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毛澤東"如何評價“袁紹”!

毛澤東評價: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

東漢末期,群雄崛起,各方諸侯都想在亂世中分得一席之地。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袁紹自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本人也是位居三公之上,袁紹家族因此稱之為“四世三公”。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袁紹的悲劇人生,從招董卓進京除亂開始

在漢末軍閥割據時期,袁紹搶佔冀州,又先後奪取青、並二州,於公元199年的易京戰役中擊潰了盤踞幽州的大軍閥公孫瓚,一統了河北之地,於是袁紹的勢力達到頂峰。

三國群雄割據的前期,袁紹可稱之為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但這個大人物一生沒有成就一番大事不說,還一步步將自己的優勢演變成了一種劣勢。引用“曹操”的話說,袁紹就是一個平庸之輩。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是曹操而不是袁紹?

關於袁紹的歷史,熟讀三國的人都對此過目不忘,我就不再碼字闡述了。但是值得一說的是,袁紹也並非是一個草包,不然的話也不可能在三國初始時雄霸於北方。但在群雄更迭的三國時代,競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公平競爭必然使強勁的對手勝出,而平庸之輩必然要被淘汰。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名門望族三公之首,袁紹

瞭解三國的歷史愛好者都知道,三國初始時袁紹和軍閥公孫璜相互搶奪地盤時,袁紹以少敵多,毫不畏懼,將公孫瓚殺得落花流水。於是袁紹在界橋之戰中獲得了根據地,打破了孫強袁弱的軍事格局,告別了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之後袁紹穩紮穩打立足於冀州之地,向四方縱深開疆擴土,最終擊敗公孫瓚為主導的河北勢力。界橋之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典範,堪稱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不過這個經典在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時,歷史卻被曹操改寫了。袁紹還是袁紹,但是卻因為競爭者不一樣,而獲得截然相反的結局。因為當蠢材公孫瓚遭遇庸才袁紹,自然是庸才勝出。而當庸才遭遇曠世奇才曹操時,庸才又怎能和奇才相提並論。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袁紹漢末時期勢力最強的地方軍閥

宦官之戰!眾所周知,在漢靈帝執政時期,時任司隸校尉的袁紹主張欲滅宦官必借郡守之力,於是董卓奉何進一紙詔書入京領命。後來何進被殺,袁紹帶兵進宮,殺得敵我難分,朝局大亂,董卓的三千人馬在進京途中撿了個便宜,成為擁護兒皇帝回宮的王牌軍隊,入主京城,執政朝局。在下詔董卓進京的決策上,袁紹和政敵曹操觀點不一樣。

曹操則認為,剷除幾個太監,無需調兵遣將入京,無需驚師動眾處理這件事。不幸言中,董卓擁帝入京,禍亂不除、依舊更亂,但隨後被王允的色誘所平息。袁紹計殺群狼,卻招來一隻猛虎,袁無以力爭,無奈放手,驅馬佔冀州。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袁紹優柔寡斷,痛失獻帝這張王牌

獻帝東歸!這時對袁紹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百年不遇的時機,漢獻帝一干人等歷經磨難,甩掉了一路上攪擾不休涼州追兵,計劃由長安借道洛陽時。面對漢獻帝去留的問題,著實讓袁紹頭疼,獻帝東歸毗鄰哀紹勢力範圍時,袁紹帳下謀士沮授主張袁紹迎聖駕於西京,以號令天下,田豐也極力附和,【此時的袁紹內心略有認同】。

由此可見,袁紹帳下也有謀臣。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遠比毛玠主張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早了許久。後來獻帝逃難於河東地區,沮授再次力勸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袁紹最終還是沒有采納。

我們知道沮授和田豐,在三國謀士中,絕對堪稱是一流高手。但是,袁紹擔心把小皇帝放在身邊有礙於自己一展抱負,最終聽取了郭圖和淳于瓊的意見,對漢獻帝採取了熟視無睹的態度。其實,郭圖和淳于瓊早已揣測到袁紹有稱帝野心,於是就投其所好,指出漢室政權已衰微,迎獻帝多此一舉,以免為其所累。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袁紹誤信讒言,妄想稱帝

