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以前人們的精神生活只有戲劇陪伴,作為泌陽人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曾經那些供養過戲班的地主老財們。歷史總要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以前是紙質歷史,現在是電子文字,目的總是讓我們記住先輩們的事情。

清代至民國,從事戲劇表演的團體稱戲班。分科班和江湖班兩種。由豪門富戶供養,供養者為戲主,演戲的被稱為戲子,列為“下九流”。解放後,改稱“戲班”為劇團劇團有職業(國營)、業餘之分。職業劇團演、職員為職工。

先後活躍在泌陽境內的“戲班”"、劇團頗多:其中以漢劇、梆子、越調,曲子戲班劇團最流行。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一、漢劇團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官莊保夭莊村戲主呂大典,供以名師訓徒的二黃科班,二年後登臺演出。名角立龍(末)、立虎、立豹(淨)、立雲(醜)、風、彩蝶(旦)等藝名相傳至今。上演主要劇目有《捉放曹》等100多個,歷時40餘年,城鄉稱道。民國初年,高邑羅店村王陽齋請教師6名,收徒60人,供二黃科班,培養出的主要角色有三林、三耀(淨)、三鎮、三平(末)、瞎老旦等。演出十餘年後被河縣惡霸曹洪玉看中,以莫須有罪名,害死王陽齋,霸佔戲班,該班解放後為唐河縣漢劇團,但始終未間斷在泌陽境演出。民國19(1930年)至民國29年城南草店村供有二黃科班,縣城內姚敬軒供有二黃江湖班。民國30年羊冊供有二黃班。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二、梆子劇團

民國13年(1924年),雙廟街北吉樓村呂恩光招收少年兒童50名,請師授藝,培養科班榔子戲一臺,到民國18年因特大饑荒,戲班散夥,民國29年郭集街財主王仰之為戲主,供江湖班南陽調梆子一臺,行當齊全,名角有小和尚(旦)。曹三(末)普照(淨)、新照(生)等,演技較高,頗受群眾喜愛,常演劇目有《劉金定下南唐》、《側郭懷》等百餘個。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民國34年王又收訓科班宛梆一臺,出師後,逐漸取代前者。主要演員有陶氣兒(淨)、四妮兒(末)。小臭(旦)等、常演劇目為《司馬茅告狀》、《空城計》、《秦瓊賣馬》等,至1949年該班離境。民國34年秋,沙河店街戲主王保才供養豫東調江湖班梆子一臺,聲譽高,影響全縣。主要演員有王同周、半發祥(淨)、張麻本、馮春山(末)、朱清合(生)、王桂芝、馮香亭、段鳳琴(且)等,常演劇目為《馬三保徵東》、《對花槍》、《落馬湖》、《抱琵琶》、《過昭關》、《南陽關》《長坂坡》、《討荊州》等,1952年該班參加泌陽縣首次戲劇匯演,頗受好評。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1953年縣招收學員105名,開辦藝術學校,同時對沙河店梆劇團進行整頓,對一些染有舊戲班惡習,且又屢教不改者令其出團,藝技高,表現好的留藝校任教師或輔導員。學員結業後,以藝校學員為主成立泌陽縣人民政府文藝工作團。初演《劈山救母》、《白蛇傳》等戲得到好評。1955年更名為“泌陽縣實驗豫劇團”。1959年改為“泌陽縣豫劇團”·主要演員有:朱連琴、董淑琴、王林、王俊先、李國芳、崔耀先,王紹武等,曾到南陽地區各縣和湖北、湖南、江西及河南鄭州、開封、商丘,新鄉、安陽,河北邯鄲等地演出,1962年參加南陽地區匯演,《喜臨門》、《羅帕記》均獲劇本一等獎、樂隊等獎,李國芳、朱連琴、王俊先獲演員一等獎,1970年根據上級每縣只保留一個職業劇團的精神,將豫劇團併入泌陽縣曲劇團,至1987年,全縣還有業餘豫劇團10個。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三、越調劇團

