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家長如何引導?

袁勇建


孩子不願意分享可能是孩子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了,在這個敏感期到來的時候孩子開始區分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他會慢慢把自己和世界區分開來,如何區分呢就是靠佔有,他會把所有和他有關的東西都佔為自己的,也不願意分享也不願意交換。在這個過程中他開始形成了自我的這個概念,他開始明白自我和周圍世界的區別。這個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歲到2歲半這個時間段,家長可以參考一下看看孩子是否進入了這個敏感期。如果是的話就不要打擾孩子,不要強行要求孩子一定要分享,讓孩子平穩的度過這個敏感期,大概2-3個月左右。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再放在一件物品的歸屬上時,說明自我意識敏感期基本過去了。如果孩子不是在這個敏感期裡,只是因為小氣或者是不合群才不願意分享的話,大人先可以增加孩子的交友面,多帶孩子到同齡人多的地方去玩玩,從分享食物和玩具入手引導孩子通過這些舉動去交更多的朋友。只要孩子因為這件事情而快樂了,那麼他肯定願意去按照你的意圖發展。首先要給予孩子愛和快樂,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愛孩子更要懂孩子


不知道題主說的孩子是多大年齡,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不願分享”的行為是該階段自我意識萌芽而形成的,不必過度干預和焦慮,也不需要用道德標準去衡量判斷,在自我概念形成初期,首先滿足的就是自我的需求,如果此時橫加干涉和指責,孩子為了避免懲罰而去分享,成年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形成低自尊。

一個人,首先懂得如何愛自己,才知道如何愛別人,自我概念形成初期,不需要橫加干涉。

道德發展與社會性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道德感和社會性漸漸形成,行為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來適應道德規範的要求。起初,孩子會遇到自我滿足與社會要求之間尖銳的衝突,這是人類逐步社會化的過程。

幼兒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符合社會的各種行為規範、道德標準。心理學家皮亞傑把兒童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判斷階段,他律階段,自律階段。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受皮亞傑理論的影響,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如下圖:

家長的引導

瞭解了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家長在養育孩子時,應關注孩子的情感、行為,理解孩子。及時熱情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並鼓勵孩子自我表達。同時,對孩子的行為也有明確的要求,獎懲分明。

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成長:

1、與孩子分享情感,比如:“寶寶不給媽媽蘋果吃,媽媽很難過”,溫和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意識到不分享的行為,給人帶來的傷害。

2、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而不是給孩子貼上“自私”“不懂事”的標籤。

3、詢問行為的原因。

在理性、民主、溫和的家庭氛圍中,兒童的幸福感和滿足感高,情緒良好,未來在學業成就相對較好,道德成熟度高。


愛人愛己愛閱讀


以身作則。作為家長首先要把正確的分享價值觀傳達給孩子。培養孩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模仿。別自己小時候一些好的故事講給孩子聽。

瞭解孩子會受哪些人影響,往往除了你教育孩子。孩子的親屬,老師,同學,同學的家長也會影響到孩子。儘量避免負面價值觀的影響。選擇媒體包括孩子看電視 看書 上網,也要儘量防止負面價值觀影響。總之多花時間陪孩子 多交流 提一些激勵性的建議。但不是一味的說教。

多讓孩子參加一些志願活動,可以培養孩子的慷慨責任感 同情心。往往更願意與人分享。鼓勵孩子參加團體運動,讓孩子動的協作分享。






土澳生活遊刃有餘


【原創回答】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是很多當家長的困惑,在有的場合很多寶爸寶媽因為孩子不願意分享給他們造成很尷尬的一面,特別覺得沒面子。

孩子不願意分享,我們的家長如何引導呢?

一、營造家庭分享氛圍,打造分享環境。

家是溫馨的港灣,讓所有的家人都感覺幸福,爸爸媽媽在家庭中為老年人舉行生日party,如給爺爺過生日除了分享生日禮物外,家庭成員每人分享一件快樂的事情,如可以唱優美的歌曲,可以講開心的笑話,可以分享動人的故事,可以說感恩感謝肺腑之言,一個快樂與人分享,收穫兩份快樂,一個生日party因為多人分享,所以大家彼此都收穫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家長言傳身教讓孩子在這個快樂的分享的氛圍中,不僅親眼目睹父母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沁入了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還接受了“無痕的教育”—學會分享快樂。

家裡創設一個“固定分享區”,這個分享區需要講究儀式感,家庭成員召開一個“固定分享區”開區儀式,講述這個固定分享區的作用與意義。買一個精美的動物布絨玩具立在“固定分享區域”,並用明顯的標識標明。給孩子講解,這是咱們家的固定分享區,每個人都要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放上幾件在上面展示,以便提供給家人或者客人使用或者玩耍,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重點是引導孩子,所以定期請一些小夥伴來家做客,有小主人來給小客人們講解家裡分享區的一些故事,並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們玩耍,培養孩子的分享行為。

二、家庭定期舉行分享日或分享周活動。

家長跟孩子商量確定一個月中的某一週為分享周或某一日固定為分享日,幾個鄰居或幾個家庭的家長,組織孩子們在這個時間約定在某個地點,帶上自己心愛的玩具,共同交換分享互玩,增強和培養孩子的合作、參與與分享,並抓住時機進行總結與教育:分享是一種美德。每月定期舉行除了玩具、食品等分享外還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享情景劇表演如:《孔融讓梨》、《做客》,歌表演《分果果》這些情景劇與兒歌表演不僅增加了親子感情,還大大的提升了孩子的合作與分享的優秀品德。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閱讀分享社群,這也是一個很好培養孩子分享的一個好方法。

