的,只要你安安心心不搞事、不跟我唱反调,我就用你,但是你要是跟我搞事情,不符合皇帝心意了,那是说失宠就失宠、说下台就下台,这就是夏言和严嵩为什么会倒霉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张居正死后还被清算的关键所在。

内阁权力的增强,个人感觉是是由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由于武将勋贵集团损失殆尽,文官集团愈发稳固,皇帝于是找一批觉得顺眼的文官赋予他们权力,然后让这些官僚集团内部出现矛盾,来维持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这其实也是一种御下之道吧,与扶植起宦官势力的目的相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皇权。

内阁本身就是皇权的代理人,是皇权和文官集团斗争和合作的产物,因此他不会制约皇权。内阁的权力由皇权而兴,也由皇权而落,到了明晚期,皇权一衰弱,内阁的权力也就跟着衰弱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道道的奇妙世界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建立了内阁的雏形,其目的是给皇帝做顾问或秘书的工作,并没有实权。

明太祖建立明朝以后,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顶峰,皇权高度集中。但这样一来却把皇上累坏了,虽说明太祖个人能力很强,但也挨不住国家的大事小情都亲力亲为。于是明太祖设置了辅官,后来又废除了,仿照宋朝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和东阁诸大学士,负责辅助皇上处理国家的各种事宜。

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朱棣擅长军事,即使当了皇上也亲自带兵打仗,御驾亲征,所以就不能安稳的处理各种事情,于是就改革了明太祖建立的大学士,内阁正式成立。

在此时,内阁还是一个“秘书”的职责,没有权利。明朝初期,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还有后来的仁宗、宣宗,都是很有建树的皇帝,即使后来内阁的工作越来越重,后来出现了“三杨辅政”的局面,但皇帝对皇权把控的很好,而内阁成员的贤臣居多,所以内阁也就踏踏实实的做好辅助工作。

但从英宗“土堡之变”后,在英宗、代宗、宪宗期间皇室的变动过多也较为复杂,内阁因此壮大起来。再后来武宗继位就各种玩,不爱上朝,用重用宦官刘瑾,使得宦官权利过大,把控朝纲,结果皇权被分散,刘瑾革除内阁中部分贤臣,于是内阁联合宦官这种形式发展起来,让内阁进一步增大了实权。

到世宗时期,内阁的权利又进一步提高,后来又任用奸臣严嵩,让内阁的权利几乎比及宰相。之后神宗任用张居正,内阁成为了国家运转的中枢,极大的削弱了皇权。



巾舟说



1,明朝的内阁在设立之初是服务于皇帝的,是一个类似于顾问团的组织,是服务于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明朝初期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将丞相管理国家的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为了分担压力,所以设立了内阁,内阁不同于丞相,他们只有提建议的权利,没有决定权,另外皇帝有权直接任命阁臣和首辅,这些操作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所以内阁的权利源于皇权


2.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精力充沛的皇帝以后上位的都是比较懒的皇帝,内阁的作用才逐渐大了起来。毕竟皇帝不想干活,活总得有人干,所以不是内阁权利变大了,而是皇帝放权了,但是内阁只是负责票拟,也就是提意见,真正决定的还要看皇帝,或者皇帝的代言人太监,太监有批红的权利,所以明朝太监很厉害。


3.到了清朝内阁更是连提建议的权利都没有了,而是变成了按照皇帝的意思做批示,相当于一个给皇帝代笔的秘书处

所以内阁的出现,在那个历史环境中,是皇权集中的提现


有意思的槟榔


从宣宗开始明朝的内阁开始文臣逐渐开始掌握政局,开始为祸一方,皇帝逐步成为他们的傀儡和背锅侠。所作所为可以和汉末十常侍相提并论。并且做到了他们没法做的事情控制舆论左右史书!