錯失良機!眾所周知,淳于瓊是一個有能力有資歷的名將。在靈帝末年,曹操和袁紹都曾是八大校尉之一,屬於同事。淳于瓊深得袁紹賞識,於是一個百年不遇的機會就這樣沒了。對於獻帝的倉皇東歸,袁紹和曹操都表示出了極大的關注,但最終卻因人的私心做出了不同的決定。與此同時,曹操的謀臣荀彧提出“奉迎天子都許”,並說;奉迎天子是順從民望,壓制群雄之舉,若不及早定奪,必定後悔不及。

隨即曹操令曹洪先行迎接獻帝,自己隨後趕到洛陽,覲見漢獻帝,又稱洛陽糧草不多,將獻帝轉移至許昌,並改元為建安。漢獻帝於是就成了曹操手中的一張王牌。曹操有這個傀儡之後。無論是討伐各路軍閥還是招募天下英雄,無論怎麼做都似乎有理。別看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勢熏天,是由於袁紹鼠目寸光,錯失了大好的政治先機才讓曹操撿了個漏。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官渡之戰袁紹兵強馬壯,為何敗給幾萬人馬的曹操?

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在這之前的199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大增。而袁紹吞併公孫瓚,得到的幽、冀、青、並四州也是當時中原最為肥厚,輜重最廣的土地。因而袁紹也就一躍成為軍閥中實力最強一大霸主,也是他勢力登上巔峰的時刻。我們知道,田豐在官渡之戰前夕,曹操率軍進攻徐州的劉備時。就建議袁紹乘機襲擾曹操的後方,斬斷其後退之路,和劉備前後夾擊曹操,北方疆域指日可圖。

但袁紹由於兒女情長所顧而神志不清,放棄了田豐的計謀。於是一個改變歷史的機會就這麼輕易失去了。而沮授又建議用時間耗死曹操,和曹操打持久戰,但袁紹想速戰速決,解決完曹操好擇日登基當皇帝。於是,改變他命運的官渡之戰就拉開了序幕。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群雄之一袁紹為什麼在三國爭雄中那麼早敗落

當袁紹大軍抵達官渡時,望著曹操那屈指可數的人馬,袁紹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夠啃下曹操這塊硬骨頭。殊不知此時的袁紹已經犯了輕敵的大忌。然而,除了輕敵,袁紹更為要命是源於不能識人用人,源於他的用人不察,源於謀臣許攸的諫言被曹操採納。源於將能臣謀士都拱手送給了對手。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袁紹謀臣許攸臨陣倒戈,助曹滅袁

許攸獻計!官渡之戰時,袁紹和曹操兩軍相持不下時,許攸就給袁紹出了一個計謀,暗渡陳倉到許昌把獻帝請回來,在政治立場上佔據有利的一面,其實這是一條兵分許昌,釜底抽薪將曹操置於死地的絕妙計謀,由於袁紹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沒有采納許攸的計策。

在後面許攸的特務連又繳獲了曹操催糧信息,就建議袁紹斷了曹操的糧道,可是袁紹天生多疑,他猜忌許攸是雙面間諜,私通曹操,加之許攸家人涉嫌貪汙,袁紹欲要殺之,所以許攸自知性命堪憂,又失寵於袁紹,於是許攸臨陣倒戈,投降了曹操。

就這樣,許攸獻計、火燒烏巢、張郃反水,淳于瓊輕敵貪杯,官渡一戰,弱曹強袁逆轉的關鍵性人物,“許攸”在投降之後向曹操獻計,五千曹軍連夜奔襲烏巢,一鍋端了袁紹的糧倉。這也是官渡之戰最大的亮點。同時由於袁紹剛愎猜疑,舉棋不定,順之者昌等諸多瑕疵,也是導致官渡之戰慘敗的主要原因。

是一代庸才?還是雄才?看

許攸獻計、火燒烏巢、張郃反水,淳于瓊輕敵貪杯,官渡一戰,袁紹必敗

綜述:袁紹的失敗不是偶然性,曹操的成功也不是必然的,除了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智者之謀、勇者之略,都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