民國8年(1919年),雙廟街西北郭辛莊村戲主呂萬修供一江湖班越調,歷時5年。民國19年牛蹄街戲主孫遠功供一越調江湖班,共60餘人,行當齊全,演技高超,著名角色張小德(淨),人稱“活霸王”,李金成與張小德齊名。老慢(末),白大嘴(且)、高殿窩(生)、範春樣(外號貴娃、生)等,都身懷絕技,出類拔萃,上演劇目有《逼霸王》、《楊廣篡朝》等200個左右。同期,郭集街東南前堂村戲主曹萬倉供越調科班,主演呂景至(淨),群眾送綽號“一聲雷”,這兩個戲班於民國30年前後相繼解散。民國29至民國34年官莊北小安莊戲主張明甫供的江湖班越調,掌班李明玉,外號閃腔紅臉。文武小生潘福聚。旦角大帥、桂英、王大蘭,陳玉蘭、王喜蘭皆是女演員,群眾稱其為五個妮兒”的戲,在境內影響較大,銅山溝村戲主焦漢良、陳景軒供的越調江湖班,名角有王連三(淨)外號“假金成,金風樓(且)外號“假寶貝,陳玉蘭(旦)外號“小白鞋”等。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縣城內戲主範錫三供的科班,藝人石桂娃(醜)、王蘭娃(旦)為師,招學徒40餘人,出師後巡迴演出四五年,因演員跳班過多而散夥,民國30年饒良鄉長李錫九為戲主,收容一個由襄縣來的越調科班,時稱“小越調”,主要演員有李喜英(旦),外號“小黑妮”、袁遂德(生)、朱喜寶(生)。目小祥(淨)、嚴風先(醜)。1947年饒良解放,該班由泌西民主縣政府接收為縣文工團,1948年l月,該團奉命到泌陽縣城為慶祝泌陽解放一週年大會演出,演出後,該團由城關鎮代管,1949年4月改為縣文教科主管、文化館直接領導的自負盈虧、國家補助的集體所有制單位,1951年8月轉為國營,增加的主要演員有馬水留(末),李秀蘭(且)、張喜躍(末)、李金芝(旦)等,1960年縣級劇團進行調整被撒銷,多數演職員由南陽專員公署分別安排到鄧縣和方城兩縣越調劇團,少部分在泌陽轉行,1987年全縣尚有業餘越調劇團7個。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四、曲劇團

民國20年(1931年),春水的寧壽卿等青年創辦曲子戲一臺,為本縣曲子戲搬上舞臺之始。他們自編自演《放腳》等節目,於民國21年元且在春水街南戲樓演出,很受群眾歡迎,春水西胡樓村前清秀才袁成國,即景生情,特題對聯一幅:“元旦奏元音正為紀元培元氣,新年演新劇顯然維新作新民“。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民國33年古城賽李家供養一班曲子戲,常登臺演出,1948年以城關鎮“窮人頭兒“趙國中為首組織成立西關曲劇團後,1952年與唐河縣大河電曲劇團和春水曲劇團統由縣接管,合併為泌陽縣曲劇團,系集體所有制單位,自負盈虧,1955年轉為縣國營劇團,除孫朝相、劉新田等老藝人外,又培養出張效玲、張新民、孫美杏、孫美麗、薛愛榮,卉風玲、林德運、貝秀蘭,侯萬錄等批新演員,1960年在上海演出時,由孫美杏、齊風玲,張效玲、林德運等參加演出的《闔家灘》被上海中國唱片廠灌片發行。1961至193年連續參加南陽地區戲曲匯演中,上演《貿似道遊西湖》、《同根異果》和《三跪寒橋》3個劇目均獲演出二等獎,演員孫美杏獲兩個表演一等獎,1個二等獎。

曾活躍於泌陽縣境內的戲班【歷史】


資料來源於泌陽的一些歷史,由漫步郭集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