这一屁股屎找个头说吧,就从明朝中期著名文忠杨廷和说起吧。武宗落水后身体出现问题在宫中治疗几个月后没有起色,要求更换御医这作为一个人的普通人权被杨廷和驳回,最后身死!作为一个皇帝自己的生死都自己都做不了主,其他事就更难说了。紧接着就是嘉靖皇帝,杨廷和根据汉书《霍光传》,霍光和汉宣帝的在继位前后的事迹照方抓药来了一套,你可知道这一套能够给国家君臣关系带来多大的冲击,皇帝能不能当自己说了也不算!接下来就是大礼仪之争,自己爹是谁由不得自己。等到万历,又有了了争国本,继承人是谁也由不得自己。你告送我文臣不能制约皇权?这都算的上是越权和架空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自宋朝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和欧阳修的朋党论以来,得出了一个堪称谬论的奇怪结论,文人说的都是对的是真理,是不可质疑,可以放开胆子随便说,不需要负责任。敌视一切非科举考试上来的意见,只听自己的。这里面甚至包括了皇帝。他们对皇帝的看法是只要做好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什么都听我们的就行,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当时我们可能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用史书把你搞臭。这就是明朝的内阁。


日常刷下线


内阁是不会制约皇权的,内阁是明成祖朱元璋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加强君主集权的产物,只是往后发展出现了变故,内阁制不再是内阁制。以至于在明神宗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制本身是不会制约皇权的,我们从内阁制成立的本身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我我们来了解一下内阁的性质

内阁本身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地位巩固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不能制约皇权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内阁的影响

内阁制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受制约的皇权,必然走向腐化,激了社会矛盾,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明朝后期,内阁走了权利


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力比皇帝还大,那仅仅是一个表象,是由于皇帝怠于行使权力以至于阁臣权力大增的现象;但是,阁臣的权力再大,其权力也是来自于君权的授予,只能依附君权存在,一旦皇帝要收回权力,阁臣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


怪怪寒先生


太祖朱元璋觉得宰相分权,就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宰相。什么事儿都自己来干,也没有人分权。只是太祖没有想到,他自己是个工作狂,可以大包大揽,什么活儿都自己做,只是到了明成祖朱棣以后,各位帝王都是长于深宫,从小娇惯,也干不了那么多工作。渐渐的国家权利中心逐渐转向内阁。。

题主的问题是内阁会不会制约皇权,实际上明朝的内阁只是皇权的附庸,内阁大臣就相当于给皇帝打工的打工仔,皇帝就是董事长。皇帝觉得你干的好了就让你多干两天,干的不好了就会立马换人。。嘉靖皇帝就是如此。况且明朝特务机构发达,皇帝掌握着朝臣的一举一动,还有的皇帝利用宦官制衡内阁。。

内阁对于皇权的制约可以这么来看,遇到一个勤政的皇帝,内阁就是他的秘书处。比如朱祐樘。遇到一个消极怠政的皇帝内阁就是他的管理机构,打工仔。比如后期的万历。。。说到制约真的制约不了皇权,要是有皇帝想收回权利那利用特务机构和宦官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锦绣时代


我觉得内阁制不会起到制约黄权的作用,因为内阁是皇帝任命的。从后期明朝一个小太监就可以处死内阁成员,而皇帝一句话就又可以处死大太监来看,内阁没有那么大作用


轩之父4


明朝由于丞相胡惟庸专权,被朱元璋腰斩,从此明朝废除了自秦朝以来皇帝之下设丞相这一制度,改为内阁制。可见内阁制的初衷是防止丞相专权,加强皇权的。但实际上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表面上是军国大事由内阁商议,由皇帝裁决,加强了皇权。而实际上内阁的参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皇帝的裁决。说得形象点就是内阁牵着皇帝的鼻子走。所以说皇权实际上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1968猴子


朱元璋废相制而建内阁制,实质是削相权而集皇权。自此,朝廷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由皇帝派所信的太监把持,代行皇权。外廷则由一帮大臣们主持,只有议事权和行使一定的民事权。监督权则由皇帝专拣的锦衣卫执行。实际上,基本上由读书人组成的内阁,就权力来说,比不上太监,也比不上基本上由勋贵、亲信组成的锦衣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