鄰居王媽媽是個積極的組織者,她的孩子5歲名叫小茜,每年暑假王媽媽都要組織小茜的5個同學,他們5個家庭一共15個人都要出去旅遊一週這一週的時間來自不同的家庭,從開始的爭、搶、打到現在的幹什麼事5個孩子都是商商量量,互相禮讓。這是大人們覺得這是最有價值和最大的收穫,大人隨時抓住契機,表揚鼓勵孩子們的合作意識,分享行為。孩子們現在越來越期盼外出旅遊的日子了。

教會孩子學會分享,教會孩子願意分享,日常中家長要創設分享環境,抓住契機進行分享教育,培養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相信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敏西華子


大家好,我是檸檬老師,專注寶寶科學餵養,身心健康成長!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要什麼都有什麼,習慣了什麼都是我的。而小朋友又有一個特點就是“越是別人的玩具才是最好玩的”,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分享呢?

第一,尊重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玩具,1-3歲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時期,對於自己的物品都會比較在意,而不願分享也是孩子的天性。分享一定要遵循“自願原則”。我帶寶寶出去的時候經常看到的一個場景,幾個孩子玩沙土,總是喜歡拿著別家小朋友的剷土工具玩,當然都是有家長陪同的,家長看到自家寶寶想玩別家小朋友玩具,就會告訴寶寶,我們先要問問哥哥(姐姐)同不同意?(這裡我補充一點,如果寶寶會表達了,家長最好不要做”代言人“,這樣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遇到問題,只會看家長,讓他自己去說,這也是一種鍛鍊)。然後沒等那個小哥哥(小姐姐)同意,小哥哥(小姐姐)的家長又開始說了,讓小弟弟(小妹妹)玩吧。這種真的不提倡,不支持的,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物品是否要分享,如果孩子不願分享,請尊重孩子,不要指責孩子“小氣鬼”,“不懂事”,這種的指責或者強迫分享的行為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討厭那個小朋友而爭搶物品。

第二,讓寶寶體驗一起玩的樂趣。當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難免孤單,當另一個小朋友想要玩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一起玩才更有樂趣。比如一起搭積木,鏟沙土,各自分工,體驗了共同玩耍的樂趣,以後自然就不會獨享玩具了。

第三,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把自己的食物或者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明確給予表揚,讓孩子意識到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第四,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做個好榜樣。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當孩子看到父母經常分享東西幫助別人,而給大家帶來快樂後,孩子也會耳濡目染的學會。

孩子的教育成長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願分享也是成長的一個階段,家長不要著急,也不要批評指責,孩子也需要時間去接受,適應和學習!歡迎朋友們有問題及時補充。


檸檬說育兒


當3歲的孩子開始有“我”的意識,會開始有這樣一種意識:原來在我的世界,我和媽媽不是同一個人,我們是分開的,有些東西是我的,有些東西不是我的。有了“物權”的意識,這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成長的表現,出現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現象也是正常的表現。而這個階段恰恰是培養孩子分享意識的關鍵時期。

讓孩子通過切身體驗來獲得與人分享帶給他的愉快感受。比如孩子有很多的巧克力,自己吃不完,偶然的機會分享給了其他小朋友。他會發現其他的小朋友因此跟他關係特別好,特別親近他,孩子就通過分享得到了愉快的感受。他就會變得願意分享,願意與別人去做交流和交換。家長多多鼓勵孩子和引導,相信寶寶自會懂得分享喔!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雲兮可依


像你提出的這種問題,一般上孩子12歲以上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讓孩子能和你分享他身邊發生的事。

首先不要過度的去問小孩或過度的嘮叨孩子,作為家長這個必須要控制自己,不然孩子很難打開自己的心扉。

其次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孩子自願參加那種),和外出旅遊提升孩子對您肯定(依賴)。

最後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注意場合的用語,話術語的運用,誇獎話語等,根據孩子所做事所說話去應用。(這個是孩子很閉塞的時候)

祝家庭和和睦睦,幸福美滿!


點燃生活smile


小朋友不願意去分享可能是自身成長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影響等,家長們要以身作則,從我做起,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

1.利用空餘時間多帶小朋友去小朋友多的地方去感受分享的樂趣

2.需要語言溝通,與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故事,事例從中獲取一定的領悟

3.觀看小朋友分享視頻,讓小朋友從中體會到分享的心得,其實有些東西還是以學習為主的,

孩子的日常行為與父母教育方式有很密切的關係,平時多多溝通交流,讓孩子充分感受家庭中的愛,慢慢的孩子也會很隨和,大度,做個小大人,讓你有意外驚喜


楓林晚144713480


首先代入孩子的角色,思考是否是自己平時的一些事情傷到了孩子,讓孩子害怕自己,所以孩子才不願意和你分享。平時多和孩子溝通,不要用大人的口氣去和孩子聊天,要儘量和孩子當朋友,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慢慢敞開心扉和你聊天的;孩子不願意聊的時候不要強迫他。對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過度強硬,要懂得適當的換位思考,不要拿自己曾經的事情來說,因為時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所以家長的經歷是不能運用到孩子身上的。


漂浮的麻雀


孩子在開始有物權意識的時候,會開始不願意分享,只想自己擁有,原因在於,這種自我的意識,讓他有安全感和感到愉快。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分享所得到快樂,而不是在孩子分享後,只是得到失去了自己東西的結果。

比如,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分享出去,要讓孩子同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讓他獲得分享的快樂和家長的鼓勵讚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